走后门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什么叫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
  在场所有人都司空见惯的神色,让俞善深刻领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
  本身她只是好奇怎么纳田税, 才跑来围观的。谁知道, 越看心里越不是滋味。
  俞善眼睁睁看着金黄的稻谷从铁斛里满出来,淌到事先铺好的油毡布上,这才后知后觉地醒悟过来, 刚刚那小吏为什么要在铁斛底下铺这玩意儿。
  敢情人家是准备工作做得好, 业务熟练啊。这溢出来的稻谷不用说,也是“损耗”的一部分了。
  一斛只能盛五斗, 而俞九爷家的田税一共要缴十八斗, 三五一十五, 不巧, 第四斛还要再倒上三斗才能缴完。
  据俞善目测, 想要堆出斛顶那个尖, 少说也要多倒一斗稻谷,所以等于前三斛俞九爷家已经多缴了三斗稻谷,那这第四斛又该多缴多少呢?
  凭心而论, 那官制的铁斛做得十分细致, 内、外壁上都有刻度, 标明了从一斗至五斗的刻度线, 只是被人用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第四斛了。还差三斗。
  俞九叔家的两个儿子咬着牙往下倒谷子, 没过了铁斛内壁上标记着三斗的位置, 那小吏还不叫停。
  他家二儿子憨直, 见状有些发急——家里准备用来缴纳田税的粮食只多不少,可手里袋子都快见底了,自家分明已经交足了田税, 他舍不得往里倒了。
  大儿子倒有几分成算, 心一横,从弟弟手里扯过只剩下个底的麻袋,干脆一股脑全倒了下去,将将没过四斗的线。
  “纳粮三斗。”小吏见状才满意地唱数:“……完税。下一个。”
  那大儿子把空麻袋胡乱团在手里,紧拽着隐隐有些不忿的弟弟,退到一边等候。
  排在后面的村民赶紧抬着粮食上前,对眼前这一切见怪不怪。
  俞善快速在心里算了一下,十八斗的田税,硬是多交了四斗,等于多交了两成的税还不止。
  俞九爷始终哈着腰站在程主薄的案前,盯着他手上的一方小印“哒”地落下,这才心下大定。
  他颤巍巍地伸手,在那红色的印记旁边仔细按下自己的手印,又千恩万谢地接过一张完税的凭证,退了回来。
  路过俞善时,俞九爷甚至朝俞善笑了笑,那笑容轻松得很。
  有在一边等候的村民围过来小声询问:“九爷,今年加得多不多?”
  俞九爷隐晦地比了个手势,嘴里压低声音道:“不多,不多。”
  旁边的人心领神会,互相交换着眼神,也有人叹息着摇头。
  俞九爷忍不住小声地叹了句:“知足吧,眼下这位杨大人清廉,比前头的那个强多了。”
  俞善简直惊呆了,如此盘剥,难道还算好的?
  俞九爷已经六十几岁了,在村里算是高寿的老人,光他见识过的县官就有十来个,相比之下,这几年的日子是最好过的。
  所谓阎王好见,小鬼难缠,哪怕杨大人自己再清廉,还能拦着不让底下的人沾沾荤腥?
  俞九爷的想法朴实的很:天底下就没有不吃腥的猫,衙门对他们庄户人家,任凭到啥时候都少不了盘剥。
  运气不好,上头的官贪一些,层层剥下来,他们庄户人家的日子就难过一些;运气好了,碰上个清官,能约束着手下人少压榨一些,他们的日子也能好过几年。
  眼下的日子已经是顶好的了。
  俞九爷的想法代表了许多庄户人家的想法:吃亏是福,能顺顺利利、平平安安缴了今年的田税就好,民不与官争,穷不与富斗。
  其实,俞善也不是不明白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
  杨绍光是外来的官,哪怕他是世家子,到了地方任上,也是强龙不压地头蛇。
  他为官再清正,也不能保证底下的胥吏个个两袖清风。
  毕竟县令手底下能办差的,都是这些本地的胥吏,杨绍光还要指望他们去干活,才能政令通达。
  所谓“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这些胥吏许多都是父传子,子传孙,在衙门里那一套门路都是祖传的手艺,哪怕只是无品无级的小吏,却有实打实的权力。
  能压制住这些积年老油子为他所用,已经算他杨绍光有本事了。
  换成一些毫无根基,只会读书的县令,甚至会变成吏强官弱——身为县令,却反过来被衙门里的吏官架空挟制,只能当个摆设,碌碌无为地熬过任期。
  只是,懂归懂,俞善还是心里很不舒服。
  她甚至突然想到,若是有朝一日信哥儿也考上秀才、举人、进士,有幸也得授官,是不是也会面临今日杨绍光所面临的难题?到那时,信哥儿会是个好官吗?
  俞善胡思乱想的功夫,缴纳粮税的队伍还在缓缓前进着。
  有些村民带来的稻谷“不够”,还被勒令回家去取。反正这收税的地方就在村头,一来一回也不耽误多少功夫。
  俞善看了一会儿,总算知道为什么衙门这么体贴周到,要上门收税了。
  本来她还想着,干嘛不让百姓们直接把粮税送到衙门里呢?明明还要费事运回去。
  现在明白了,原来就是为了图这份“方便”啊。
  俞善也总算想清楚,为什么自己跟杨庄头说准备三十斗稻谷时,杨庄头脸上会有那个欲言又止的神色了。
  呵呵,三十斗哪儿够啊。
  俞善用目光从长长的队伍里找到杨庄头,他带着杨谷和邓荣,推着一车粮食,粗略一估就知道肯定超过三十斗了。
  终于轮到俞善缴税了。
  杨庄头他们推着粮食到小吏那儿称量,俞善则往程主薄面前一站,就见一直没抬过眼皮的程主薄,看看面前的黄册,眯了眯眼睛,终于屈尊降贵抬头,打量了她一番。
  “俞善,年十四,女户,名下田地二十亩,山地三百三十亩,林地五百亩……山地、林地免税,田税共计三十斗。”
  程主薄的声音依旧不紧不慢,却像是往沸腾的油锅里到了一瓢水,惊呆了层层围观的村民们。
  虽然他们背地里没少议论过俞善姐儿的身家,也就是嘴上说说罢了,偏偏今天竟然从衙门的人这儿得到证实——俞善姐儿真是有钱啊,比他们想像的还要有钱。
  许多人看向俞善的眼神儿都变了。能让他们敬畏得不仅仅是权势,还有钱财。
  哪怕现在俞善再随口说个竹荪值钱,也绝不会有人敢上门逼她交出采摘、保存的法子。
  家中没有长辈,姐弟相依为命又怎么样,许多人都还记得俞善名下那百十口庄奴呢,那可是捏着身契,叫往东绝不往西的奴仆啊。
  夏收的时候人家挥挥手,就有身强力壮的庄奴可以使唤,要是谁再不长眼跑去碰瓷,呵呵……
  别人咂舌俞善的身家,程主薄则感叹,这小娘子真会置业,哪怕名下有几百亩地,可交不了多少税啊。
  别看俞善名下又是山,又是林的,按大晋律规定,山地和林地的出息都不必纳税,这次需要她缴税的只有那区区二十亩田地。
  人们置产的时候,有田地绝不会选山林。毕竟跟能产粮的正经田地比起来,山、林都属小道。只要不是把山地垦荒了种粮食,就不必交税。
  不过,俞善也不是一点儿税都不必缴,譬如果山庄的桃园所产的桃子:
  如果俞善选择在县城或是镇上的市集摆个摊位,慢慢卖桃子,只需要向坊市交一份摊位费;
  如果她大批量的把桃子卖给其他商家,这买卖行为就要缴纳一笔三十税一的商税。
  而现在,俞善把自家产的桃子制成了桃脯与桃酱,放在自家的糖水铺里卖,自然不必缴税;只是轮到糖水铺按石江县的规定,以铺子的收入缴商税罢了。
  同理,俞善把小镜庄的北坡开辟成茶园,只要她不往外卖茶叶,留着自家慢慢喝或是送人,谁也管不着,除非她开始往外卖茶叶,才要交够足额的商税。
  要自己从无到有地整治一座荒山要花费几年的功夫,像牛宏胜那样“丧心病狂”地把整座山林都辟成果园的,也纯属少数。
  这一类有稳定出产的山庄林地本来就不好买,还可遇而不可求。至少以俞善现在的身家是买不到,也争不过别人的。
  这会儿才能看出来,杨绍光和郭县尉做主,把牛家的果山庄作价一千两赔给俞善,摆明了是要让她占个大便宜。
  更何况俞善本身就擅长经营,果山庄在她手上慢慢会变成一个聚宝盆。
  程主薄念完俞善这一户记录在黄册上的信息,确认无误就示意那边的小吏开始称量。
  站在程主薄身后的差役恰好是熟人——与俞善打过几次交道的吴志兴,还曾配合她,整治过小姑姑俞馨娘的丈夫柳永寿。
  刚才吴志兴为了避嫌,只跟俞善用眼神示意,算是打过招呼。
  此刻他迟疑了一下,走上前两步,俯身凑在程主薄的耳边低语了几句。
  俞善能感觉到程主薄听着话,眼神想要往她这边打量,又生生的控制住了。
  等吴志兴说完,程主薄轻咳一声:“俞娘子,请上前签字……按手印吧。”
  竟是不等小吏称量过田税,就径直盖了完税的红印,言语十分客气地示意俞善上前。
  那边负责称量的小吏很有眼色,根本不用程主薄发话,见杨谷和邓荣抬着麻袋,刚刚倒满铁斛还不及溢出的时候,便大声道:“纳粮五斗!”
  于是,俞善这三十斗田税称量了六次,次次都量得精准极了,极为公道。
  最后,杨庄头赶来的车上,还剩下满满一麻袋的稻谷没用上。
  俞善再一次感觉到各色复杂的目光全都集中在她的身上。
  真是奇怪了,为什么她这个按规矩交税的,反而感觉像是在走后门呢?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