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徭重赋
俞善打开那个小包袱, 发现里面是两双鞋。
一双黑面白底的千层底男鞋,是俞信的尺码;
另外一双是女鞋样式, 应该是给自己的——漂亮的水红色缎子鞋面, 鞋头绣着栩栩如生的蝴蝶,只是看线色,像是断断续续做了很久的样子。
当初俞馨娘出嫁, 正是俞怀清考中秀才, 俞家最风光的时候,所以给这小姑姑说的人家, 家境十分殷实。
不只俞家陪送了一笔颇为丰厚的嫁妆, 白翠娘给小姑子添妆, 就添了一整副银头面。
按理说, 俞馨娘不至于过得这样窘迫。
充满疑惑的俞善追出门口, 俞馨娘早就走得没了踪影, 她只好按捺下心思,暂时作罢。
初三一大早,俞善是被冻醒的。
她一睁开眼, 就觉得窗外比往常透亮许多, 刚把窗户推开一条缝, 突兀的冷风就灌进来, 冻得俞善一个激灵, 人彻底清醒过来。
外面茫茫一片刺眼的白:竟是下雪了!
前几天明明天气晴朗, 这雪下得毫无预兆。
屋里气温很低, 俞善冷得打了个哆嗦。
她赶紧去看俞信,却发现他脸色潮红得很不正常,伸手一摸额头:入手滚烫, 少说也有三十九度。
“信哥儿, 快醒醒。”俞善推了推俞信,俞信却只是双目紧闭,皱着眉头无力的哼哼两声,醒不过来。
俞善一把拽过自己的被子给俞信裹好,然后几下穿好棉衣,跑到后院“嘭嘭嘭”的敲门:“刘嫂子,快开开门。”
“这是怎么了?”刘巧鸽披着衣裳,一脸惊讶的开了门,呵气成霜:“呀,居然下雪了。”
俞善一脸焦急:“我弟弟有些发热,你能不能帮我看着他,我好去请大夫。”
“成,我现在就过去。”刘巧鸽一口答应下来:“你赶紧去吧,不过这鬼天气,镇上大夫的病人多,未必肯来村里。”
“我知道哪儿有大夫,辛苦刘嫂子了!”俞善带刘巧鸽到房里守着俞信,她自己深一脚浅一脚的,踩着没踝深的积雪往小镜庄跑。
这一路上,她的鞋子里灌的全是雪水,脚也冻僵了,钻心的寒意顺着脚底涌上来,整个人从里到外都冻得透心凉。
俞善先跑到杨、邓两家,把他们叫醒。
这一夜至少降了二十度,小镜庄的庄奴们住的泥巴房子更不保暖,俞善本来打算年后给他们起新屋的,没成想居然降温了。
连俞信都发热了,俞善有些担心杨黍、杨禾这些小孩子。
邓春冻得嘴唇都变成青白色:“主家,我爹也在发热,叫不醒了。老杨,快去看看孩子们。”
杨庄头哆哆嗦嗦的来应门,他苦着脸:米氏和杨丰年都发热了。
邓桃抱着啼哭不停的杨丰年,焦心不已。
俞善当机立断:“先把邓老爹、米娘子和孩子们带到那排带炕的竹屋里去,那里暖和,再烧些热水,有姜的话最好烧些姜汤,我去山上宅院请古大夫。”
众人穿上最厚的衣裳,忍着冷,纷纷动作起来。
他们忍不住庆幸,幸好今年有俞善照拂,人人都添了厚衣裳和新的铺盖,不然怕是一觉睡过去,就再也醒不过来了。
古大夫听俞善描述了病症,来的时候就带着不少对症的草药。
他给邓老爹、米氏都把了脉,又看了哭闹不止的杨丰年,断定他们都是因为天气突然变化,温度骤降而引起的发热。
简单来说,就是冻着了。
古大夫留下几剂草药来退热,叮嘱小镜庄众人怎么煎药,就要往俞善家里赶。
刚才下山时古大夫就险些滑倒,奚晟见路上厚厚的一层雪,生怕古大夫会摔上一跤,干脆强行把他背起来,迈开大步冲了出去。
气得古大夫一路吹胡子瞪眼,可奚晟不为所动,硬是背到地方才肯放古大夫下来。
若不是此时正焦心,俞善真是要笑出声来。
被颠了一路快要散架的古大夫来不及生气。
他给俞信一把脉,沉吟着说:“信小哥儿的底子还是有些亏空,这又着了凉。所谓内里亏损,外感风寒,内外交加才会发热恶寒。
我来开几剂药,先退热吧,内里的亏空要以后慢慢补回来。”
他的医术果然高明,一剂药下去,俞信就开始发汗,热度也慢慢下去了。
俞善若有所思:“古大夫,这药是不是专门退烧,发热的人都适用?”
古大夫自信的点点头:“若是普通的风寒发热,老夫可以保证,一剂退热,三剂下去就彻底好了。”
“那还请古大夫多抓几剂。”
俞善拿了药,直接去了村长俞怀安家里。
村长一家也冻得不轻,族长俞茂山年纪大了,也有些微微发热。
俞善去的时候,他们一家人都在喝姜汤发汗:“善姐儿怎么来了?不是出什么事了吧?”
俞善把那几剂药递了过去:“早上起来我弟弟发热,正好北山上的古大夫正在小镜庄小住,我请他多开了几剂专治风寒发热的药。
若是村民中谁急需要大夫,可以去小镜庄请古大夫,也可以直接拿了药回去煎,还请村长代劳了。”
去请大夫,是要付诊金的;直接拿了这些药,就不用花钱了。这其中的区别,俞怀安还是分得清楚的。
村民的家境贫富不一,有些家贫的,生了病宁可挨着,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会去看大夫。
但是今天这天气变得实在诡异,村长心里清楚,若是什么都不做,说不得有些体弱的老人或孩子就直接去了。
他长叹一口气,老怀欣慰的感叹道:“善姐儿,我就知道你是个好孩子。大堂伯替村里的乡亲们谢谢你了。”
俞善回来平溪村之后,跟村长俞怀安打过几次交道,这还是他第一次在俞善面前自称堂伯,释放了明显的善意。
哪怕上次周懿言特意来拜访,村长也是表面上客套,其实心里并没有把俞善当成自己人。
今天,俞善感觉到了明显的不同。
平溪村如今就是俞善和俞信的家,经营出个好人缘,绝不是个无用的主意。
他们姐弟俩可以相依为命的生活,却绝对不能与世隔绝,孤立无援。
这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无声无息的带走了村中两位老人。
还没过完年,村中就挂了白,过年欢快气氛瞬间变得十分低迷。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没过几天,石江县要征徭役,召募河工的消息不胫而走,一时间村中人心惶惶,压抑的气氛达到了顶点。
随着这个消息流传开来的,是这次徭役是力役,不再是每户出一个人,而是十六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的成丁男子,都会被征召。
若要花钱代役,更赋翻倍。
力役更赋一般要花六百文赎买,也就是一石稻米的价格;翻倍就是一千两百文。
一个人就要两石稻米,一大家子若都不去服役,来年不到夏粮收成,就要断顿了。
可是河工徭役繁重,这鬼天气又这样的冷,去了也不一定有命回来。
如此进退两难,村中几乎家家可闻哭声。
尤其是一大家子里头,总要留人在家里照应田地,这有人去、有人不去,为了争不去的名额,亲兄弟打破头的都有。
古大夫前几日忙着看风寒发热,这几日倒是看了好几个外伤的病人,他也是感慨无限,却也无可奈何。
身为大夫,他治不了人心的病。
这一天,村长俞怀山,里长陈康盛,连同石江县衙门的两个衙役,一起带着赋税黄册登门。
这黄册就是户籍,以户为单位,详细的记载着辖下人口的籍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等信息,非常详尽。
黄册每年一小修,十年一大修,每到征赋税、徭役的时候,村长和里长就会以此为准,按户征收。
住在二房同一个屋檐下的俞善和俞信姐弟俩,严格来说,是两户人。
“你叫俞善?”
里长辖下这些人家里,只有俞善这么一家女户,还是个不大的女孩子,不由查问的更加严格:
“你今年十四,原本就是平溪村人,后来随母改嫁,户籍转除到府城,之后又在去年新转收进来的女户,我说的可对?”
“正是。”俞善落落大方的上前应答。
这些变更都有记录在案,没什么不能说的。
里长点点头:“我看你名下有一座农庄,有田二十亩,庄上有庄奴十一口,数目可对?”
“是的,数目很对。”俞善开始有些惊讶,这些信息竟然如此完备。
里长又点点头,提点她道:“佃仆为贱民,不入黄册,不征赋税,然而,你虽为女户,却衣食颇丰,定你个中户,你可有异议。”
大晋朝按户等来定税级,分等级征税,有上户、中户、下户之分。
俞善名下有不少佃仆,被定成中户虽然要多交一些赋税,却还是受了照顾的,于是她摇摇头:“没有异议。”
村长忍不住在一旁提点说:“虽然你庄子上的佃仆不用服役,但是每年的口算钱可是要缴的,你可别忘记了。”
口算钱就相当于人头税,每年八月,一年一算。
俞信这样不足十六岁不成丁的孩子,计做“小口”,每年只要交二十文;等以后成丁了,光每年的口算钱就要一百二十文了。
而俞善这样的女户,要交足三倍的口算钱……
她名下的十一口庄奴,口算钱折半,又是六百多文出去了。
一双黑面白底的千层底男鞋,是俞信的尺码;
另外一双是女鞋样式, 应该是给自己的——漂亮的水红色缎子鞋面, 鞋头绣着栩栩如生的蝴蝶,只是看线色,像是断断续续做了很久的样子。
当初俞馨娘出嫁, 正是俞怀清考中秀才, 俞家最风光的时候,所以给这小姑姑说的人家, 家境十分殷实。
不只俞家陪送了一笔颇为丰厚的嫁妆, 白翠娘给小姑子添妆, 就添了一整副银头面。
按理说, 俞馨娘不至于过得这样窘迫。
充满疑惑的俞善追出门口, 俞馨娘早就走得没了踪影, 她只好按捺下心思,暂时作罢。
初三一大早,俞善是被冻醒的。
她一睁开眼, 就觉得窗外比往常透亮许多, 刚把窗户推开一条缝, 突兀的冷风就灌进来, 冻得俞善一个激灵, 人彻底清醒过来。
外面茫茫一片刺眼的白:竟是下雪了!
前几天明明天气晴朗, 这雪下得毫无预兆。
屋里气温很低, 俞善冷得打了个哆嗦。
她赶紧去看俞信,却发现他脸色潮红得很不正常,伸手一摸额头:入手滚烫, 少说也有三十九度。
“信哥儿, 快醒醒。”俞善推了推俞信,俞信却只是双目紧闭,皱着眉头无力的哼哼两声,醒不过来。
俞善一把拽过自己的被子给俞信裹好,然后几下穿好棉衣,跑到后院“嘭嘭嘭”的敲门:“刘嫂子,快开开门。”
“这是怎么了?”刘巧鸽披着衣裳,一脸惊讶的开了门,呵气成霜:“呀,居然下雪了。”
俞善一脸焦急:“我弟弟有些发热,你能不能帮我看着他,我好去请大夫。”
“成,我现在就过去。”刘巧鸽一口答应下来:“你赶紧去吧,不过这鬼天气,镇上大夫的病人多,未必肯来村里。”
“我知道哪儿有大夫,辛苦刘嫂子了!”俞善带刘巧鸽到房里守着俞信,她自己深一脚浅一脚的,踩着没踝深的积雪往小镜庄跑。
这一路上,她的鞋子里灌的全是雪水,脚也冻僵了,钻心的寒意顺着脚底涌上来,整个人从里到外都冻得透心凉。
俞善先跑到杨、邓两家,把他们叫醒。
这一夜至少降了二十度,小镜庄的庄奴们住的泥巴房子更不保暖,俞善本来打算年后给他们起新屋的,没成想居然降温了。
连俞信都发热了,俞善有些担心杨黍、杨禾这些小孩子。
邓春冻得嘴唇都变成青白色:“主家,我爹也在发热,叫不醒了。老杨,快去看看孩子们。”
杨庄头哆哆嗦嗦的来应门,他苦着脸:米氏和杨丰年都发热了。
邓桃抱着啼哭不停的杨丰年,焦心不已。
俞善当机立断:“先把邓老爹、米娘子和孩子们带到那排带炕的竹屋里去,那里暖和,再烧些热水,有姜的话最好烧些姜汤,我去山上宅院请古大夫。”
众人穿上最厚的衣裳,忍着冷,纷纷动作起来。
他们忍不住庆幸,幸好今年有俞善照拂,人人都添了厚衣裳和新的铺盖,不然怕是一觉睡过去,就再也醒不过来了。
古大夫听俞善描述了病症,来的时候就带着不少对症的草药。
他给邓老爹、米氏都把了脉,又看了哭闹不止的杨丰年,断定他们都是因为天气突然变化,温度骤降而引起的发热。
简单来说,就是冻着了。
古大夫留下几剂草药来退热,叮嘱小镜庄众人怎么煎药,就要往俞善家里赶。
刚才下山时古大夫就险些滑倒,奚晟见路上厚厚的一层雪,生怕古大夫会摔上一跤,干脆强行把他背起来,迈开大步冲了出去。
气得古大夫一路吹胡子瞪眼,可奚晟不为所动,硬是背到地方才肯放古大夫下来。
若不是此时正焦心,俞善真是要笑出声来。
被颠了一路快要散架的古大夫来不及生气。
他给俞信一把脉,沉吟着说:“信小哥儿的底子还是有些亏空,这又着了凉。所谓内里亏损,外感风寒,内外交加才会发热恶寒。
我来开几剂药,先退热吧,内里的亏空要以后慢慢补回来。”
他的医术果然高明,一剂药下去,俞信就开始发汗,热度也慢慢下去了。
俞善若有所思:“古大夫,这药是不是专门退烧,发热的人都适用?”
古大夫自信的点点头:“若是普通的风寒发热,老夫可以保证,一剂退热,三剂下去就彻底好了。”
“那还请古大夫多抓几剂。”
俞善拿了药,直接去了村长俞怀安家里。
村长一家也冻得不轻,族长俞茂山年纪大了,也有些微微发热。
俞善去的时候,他们一家人都在喝姜汤发汗:“善姐儿怎么来了?不是出什么事了吧?”
俞善把那几剂药递了过去:“早上起来我弟弟发热,正好北山上的古大夫正在小镜庄小住,我请他多开了几剂专治风寒发热的药。
若是村民中谁急需要大夫,可以去小镜庄请古大夫,也可以直接拿了药回去煎,还请村长代劳了。”
去请大夫,是要付诊金的;直接拿了这些药,就不用花钱了。这其中的区别,俞怀安还是分得清楚的。
村民的家境贫富不一,有些家贫的,生了病宁可挨着,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会去看大夫。
但是今天这天气变得实在诡异,村长心里清楚,若是什么都不做,说不得有些体弱的老人或孩子就直接去了。
他长叹一口气,老怀欣慰的感叹道:“善姐儿,我就知道你是个好孩子。大堂伯替村里的乡亲们谢谢你了。”
俞善回来平溪村之后,跟村长俞怀安打过几次交道,这还是他第一次在俞善面前自称堂伯,释放了明显的善意。
哪怕上次周懿言特意来拜访,村长也是表面上客套,其实心里并没有把俞善当成自己人。
今天,俞善感觉到了明显的不同。
平溪村如今就是俞善和俞信的家,经营出个好人缘,绝不是个无用的主意。
他们姐弟俩可以相依为命的生活,却绝对不能与世隔绝,孤立无援。
这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无声无息的带走了村中两位老人。
还没过完年,村中就挂了白,过年欢快气氛瞬间变得十分低迷。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没过几天,石江县要征徭役,召募河工的消息不胫而走,一时间村中人心惶惶,压抑的气氛达到了顶点。
随着这个消息流传开来的,是这次徭役是力役,不再是每户出一个人,而是十六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的成丁男子,都会被征召。
若要花钱代役,更赋翻倍。
力役更赋一般要花六百文赎买,也就是一石稻米的价格;翻倍就是一千两百文。
一个人就要两石稻米,一大家子若都不去服役,来年不到夏粮收成,就要断顿了。
可是河工徭役繁重,这鬼天气又这样的冷,去了也不一定有命回来。
如此进退两难,村中几乎家家可闻哭声。
尤其是一大家子里头,总要留人在家里照应田地,这有人去、有人不去,为了争不去的名额,亲兄弟打破头的都有。
古大夫前几日忙着看风寒发热,这几日倒是看了好几个外伤的病人,他也是感慨无限,却也无可奈何。
身为大夫,他治不了人心的病。
这一天,村长俞怀山,里长陈康盛,连同石江县衙门的两个衙役,一起带着赋税黄册登门。
这黄册就是户籍,以户为单位,详细的记载着辖下人口的籍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等信息,非常详尽。
黄册每年一小修,十年一大修,每到征赋税、徭役的时候,村长和里长就会以此为准,按户征收。
住在二房同一个屋檐下的俞善和俞信姐弟俩,严格来说,是两户人。
“你叫俞善?”
里长辖下这些人家里,只有俞善这么一家女户,还是个不大的女孩子,不由查问的更加严格:
“你今年十四,原本就是平溪村人,后来随母改嫁,户籍转除到府城,之后又在去年新转收进来的女户,我说的可对?”
“正是。”俞善落落大方的上前应答。
这些变更都有记录在案,没什么不能说的。
里长点点头:“我看你名下有一座农庄,有田二十亩,庄上有庄奴十一口,数目可对?”
“是的,数目很对。”俞善开始有些惊讶,这些信息竟然如此完备。
里长又点点头,提点她道:“佃仆为贱民,不入黄册,不征赋税,然而,你虽为女户,却衣食颇丰,定你个中户,你可有异议。”
大晋朝按户等来定税级,分等级征税,有上户、中户、下户之分。
俞善名下有不少佃仆,被定成中户虽然要多交一些赋税,却还是受了照顾的,于是她摇摇头:“没有异议。”
村长忍不住在一旁提点说:“虽然你庄子上的佃仆不用服役,但是每年的口算钱可是要缴的,你可别忘记了。”
口算钱就相当于人头税,每年八月,一年一算。
俞信这样不足十六岁不成丁的孩子,计做“小口”,每年只要交二十文;等以后成丁了,光每年的口算钱就要一百二十文了。
而俞善这样的女户,要交足三倍的口算钱……
她名下的十一口庄奴,口算钱折半,又是六百多文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