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江堰
冬日菜少, 现在没有了冬笋,俞善干脆把米粉浇头改成酱肉汁。
先将肥瘦相间的肉切成细丁, 在锅里爆炒到微微焦黄以后, 再加入米氏自己腌制的黄豆酱炒香,然后添水小火慢炖,不时加以搅拌。
一直炖到大部分的肉彻底融化在酱汁里, 油脂彻底激发出酱的香味, 这时酱肉的口感也会浓郁起来。
因为是酱汁,算下来成本比原来的竹笋肉臊还要便宜许多, 俞善干脆直接定价大碗肉酱米粉三文, 小碗肉酱米粉两文。
第二天, 石江堰河工现场, 俞善主动跟着杨谷、邓桃夫妇来摆摊, 顺便也看看这修建于高祖时期的石江堰坝。
石江是大岠江的一条大支流, 以石江县为分流源头,绵延七百多里,横贯四县, 其中石江县做为它的起点, 也因此得名。
石江县山多水多, 这条石江与它的各条支流, 就是最主要的水源。
然而每到雨季水量增加时, 石江就会泛滥成灾, 滋扰沿岸百姓, 令其深受水患。
数百年来朝代更迭,石江一贯如此,直到本朝初立时, 高祖一力主张, 耗费无数钱粮以及民夫心血,修建了石江堰,并硬生生靠人力挖凿出一条北渠,将泛滥的石江水分流出来,引至其他支流,沿途灌溉滋养了无数土地。
后来数十年间,石江堰坝经过不断的加固、北渠也经历了数次拓宽延伸,才形成今日的规模。
俞善看着眼前堪称宏伟的工程,心里忍不住将石江堰与举世闻名的都江堰相比,同样是前无古人的水利工程,同样惠及了无数百姓。
然而赞叹归赞叹,真正的河工做起来可没那么好受。
堰坝加固可以靠牛马拉来一筐筐沙石;
清理河道却要趁着枯水期,将河底淤积的泥沙淘干净,要靠人力将一筐一筐百十斤重的泥沙挖出、背上岸运走。
做了几天的河工,在泥沙里滚过几遭的俞三叔已经累得浑身打颤,两只脚浸在泥水里太久,直到小腿以下都没了知觉。
俞三叔呲牙咧嘴的啃着吴氏给烙的大饼,一边啃一边在心里大骂这婆娘吝啬,烙饼一点儿油盐都不知道放。
这饼搁了几天,硬梆梆的能把地上砸出个坑。费半天劲才啃下来一点,咽下去的时候直拉嗓子。
官府的饭清汤寡水的不当饱,不到晌午就饿得人透心凉,趁着歇口气的功夫,有干粮的都在抓紧时间吃东西。
此时,若是站在堤坝的高处往工地上望去,简直一目了然。
来服役的人分化很明显,像俞大伯他们这些老庄稼把式做惯了体力活儿,不管是挖河泥,还是挑石头,手脚都还算麻利。
可若是像陈小虎、俞三叔这样没怎么认真干过农活,平时偷懒耍滑惯了的,没几天下来就手麻脚软,整个人像废掉似的,拖拖拉拉怎么也干不快。
来巡视河工的石江县令杨绍光紧皱着眉头:“再这样下去,进度肯定是要延误的,到时候上头怪罪不说,若是耽误了农时,影响了今年的收成就是你我之过了。”
紧随其后的郭县尉小心回答道:“大人,以往每年的杂役,来服役的都是家中的壮劳力。这次征发力役来的人多,这数万人里有老有小,参差不齐也是常理。”
“唉!”杨绍光重重的叹一口气:“我又岂能不知这个道理,不过是心中忧虑罢了。
年前工部勘察河道,发现北渠积沙严重,钦天监又上奏说今年雨水丰沛,恐有水患,这才匆忙决定急召河工徭役,工期如此之紧,你说……唉!”
郭县尉回禀:“大人放心,加固堰坝是重中之重,我们已经选出能干的民夫送到堰坝上,等到石江堰加固完毕,再把这些人调到北渠去清理河道,想必速度能加快几分。”
杨绍光沉吟了一会儿,点点头赞同道:“你做的对,石江堰关系到下游四县数十万百姓的安危,绝不容有失。”
两人沿着河岸漫步,正说着话,一股突兀的香味飘了过来。
“什么味道?”杨绍光吸了吸鼻子:“河工的伙食做得还不错嘛。”
郭县尉心说,河工那饭食也就是勉强管个饱而已,怎么可能让你闻到这么霸道的肉香。
官府每次征召杂役做工程,都有精明的百姓跟着摆摊卖吃食,估计这次也不例外。
这么想着,没顾得上吃早饭、饥肠辘辘的郭县尉也忍不住四下里张望起来,终于发现不远处有个小小的摊位。
那摊子上有两口敞开的大锅沸腾着,不知道在煮什么东西,浓郁的肉香就是从那里传来的。
这样冷的天气里,摊位上方有一片白白的热气蒸腾着,在一众拎着篮子叫卖馒头大饼的人群中,显得格外暖和热闹。
这时正是半晌,还不到河工放饭的时候,摊位上却已经坐满了人。
数万人的工程只靠县城衙门那班差役是看顾不过来的,负责巡逻、监工之责的,来自于驻扎在石江县的卫所军。
这些官兵既不差钱,又不受约束,闻到俞善这边摊位上的肉香,就趁着轮班休息跑来唆一碗粉,然后手暖肚饱热乎乎的回去监工,什么都不耽误。
郭县尉看他们吸溜吸溜吃的正香,肚子忍不住咕咕叫起来,就是觉得那一碗碗雪白的米粉有些眼熟。
他仔细一想才恍然大悟,过年的时候娘子煮过一次的,可不就是这叫米粉的食材吗?
郭县尉想起来了,这米粉还是平溪村那家姓俞的女户送的节礼。
对方很细心,特意在节礼的礼单中夹了张纸,详细写了米粉该怎么泡发,怎么煮食,当时娘子把那张纸给他看了,确实美味又方便。
莫非这米粉摊位,是那姓俞的小娘子开的?
正想着,郭县尉听到 “咕”的一声,不是自己肚子发出的声音,吧?
他转头看向杨县令,杨绍光脸一红,尴尬的解释道:“我早上出门急,没用朝食。”
“那正好,下官陪您过去体验一下民情吧。”郭县尉笑眯眯的给上司递了个台阶。
杨绍光见那摊位上忙碌的夫妻二人衣着、手脚都算整洁,摊位上摆的厨具、碗筷也都挺干净,不见半点儿油污,于是矜持的点了点头。
他们二人都穿着普通的长衫便服,身边没有长随,两个负责保护他俩的差役也被打发的远远跟着,因此落座的时候,除了杨谷招呼了一声,并没有引起众人的注意。
河工开始这些天,多的是这样文士打扮的人跑来看石江堰,有的看完还诗兴大发,当场吟诗作对,大家已经见怪不怪了。
俞善呢?
她正坐在另外一张桌子上,听一个老兵口若悬河的吹嘘自己经历过几次的河工工程:
“不是我吹牛,我当兵二十年,这已经是我第六次来石江堰做监工了,这回可是最冷的一次。”
如果只是每年循例做的河道清淤,根本用不到当地卫所的兵来负责监工,只有这样大范围召募数万河工,才需要卫所的官兵出动。
这次数也太频繁了吧?
俞善不解:“为什么北渠这么容易淤塞?”
老兵一拍大腿感慨道:“这我要是知道原因,还当什么大头兵啊?肯定是上报工部的大人们,讨个封赏去了。”
杨绍光和郭县尉互看一眼,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无奈。
是啊,北渠常常淤塞,每次清理花费甚巨,朝中甚至有人建议废弃北渠,不再往这个无底洞里投钱。
虽然说这话的人无知,由此也可见,北渠的问题如何让人头疼,简直是毁誉参半。
俞善想了想今天自己对石江堰和都江堰的比较,若有所思的说:
“我以前曾见过一处堰坝,规模可以跟石江堰相媲美,但有所不同的是,那处堰坝多了一处溢洪道,使江水形成环流漩涡,能将砂石带回到外江,大大减少了内江的淤塞。”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旁人可能会把俞善这样小姑娘的话当成风,听过就算;
可对于正在为此忧心不已的杨绍光来说,无异于黑暗中的一盏微弱灯火,虽然希望渺茫,却总比没有的好。
杨绍光当下激动的站了起来,连郭县尉都没能把他拦住,大声问道:“小娘子此话当真?”
俞善一回头,见一个文士模样的人目光炯炯的盯着自己,犹疑了一下,才斟酌着开口:
“准确的说,小女是在一本书中见过这样的堰坝,不论各方面都跟眼前的石江堰很相似,唯一的区别就是那处溢洪道,书中管那处叫飞沙堰,顾名思义,是起到排砂作用的。”
“但是书中所写的情况并不能直接拿来用,事实上,江的走向,水的流速、河道宽窄都会有影响,这飞沙堰只能当成一个参考,不能凭小女一面之词就下定论,小女也确实担不起这个责任。”
俞善说得有理有据,落落大方,倒叫杨绍光高看她一眼。
郭县尉微皱眉头,上前一步询问道:“你家住何处?可是姓俞?”
俞善听他这样问,已经对二人的身份有所猜测,她恭敬的施了一礼:“小女平溪村人,确实姓俞,家父乃康平七年的秀才俞怀清。”
先将肥瘦相间的肉切成细丁, 在锅里爆炒到微微焦黄以后, 再加入米氏自己腌制的黄豆酱炒香,然后添水小火慢炖,不时加以搅拌。
一直炖到大部分的肉彻底融化在酱汁里, 油脂彻底激发出酱的香味, 这时酱肉的口感也会浓郁起来。
因为是酱汁,算下来成本比原来的竹笋肉臊还要便宜许多, 俞善干脆直接定价大碗肉酱米粉三文, 小碗肉酱米粉两文。
第二天, 石江堰河工现场, 俞善主动跟着杨谷、邓桃夫妇来摆摊, 顺便也看看这修建于高祖时期的石江堰坝。
石江是大岠江的一条大支流, 以石江县为分流源头,绵延七百多里,横贯四县, 其中石江县做为它的起点, 也因此得名。
石江县山多水多, 这条石江与它的各条支流, 就是最主要的水源。
然而每到雨季水量增加时, 石江就会泛滥成灾, 滋扰沿岸百姓, 令其深受水患。
数百年来朝代更迭,石江一贯如此,直到本朝初立时, 高祖一力主张, 耗费无数钱粮以及民夫心血,修建了石江堰,并硬生生靠人力挖凿出一条北渠,将泛滥的石江水分流出来,引至其他支流,沿途灌溉滋养了无数土地。
后来数十年间,石江堰坝经过不断的加固、北渠也经历了数次拓宽延伸,才形成今日的规模。
俞善看着眼前堪称宏伟的工程,心里忍不住将石江堰与举世闻名的都江堰相比,同样是前无古人的水利工程,同样惠及了无数百姓。
然而赞叹归赞叹,真正的河工做起来可没那么好受。
堰坝加固可以靠牛马拉来一筐筐沙石;
清理河道却要趁着枯水期,将河底淤积的泥沙淘干净,要靠人力将一筐一筐百十斤重的泥沙挖出、背上岸运走。
做了几天的河工,在泥沙里滚过几遭的俞三叔已经累得浑身打颤,两只脚浸在泥水里太久,直到小腿以下都没了知觉。
俞三叔呲牙咧嘴的啃着吴氏给烙的大饼,一边啃一边在心里大骂这婆娘吝啬,烙饼一点儿油盐都不知道放。
这饼搁了几天,硬梆梆的能把地上砸出个坑。费半天劲才啃下来一点,咽下去的时候直拉嗓子。
官府的饭清汤寡水的不当饱,不到晌午就饿得人透心凉,趁着歇口气的功夫,有干粮的都在抓紧时间吃东西。
此时,若是站在堤坝的高处往工地上望去,简直一目了然。
来服役的人分化很明显,像俞大伯他们这些老庄稼把式做惯了体力活儿,不管是挖河泥,还是挑石头,手脚都还算麻利。
可若是像陈小虎、俞三叔这样没怎么认真干过农活,平时偷懒耍滑惯了的,没几天下来就手麻脚软,整个人像废掉似的,拖拖拉拉怎么也干不快。
来巡视河工的石江县令杨绍光紧皱着眉头:“再这样下去,进度肯定是要延误的,到时候上头怪罪不说,若是耽误了农时,影响了今年的收成就是你我之过了。”
紧随其后的郭县尉小心回答道:“大人,以往每年的杂役,来服役的都是家中的壮劳力。这次征发力役来的人多,这数万人里有老有小,参差不齐也是常理。”
“唉!”杨绍光重重的叹一口气:“我又岂能不知这个道理,不过是心中忧虑罢了。
年前工部勘察河道,发现北渠积沙严重,钦天监又上奏说今年雨水丰沛,恐有水患,这才匆忙决定急召河工徭役,工期如此之紧,你说……唉!”
郭县尉回禀:“大人放心,加固堰坝是重中之重,我们已经选出能干的民夫送到堰坝上,等到石江堰加固完毕,再把这些人调到北渠去清理河道,想必速度能加快几分。”
杨绍光沉吟了一会儿,点点头赞同道:“你做的对,石江堰关系到下游四县数十万百姓的安危,绝不容有失。”
两人沿着河岸漫步,正说着话,一股突兀的香味飘了过来。
“什么味道?”杨绍光吸了吸鼻子:“河工的伙食做得还不错嘛。”
郭县尉心说,河工那饭食也就是勉强管个饱而已,怎么可能让你闻到这么霸道的肉香。
官府每次征召杂役做工程,都有精明的百姓跟着摆摊卖吃食,估计这次也不例外。
这么想着,没顾得上吃早饭、饥肠辘辘的郭县尉也忍不住四下里张望起来,终于发现不远处有个小小的摊位。
那摊子上有两口敞开的大锅沸腾着,不知道在煮什么东西,浓郁的肉香就是从那里传来的。
这样冷的天气里,摊位上方有一片白白的热气蒸腾着,在一众拎着篮子叫卖馒头大饼的人群中,显得格外暖和热闹。
这时正是半晌,还不到河工放饭的时候,摊位上却已经坐满了人。
数万人的工程只靠县城衙门那班差役是看顾不过来的,负责巡逻、监工之责的,来自于驻扎在石江县的卫所军。
这些官兵既不差钱,又不受约束,闻到俞善这边摊位上的肉香,就趁着轮班休息跑来唆一碗粉,然后手暖肚饱热乎乎的回去监工,什么都不耽误。
郭县尉看他们吸溜吸溜吃的正香,肚子忍不住咕咕叫起来,就是觉得那一碗碗雪白的米粉有些眼熟。
他仔细一想才恍然大悟,过年的时候娘子煮过一次的,可不就是这叫米粉的食材吗?
郭县尉想起来了,这米粉还是平溪村那家姓俞的女户送的节礼。
对方很细心,特意在节礼的礼单中夹了张纸,详细写了米粉该怎么泡发,怎么煮食,当时娘子把那张纸给他看了,确实美味又方便。
莫非这米粉摊位,是那姓俞的小娘子开的?
正想着,郭县尉听到 “咕”的一声,不是自己肚子发出的声音,吧?
他转头看向杨县令,杨绍光脸一红,尴尬的解释道:“我早上出门急,没用朝食。”
“那正好,下官陪您过去体验一下民情吧。”郭县尉笑眯眯的给上司递了个台阶。
杨绍光见那摊位上忙碌的夫妻二人衣着、手脚都算整洁,摊位上摆的厨具、碗筷也都挺干净,不见半点儿油污,于是矜持的点了点头。
他们二人都穿着普通的长衫便服,身边没有长随,两个负责保护他俩的差役也被打发的远远跟着,因此落座的时候,除了杨谷招呼了一声,并没有引起众人的注意。
河工开始这些天,多的是这样文士打扮的人跑来看石江堰,有的看完还诗兴大发,当场吟诗作对,大家已经见怪不怪了。
俞善呢?
她正坐在另外一张桌子上,听一个老兵口若悬河的吹嘘自己经历过几次的河工工程:
“不是我吹牛,我当兵二十年,这已经是我第六次来石江堰做监工了,这回可是最冷的一次。”
如果只是每年循例做的河道清淤,根本用不到当地卫所的兵来负责监工,只有这样大范围召募数万河工,才需要卫所的官兵出动。
这次数也太频繁了吧?
俞善不解:“为什么北渠这么容易淤塞?”
老兵一拍大腿感慨道:“这我要是知道原因,还当什么大头兵啊?肯定是上报工部的大人们,讨个封赏去了。”
杨绍光和郭县尉互看一眼,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无奈。
是啊,北渠常常淤塞,每次清理花费甚巨,朝中甚至有人建议废弃北渠,不再往这个无底洞里投钱。
虽然说这话的人无知,由此也可见,北渠的问题如何让人头疼,简直是毁誉参半。
俞善想了想今天自己对石江堰和都江堰的比较,若有所思的说:
“我以前曾见过一处堰坝,规模可以跟石江堰相媲美,但有所不同的是,那处堰坝多了一处溢洪道,使江水形成环流漩涡,能将砂石带回到外江,大大减少了内江的淤塞。”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旁人可能会把俞善这样小姑娘的话当成风,听过就算;
可对于正在为此忧心不已的杨绍光来说,无异于黑暗中的一盏微弱灯火,虽然希望渺茫,却总比没有的好。
杨绍光当下激动的站了起来,连郭县尉都没能把他拦住,大声问道:“小娘子此话当真?”
俞善一回头,见一个文士模样的人目光炯炯的盯着自己,犹疑了一下,才斟酌着开口:
“准确的说,小女是在一本书中见过这样的堰坝,不论各方面都跟眼前的石江堰很相似,唯一的区别就是那处溢洪道,书中管那处叫飞沙堰,顾名思义,是起到排砂作用的。”
“但是书中所写的情况并不能直接拿来用,事实上,江的走向,水的流速、河道宽窄都会有影响,这飞沙堰只能当成一个参考,不能凭小女一面之词就下定论,小女也确实担不起这个责任。”
俞善说得有理有据,落落大方,倒叫杨绍光高看她一眼。
郭县尉微皱眉头,上前一步询问道:“你家住何处?可是姓俞?”
俞善听他这样问,已经对二人的身份有所猜测,她恭敬的施了一礼:“小女平溪村人,确实姓俞,家父乃康平七年的秀才俞怀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