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有限元分析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有限元分析是利用数学近似的方法对真实物理系统进行模拟。利用简单而又相互作用的元素,就可以用有限数量的未知量去逼近无限未知量的真实系统。
  有限元分析是用较简单的问题代替复杂问题后再求解。几乎是在所有现代工业领域都有应用。而其中最早的,是用于航空器的结构强度计算。
  当年为了执行任务,胡杨可是硬生生把这个有限元法啃了下来。这对一个那是还自诩是个文科生的胡杨来说,可是一段十分惨痛的回忆。
  胡杨的“不小心”,当然是故意的。在这种“工作”状态下,胡杨从来都不会不小心。
  说出有限元分析个决定,胡杨也是经过慎重思考的。
  一个问题问题分两面看,弊端肯定是会引起注意,尤其是在有同行在场的情况下,胡杨过去那套糊弄一般人的说辞,不一定能够继续糊弄专业的同行。
  对于国家机器的力量,胡杨可是有很深刻了解的。如果不是有那十年的掩护,胡杨是绝对不会冒这个险的。
  而有利的一面,其实并不是针对胡杨自己,而是这个叫冯逢的少尉。有限元分析的可用领域非常广,但现在这个时期在国内,真的没有多少人了解。
  从冯逢少尉的图纸上能看出,这个年轻人的理论水平很不错。已经摸到有限元的边边际。靠自己摸索能做到这个程度,已经非常妖孽天分了。
  胡杨虽然自认智商还可以,但肯定不是那种能沉下心搞研究的人。而这个有限元法对自己意义真不大。
  但如果能让冯逢这样的研究者学会,那就能少走很多弯路。对这个国家来说,这是大利。
  可能胡杨唯一没想到的,就是冯逢反应会这么大。估计差一点就让人把自己先抓起来。
  好不容易让冯逢少尉冷静下来,重新把注意力放在眼前这个零件上。
  按照冯逢的设计思路,就是先按照三轴联动的模式设计一个加工方案。然后再把其中双轴的部分单独拆分出来,在把剩余的部分用两个师傅和他们的工具填补。
  其实想明白这个思路并不复杂,复杂的是这个拆分的过程。
  打一个近似的比方,就像是一根很长的线,你折了几十次后一剪刀下去,变成了上百个零碎的线头。
  然后,你要把这几百个线头按照顺序一个个排好顺序,再重新接起来。两根线头变成了几十根线头,准备工作也就多了几十倍。
  在这种环境下,进行这么复杂的操作,对心算能力有极高的要求。看他专心计算的时候手指微小的动作,很有可能是从小练习珠心算的。
  按照冯逢的要求,胡杨一段段的进行记录,设定路径,然后编号。而冯逢自己则同时写下需要手动的部分。
  赵主任非常有眼力见的,让人去小食堂把饭打到了这里。几个人一边吃,一边的继续工作,大有今天通宵把一切搞定的架势。
  胡杨心里虽然一万个不愿意,但作为整个屋子里最年轻的那个,这真没有他说话的份。
  相比其他几个人,胡杨这部分工作其实并没有什么难度。所以还有精力观察屋子里的其他人。尤其是那位自己的同行前辈。
  中间他出去了一次,大约半个小时之后才回来。回来之后,胡杨明显感觉他对自己产生了兴趣。十有八九是出去专门对胡杨做了背景调查。
  胡杨自己很清楚,自己那套说辞在专业人士眼里并不算完美。严重怀疑可能还不至于,感兴趣那是一定的。
  这个肖克身上其实不太感觉得到军人的气质。当然,在隐蔽战线工作,身上本就不应该有明显的气质。
  不过从专业性来讲,既然穿着军装就应该像个军人,时刻都要把自己角色演好。
  为了能早点回去睡觉,胡杨主动靠近了两个老师傅。先是一番不着痕迹的马屁上过去,然后开始谦虚的请教哪些是自己帮忙的。
  胡杨的样子还是属于那种不招讨厌的。勉强可以算是小帅,这个时候姿态放的够低,嘴也够甜,很快便获得两个老师傅的好感。
  两个老师傅设计的零件中,大部分都是可以用数控铣床加工,或是粗加工的。确认了几个之后,胡杨马上让两个师傅去选料,他则抓紧时间换刀头,设计加工方案。
  双轴联动数控设备,对比传统设备最大的提升是加工效率和曲线精度。
  刀头重置零点之后,胡杨又重新检查了一遍所有细节后,启动了数控铣床。
  随着电机工作的声音逐渐变大,刀头逐渐提升到预设的转速,升起,落下,在归零点停了一秒钟,然后开始按照预设加工方案工作。
  高速旋转的金属刀头,在老师傅选择的金属板上,留下一条条割痕。
  电子机械正在向他们展示自己的神奇能力。直线,曲线,每条线看起来都非常完美,最重要的是速度的非常快。机械不会犹豫,也不会疲惫,永远以恒定的速度,在按照计划进行着。
  两位老师傅都是第一次见到这幅场景。一开始两人都被这自动化加工给震住了。但当他们下意识的把自己和这机器相比之后,得到的结果却令他们沮丧。
  每一个行业的八级工,都是各自行业中的顶尖人才,他们自然也都有自己的骄傲。而这种骄傲,似乎就像这块钢板一样,在机械控制的刀头下被轻易的切开。
  一位老师傅叹了口气:“这机器真厉害,以后真的不需要咱们了。”
  另一位老师傅微微点头:“是啊,人怎么和机器比。”
  胡杨听到了两位老师傅的感叹,转身笑着说道:“两位师傅说得对,人是不能和机器比。因为再厉害的机器也都是人造的。机器可以无限接近人的能力,但是永远无法超越人的能力。”
  这段话把所有人都说愣了。这个观点不仅在这时代显得非常前卫。即使放在胡杨自己生活的那个年代,依然显得很超前,值得细细思量。
  沉默了片刻之后,赵立洋首先带头拍了拍手:“这话说的好,小胡同志很有水平啊。”
  一旁始终没怎么说过话的李春元少校,开口说道:“这话说的不错,的确是要以人为本。不知道这话是小胡自己想出来的,还是?”
  胡杨略显腼腆的回答:“是我在书上看到的。”
  李春元问道:“哦,是什么书啊?”
  胡杨装作努力思考了片刻之后才回答:“是一本英文杂志。我之前在冶金局资料室里翻译资料的时候看到的。那篇文章是讲未来人工智能。”
  李春月一听是有出处的,便微微点头:“这个观点很有趣,如果有机会一定要找来看看。”
  两个老师傅虽然太明白他们都在说什么。但那句以人为本,他们还是明白的。从年轻时学徒开始,他们就一直在听这个词。
  彼时中国落后,所有的设备零件都要靠他们这些工人,一点点手工制造出来。从最基本的锤子和钳子,到飞机大炮,靠的都是工人的双手。就像胡杨说的,再nb的机器也都是人做的。
  就在说话的工夫数控铣床完成了设定任务。钢板上各种形状的材料都被切了下来。
  刀头回到归零点,胡杨自然也闪到了一旁,把位置让个两位老师傅。
  与金属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两个老人,立刻就进入了状态中。
  虽然不明白他这是什么意思,却还是下意识的看向那些零件。
  “嗯,这应该是差了半个毫。”
  “我这块应该只差了两丝,需要稍微修一下。”
  “这个有点多,两个半,我觉得要重做一个,你看看。”
  很快零件就被分成了三堆。一堆是合格的,一堆是需要修正,最后一堆自然就是要返工的。
  不用任何工具,就凭眼睛和手感,两个老师傅就能准确的判断出这些零件是否符合他们的设计要求。这着实让胡杨有些惊了。
  所谓的两丝,就是2/100毫米,没有工具的辅助,就能发现这个数量级的差别。这可比冯逢的心算能力还要妖孽得多的。
  胡杨发自内心的说道:“您二老才是真正的宝贝,这就是一台给咱干活的铁疙瘩。”说着还是轻轻踹了机器一脚。
  一位老师傅赶紧拦住胡杨:“可不敢乱踢,别把机器踢坏了。”
  “不会的,这个铁家伙皮实得很。”
  二十个小时之后,四位军人开车离开了保机。就像一开始胡杨就估计的那样,他们要的曲面加工零件最终还是做了出来。但同时冯逢也应该明白,他的这个思路虽然大方向上没有错。但其中缺少了关键的一环。
  所以在离开前,方达文中校正式向胡杨发出了邀请。当然,这个级别的军官对一个地方上的普通科员说邀请,其实也可以理解成要求。
  要求胡杨在保机的工作结束之后,到他们的单位一次。而距离需要的手续,需要打的招呼,他们回去之后就会立刻办。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