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以本伤人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赵鲲大约应该算是一个纨绔。为什么是大约?从六零年走过来的人和事,加上一个大约,大约都没什么错。
  就像赵援朝和周朝先这样的大院子弟,其实大约也可以叫做纨绔。但他们自己肯定不会承认。激怒一个纨绔子弟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削他的面子。这也是管冲刚刚在做的。
  当你的对手是一个普通纨绔的时候,这是一个非常简单且有效的方法。伴随愤怒而来的,还有智商的下降。虽然原本就应该没多少,但再少一点不是更好吗。
  自己人肯定是越聪明越好,对手肯定当然是越蠢越可爱。一个蠢笨冲动的纨绔,肯定要比普通的纨绔更容易对付。怒火中烧的赵鲲,砸烂了桌上所有的东西。
  如果管冲知道他此时的反应,一定会非常的满意。这就是他想要的结果。怒火会让人思考行程变短,从而做出很多冲动的决定,使出很多昏招。
  发泄了一通的赵鲲,终于想起打电话给自己背后的人。而这个时候赵鲲才发现,自己刚才把电话也砸碎了。火急火燎找了另一部电话。此时距离行动失败,已经过去了五六个小时。
  赵鲲背后的“人”是美国的kbc新闻集团。其实说合作是有点抬举他了,与kbc新闻集团相比,一个赵鲲的确不算什么。但这个国家的特殊性决定,必须有一个这样的代言人,才能在这里展开活动,至少名义上要有一个本地人。
  其实更准确的说,赵鲲只是一个被选出来并推到前台的傀儡。
  当然,赵鲲自己并没不这么认为。
  他赵鲲自认在上海还是有一号的人物。傀儡这个词怎么可能和他拉上关系。
  这次激进的行动,与kbc新闻集团一贯的风格并不相符。说赵鲲是始作俑者,还真是没怎么冤枉他。
  虽然他对行动的细节毫无了解,却极力促成了这次行动的发生。原因很简单,因为新闻集团那边开始是倾向另一套方案的。
  赵鲲想得是,要什么都听你们的,哪能显出我有本事来。赵鲲的逻辑就是,他要表现自己,给自己增加更多的分量,从而获得更多的好处。
  所以也不能说他就是一个简单粗暴的人。因为不管新闻集团那边提出什么方案,他都会唱反调。这就是典型的,为了反对而反对。
  赵鲲告诉联系人,相比慢悠悠的收购谈判,他更加喜欢简单粗暴的方式。
  而他的联系人也同样不是一个有太多耐心的人。几天可以搞定的事情,为什么要花几个月呢?
  于是一次执行很专业,但决策很不专业的行动就这样发生了。
  新闻集团背后有很广的关系网。传说中与很多官方和非官方组织都有合作。几天之内就能从东南亚找到到一直队伍,并且送入中国境内,这可不是普通企业有能力做到的。
  如果是一般普通的对手,简单粗暴或许的确是最高效的方法,但管冲和《华夏信息》不普通。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普通的话就不是《华夏信息》,也更不会被他们盯上。
  按照这个逻辑,从一开始方案的方向就是错误的。
  赵鲲与美国人终于重新建立联系的时候,参加行动的外籍不明身份人士,都已经登上离境的货船。当然,他们的行动也都在管冲他们的监视之中。
  这次行动的失败,自然要有人来承担这个责任。赵鲲暂时还算是不能替换的,所以他之前的直接联系人就领到了一口黑锅。
  新的联系人比之前那个稍微年纪大一点,好像更稳重,但实际上是更傲慢。
  对于前任的所有行为,他都毫不掩饰的表现出了不屑。而对于赵鲲的抱怨,他更多的只是敷衍。但他敷衍的很不用心,就连赵鲲都能明显的感觉到,他是在敷衍。
  但生气归生气,赵鲲现在总不能再砸一次电话。好在电话那头说话阴阳怪气的男人,至少同意了赵鲲立刻开始报复行动的想法。并同时承诺,最重要的活动资金立刻就会到位。
  两人的交流不多,很快就结束了这次迟到了很久的电话。放下电话的同时,两人都不约而同的骂了一句脏话送给对方。他们都很清楚,自己不喜欢对方,对方也不喜欢自己。
  不过这都没关系,反正都没拿对方当自己人,只要能各取所需就够了。
  现在对赵鲲来说,唯一的问题就是,自己现在这一脑门子怒火要怎么发泄。
  接下来半个月时间里,《华夏信息》的主编房堃接到了全国各个办事处的回馈。或者更准确的说是求助。求助的情况也全都一样,那就是“盗版”。
  被盗版的问题已经存在很久,胡杨和管冲一直都没有动手。所以房堃这里也只能不闻不问。
  而现在盗版的人突然变得硬气了起来。不再偷偷摸摸的抄袭,而是公开的和华夏信息站了对台。
  虽然各处起的名字都不同,像是这个信息,那个周报之类的。但都拿出了类似的套路。
  《华夏信息》的收入中,现在大部分是广告费。就是商品想要大篇幅的广告,那要给钱才能在《华夏信息》上出现。
  这种模式在后来九十年代以后,应该是被广泛认同的。但在现在,多少还是会有一些小问题。大家对广告的价值并没有相对客观的概念。
  尤其是在开放推进稍微缓慢的地区,大家的思想还很大一部分停留在计划体制中。认为一个介绍信和上面的一个条子就能解决所有问题,为啥要用真金白银还买呢?
  而在沿海的中东部地区,也不是完全没有不同的声音。广告和广告费在现在还是一个新鲜东西。绝大多数人都还无法理解广告投入和销售之间的关系。
  酒香不怕巷子深早已经是过去式,但很多人还是认为这老话说的没问题。
  之前只有《华夏信息》一家的时候,不管有什么想法也只没有第二个选择。而现在,有人敢于站出来直接挑战《华夏信息》这个情况就逐渐变得微妙起来。
  反馈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时间发生的也非常相近,都是在差不多一周前开始出现,客户开始出现流失的情况。
  这些单位交钱买广告的时候,都会被要求签署一份合同。合同的内容放在两千年后,其实是十分常见的商业合同。除了清楚的写明了费用之外,还有甲乙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同样也还会有违约应当承担的责任。
  值得一提的是,签署这份合同的时候,大多数人应该都没有详细的阅读过。虽然他们都有一份的原件。
  房堃从流失的客户那里,很容易的就打听到了他们“流失”的原因。
  很简单,也很粗暴。
  《华夏信息》上登广告是要收费的,而挑战者那边不收,不仅不收,甚至还会还能拿回一些钱来。也就是说,挑战者正在花钱买产品在他们的抄袭杂志上刊登广告。
  当然,这个钱并不是白拿的。要承诺不再跟《华夏信息》合作,才可以拿到这笔钱。同样他们也会提供一份合同。
  kbc新闻集团的战略开发部制定了这个计划。在不能顺利购买《华夏信息》股份的前提下,他们就会进行这套方案。逻辑很简单,打压《华夏信息》的市场份额,让《华夏信息》陷入困境,从而降低《华夏信息》的市值。
  然后再进行下一轮的威胁和收购。一般来说,到这个时候多数企业都会选择不再坚持。重新开始与他们进行收购谈判。
  至于那些不一般的,就再进行一轮打压。
  以本伤人,就是这个方案的核心。在己方资源足够充足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利用己方的资金优势,自损一千,伤敌八百。
  这种方案执行的前提条件,就是己方的流动资金储备一定要大于对手承受上限。
  简单来说,就是对手在损失100块的时候会投降或者破产。你就需要至少101块的储备。而且这101块的损失并不让自己陷入困境中。
  当然,实际操作中101块是肯定不够的。肯定要高出很多才行。而在kbc新闻集团一方的评估中,并没有考虑过以上这些问题。因为他们认为这个问题并需要去考虑。
  在美国人眼里,八十年代的整个东亚地区,也就是日本和韩国算不错。其他国家都是落后而贫穷的。
  一个中国的,成立不到一年的,没什么根基的杂志社,在有半个世纪历史的kbc新闻集团眼中,并没有什么需要特别警惕的地方。
  至于资金,那更加是没有什么可比性。
  于是,一大笔资金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了国内,汇集到了赵鲲手中,又从他的手中分散到了全国各地。
  这显然是一种很不“大陆”风格的商业运作。这种资本入侵和对抗的方式,一定是来自成熟的资本市场环境之中。未来我们的企业走出国门之后,就经常会遭遇类似情况,亏也是没少吃。
  但这次,是他们走出了自己的国门,到了咱家地盘!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