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2 章
“这是什么?”
厚重的石碑矗立在山脚下, 藤蔓青苔包裹着,不经意看过去竟像是一截横断的树干, 直到绕过侧面,看到正面才发现这是一个宽面的石碑。
抬手拂去正面的青苔,粗线手套之外很快沾染了一层黑绿,石碑上面的字迹凸显出来,有些像是鸟形文字,怎么说呢?反正看惯了现代文字的人看来,总有某些不合时宜的地方,很古怪。
“这石碑… …”
同行的同伴之中有对考古有爱好的,他们这群驴友, 平日里最爱的就是探寻幽古, 这等人迹罕至的地方, 也就他们有兴趣背着偌大的登山包千辛万苦跋山涉水而来了。
经过连路都不通, 网络信号都不好的深山古寨,再看到这座抬头都看不见日头的大山, 再看到这略有几分歪斜, 不知道经过了多少悠悠岁月的石碑,哪怕不认识上面的文字, 不知道具体写了什么,也让人有一种悠然的感慨,似看到那粗壮的树干,想到那一圈圈年轮所代表的时光。
“看起来有很多年了吧, 指不定还是文物,咱们别乱动, 报上去才好。”
“石碑也算是文物?我看那碑林多少碑, 风吹雨打的, 也没几个看重。”
“可不是,博物馆的石碑上头都落了灰,连个清扫的都没,算什么文物啊。”
同行的人七嘴八舌地说着话,他们都不是没见识的人,再怎样也都高中毕业,放下背包在外头也是成功人士,只在这件事上,看重的到底还是不一样。
“诶,这可不一样。”说要报上去的那个看着碑面上的文字说,“什么东西都是物以稀为贵,咱们也算是有见识的了,就算不会写也会看,谁能看出来这是哪个朝代的文字?”
“也许是少数民族的… …”
还有人在犟,历史上多少战争多少纷乱,到了现代,已经铸造了一个包容性极强的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能够在这个大家庭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少数民族的文化,语言文字什么的,甚至都是被国家保护的。
这也是另一种物以稀为贵了。
“是啊,说不定就是前面那个寨子的… …”
另一人附和,他们之前经过的那个寨子就是少数民族的,大家语言都不怎么通,找了一个寨子里出来的学生带路,凭着对方那半生不生的方言才能居住在寨子里,享受一下较为原始的风光。
那里的语言是听不懂的,叽里呱啦,活像是哪个小国的语言,光听语言不看人,都不知道对方是怎样的存在,而文字,看着那些被印染在布料上的字迹,能够判断对方是字,还是因为这样东西作为了招牌,否则,谁认识那是什么。
这种原始的,几乎不与外界连通的寨子,若是多年以前使用这种鸟形文字,他们觉得都是有可能的。
“重点不是这文字咱们认不认识,而是这文字数量稀少,甭管是哪个朝代的,也许咱们还能发现一个历史上的空白点呢?”
说话的人打断了那些可能偏离主线的话头,直接回到了石碑问题上。
“不愧是学历史的,就是对这些有讲究。”
另一人赞着,然后大家都笑,他们学的专业各有不同,最后也都没从事相关专业的事情,经商下海,自己开公司当老板,实在不行就是自己开个小铺子糊口,那些属于专业的知识都像是白学了一样,充其量是现在的兴趣爱好,言谈之中带出来一点儿,也有些文化人的气息,不是那种一路莽出来的暴发户感觉。
碑文上的文字没什么好研究的,看都看不懂,瞎猜一通就耗尽了最大的热情,拍照留念朋友圈,几人继续向前,到回程的时候,还一起在石碑前合影留念,若是将来石碑真的有什么特别,运进博物馆了,他们再说起这件事,就会感觉到骄傲了。
这一想,也没人阻止那个人报上去,到了信号好的地方,查了文物局的电话,一个电话过去说了情况,又把照片发过去,事情就算完了。
等了一段时间,收到那边儿给出的奖励,这才觉得有了点儿新鲜感,又是一通朋友圈炫耀,再下次,故地重游,看着那石碑被运走之后留下的深坑,明显经过一番挖掘后的样子,又是一通照片留念。
因为事情有了参与度,又有新鲜感,也会打听一下具体如何,这才知道那石碑的存在竟是真的补充了一个空白点。
六千多年的历史,总有那么些时期在历史上很难找出踪迹,越是近现代,越是留存了大量的证据,说明那个时期的事情,但越是遥远,越是难以从中寻觅只言片语。
文字都还没有的时代,只能从那些化石中判断往昔,突然发现某个遗址,就要考证,那些类人的物件存在是否代表着一个失落的文明?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他们要做的不仅仅是寻史,寻找那一段段变革的佐证,还要做的是寻根。
我从哪里来,哪里是根源?
对历史的追踪,不仅是对生命的溯本求源,还是对自身的深省和感悟,缺少了文化底蕴的国家,是水面上的浮萍,便是繁茂也不过是一时。人类活动的轨迹在不断创造历史,同时循着这些历史而去,又能看到那起点所在,看到一路走来的艰辛困苦,而明了这些,似明了根系从泥土之中输送营养的全部路径,有根方有叶,有前方有后,方才知道自己能够走向何方,又该走向何方。
似一个成长轨迹,小时候的生活环境,教育背景,都会对人生造成深远的影响,知道那些,才能让心扎下根来,不仅在这一片大地上俯仰无愧,更是对未来从不迷茫。
“这种文字,应该不是第一次见到了… …”
有个教授这般说着,眼镜之后的双眼微微眯着,沉思着,回想起来在哪里见过的一块儿类似的东西,是一座桥的石板,上面也有类似的文字,不多,零星几个,看上去像是孩子的胡乱涂鸦,若是文字的话,应该跟这个出于同源… …
“唉,怎么早没想到呢?”
散落的文字因此被捡拾起来,从那一块儿铺桥的石板,从那一块儿供人踩踏的路面,从那一块儿被当做墓碑重复利用的背面,零落的、碎裂的、已经不成型的、四分五裂的文字被拼凑起来,是啊,这是一个字,看啊,这又是另一个。
有了这座石碑上的文字为引,人们开始找类似的文字,从那随处可见的物什上,从那被风雨侵蚀的残余上,从那已经被遗忘不知道是何年有的老物件上… …随着一期《寻找历史》的节目开播后,就有不少人表示自己发现了这样的文字。
有的还在可惜——
“当年开山就见了的,当时铺路的石子儿不够,刚好被炸碎了大半的就直接捣碎成石子儿铺路了… …”
“那时候哪知道这个啊,看着还觉得浪费那块儿好石头,重新雕琢成了屏风,上面的字都没了。”
“以前在河底看见过,说是镇压河神的符箓,看着不是有点儿像道士的那种,不知道还在不在… …”
“我舅老爷家就有,当床板用的,老人家就爱那石头床,说是夏天睡了凉快儿,板正!”
“那石头不是厚吗?那时候缺板材,就直接给切了,好几片板子呐,不知道有字的还在不在,说不定就被磨掉了… …”
“我好像以前也见过,石磨上有这字,还以为是雕刻坏了,哪里想到是文字了,那老石磨现在没人用,还在呐。”
“这玩意儿还值钱啊,值多少钱,我家也有,给钱就给你啊!”
陆陆续续的,带着文字的石块儿被收集上来,随着样本的增多,教授们也摸出了一些文字的规律,开始破译那些文字上所传递的信息。
对石碑的断代分析也出来了结果,现代仪器能够测算石碑距今多少年,而这样的年份放到历史上,正好是六千年前那个蒙昧不清的时期,因为缺少相关的历史证据,至今都还有人认为那是个传说时代,算是神话时代。
流传至今的一些书籍上对那个时代的描写也充斥着大量的无法被科学解释并论证的事情,因那个时代巫祝是主流,神权与王权并行,所以也被称为巫祝时代或神权时代,对应的同一时期,其他大陆还没有什么文明的踪迹,他们却已经开始了独属于巫祝的那一套文明纪年。
可惜的是,这方面缺乏更多有效的证据,并不为外国认可,他们总认为这都是本国人瞎编的,并不认为本国文明比他们的文明久远那么多。
现在,石碑的出现,哪怕还不充分,却足以证明那个时代并不是子虚乌有,确实可证的文字,同样也把人类的文明起源推到了一个更前的时间。
如从历史中打捞的珍珠,正在散发着熠熠光芒,照亮那蒙昧的黑夜。
“探寻先祖的足迹,从蒙昧走向文明,从文明走向辉煌,我们正在前行… …”
民族自豪感,是一种很玄学的东西,当它存在,哪怕筚路蓝缕,依旧能昂首挺胸,无愧于世间,无惧任何艰辛。当它有缺,纵是衣着光鲜,脊梁却是折的,脚底板都透着虚,像是寄人篱下无法挺直腰杆,
一块儿石碑,一段不能全解的文字,带来的便是那令人说起来脸上泛光的民族自豪感,让所有人重新燃起了对自身的信心,悠悠万古,薪火相传。
※※※※※※※※※※※※※※※※※※※※
历史散失才是常态,若是每次都能流传,那也太逆天了!
是现代番外,却不是纪墨的现代!
希望大家喜欢!
庆祝什么的,为番外撒花!o(n_n)o哈哈~感谢在2020-06-25 12:50:28~2020-06-26 12:46:45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okema 10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厚重的石碑矗立在山脚下, 藤蔓青苔包裹着,不经意看过去竟像是一截横断的树干, 直到绕过侧面,看到正面才发现这是一个宽面的石碑。
抬手拂去正面的青苔,粗线手套之外很快沾染了一层黑绿,石碑上面的字迹凸显出来,有些像是鸟形文字,怎么说呢?反正看惯了现代文字的人看来,总有某些不合时宜的地方,很古怪。
“这石碑… …”
同行的同伴之中有对考古有爱好的,他们这群驴友, 平日里最爱的就是探寻幽古, 这等人迹罕至的地方, 也就他们有兴趣背着偌大的登山包千辛万苦跋山涉水而来了。
经过连路都不通, 网络信号都不好的深山古寨,再看到这座抬头都看不见日头的大山, 再看到这略有几分歪斜, 不知道经过了多少悠悠岁月的石碑,哪怕不认识上面的文字, 不知道具体写了什么,也让人有一种悠然的感慨,似看到那粗壮的树干,想到那一圈圈年轮所代表的时光。
“看起来有很多年了吧, 指不定还是文物,咱们别乱动, 报上去才好。”
“石碑也算是文物?我看那碑林多少碑, 风吹雨打的, 也没几个看重。”
“可不是,博物馆的石碑上头都落了灰,连个清扫的都没,算什么文物啊。”
同行的人七嘴八舌地说着话,他们都不是没见识的人,再怎样也都高中毕业,放下背包在外头也是成功人士,只在这件事上,看重的到底还是不一样。
“诶,这可不一样。”说要报上去的那个看着碑面上的文字说,“什么东西都是物以稀为贵,咱们也算是有见识的了,就算不会写也会看,谁能看出来这是哪个朝代的文字?”
“也许是少数民族的… …”
还有人在犟,历史上多少战争多少纷乱,到了现代,已经铸造了一个包容性极强的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能够在这个大家庭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少数民族的文化,语言文字什么的,甚至都是被国家保护的。
这也是另一种物以稀为贵了。
“是啊,说不定就是前面那个寨子的… …”
另一人附和,他们之前经过的那个寨子就是少数民族的,大家语言都不怎么通,找了一个寨子里出来的学生带路,凭着对方那半生不生的方言才能居住在寨子里,享受一下较为原始的风光。
那里的语言是听不懂的,叽里呱啦,活像是哪个小国的语言,光听语言不看人,都不知道对方是怎样的存在,而文字,看着那些被印染在布料上的字迹,能够判断对方是字,还是因为这样东西作为了招牌,否则,谁认识那是什么。
这种原始的,几乎不与外界连通的寨子,若是多年以前使用这种鸟形文字,他们觉得都是有可能的。
“重点不是这文字咱们认不认识,而是这文字数量稀少,甭管是哪个朝代的,也许咱们还能发现一个历史上的空白点呢?”
说话的人打断了那些可能偏离主线的话头,直接回到了石碑问题上。
“不愧是学历史的,就是对这些有讲究。”
另一人赞着,然后大家都笑,他们学的专业各有不同,最后也都没从事相关专业的事情,经商下海,自己开公司当老板,实在不行就是自己开个小铺子糊口,那些属于专业的知识都像是白学了一样,充其量是现在的兴趣爱好,言谈之中带出来一点儿,也有些文化人的气息,不是那种一路莽出来的暴发户感觉。
碑文上的文字没什么好研究的,看都看不懂,瞎猜一通就耗尽了最大的热情,拍照留念朋友圈,几人继续向前,到回程的时候,还一起在石碑前合影留念,若是将来石碑真的有什么特别,运进博物馆了,他们再说起这件事,就会感觉到骄傲了。
这一想,也没人阻止那个人报上去,到了信号好的地方,查了文物局的电话,一个电话过去说了情况,又把照片发过去,事情就算完了。
等了一段时间,收到那边儿给出的奖励,这才觉得有了点儿新鲜感,又是一通朋友圈炫耀,再下次,故地重游,看着那石碑被运走之后留下的深坑,明显经过一番挖掘后的样子,又是一通照片留念。
因为事情有了参与度,又有新鲜感,也会打听一下具体如何,这才知道那石碑的存在竟是真的补充了一个空白点。
六千多年的历史,总有那么些时期在历史上很难找出踪迹,越是近现代,越是留存了大量的证据,说明那个时期的事情,但越是遥远,越是难以从中寻觅只言片语。
文字都还没有的时代,只能从那些化石中判断往昔,突然发现某个遗址,就要考证,那些类人的物件存在是否代表着一个失落的文明?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他们要做的不仅仅是寻史,寻找那一段段变革的佐证,还要做的是寻根。
我从哪里来,哪里是根源?
对历史的追踪,不仅是对生命的溯本求源,还是对自身的深省和感悟,缺少了文化底蕴的国家,是水面上的浮萍,便是繁茂也不过是一时。人类活动的轨迹在不断创造历史,同时循着这些历史而去,又能看到那起点所在,看到一路走来的艰辛困苦,而明了这些,似明了根系从泥土之中输送营养的全部路径,有根方有叶,有前方有后,方才知道自己能够走向何方,又该走向何方。
似一个成长轨迹,小时候的生活环境,教育背景,都会对人生造成深远的影响,知道那些,才能让心扎下根来,不仅在这一片大地上俯仰无愧,更是对未来从不迷茫。
“这种文字,应该不是第一次见到了… …”
有个教授这般说着,眼镜之后的双眼微微眯着,沉思着,回想起来在哪里见过的一块儿类似的东西,是一座桥的石板,上面也有类似的文字,不多,零星几个,看上去像是孩子的胡乱涂鸦,若是文字的话,应该跟这个出于同源… …
“唉,怎么早没想到呢?”
散落的文字因此被捡拾起来,从那一块儿铺桥的石板,从那一块儿供人踩踏的路面,从那一块儿被当做墓碑重复利用的背面,零落的、碎裂的、已经不成型的、四分五裂的文字被拼凑起来,是啊,这是一个字,看啊,这又是另一个。
有了这座石碑上的文字为引,人们开始找类似的文字,从那随处可见的物什上,从那被风雨侵蚀的残余上,从那已经被遗忘不知道是何年有的老物件上… …随着一期《寻找历史》的节目开播后,就有不少人表示自己发现了这样的文字。
有的还在可惜——
“当年开山就见了的,当时铺路的石子儿不够,刚好被炸碎了大半的就直接捣碎成石子儿铺路了… …”
“那时候哪知道这个啊,看着还觉得浪费那块儿好石头,重新雕琢成了屏风,上面的字都没了。”
“以前在河底看见过,说是镇压河神的符箓,看着不是有点儿像道士的那种,不知道还在不在… …”
“我舅老爷家就有,当床板用的,老人家就爱那石头床,说是夏天睡了凉快儿,板正!”
“那石头不是厚吗?那时候缺板材,就直接给切了,好几片板子呐,不知道有字的还在不在,说不定就被磨掉了… …”
“我好像以前也见过,石磨上有这字,还以为是雕刻坏了,哪里想到是文字了,那老石磨现在没人用,还在呐。”
“这玩意儿还值钱啊,值多少钱,我家也有,给钱就给你啊!”
陆陆续续的,带着文字的石块儿被收集上来,随着样本的增多,教授们也摸出了一些文字的规律,开始破译那些文字上所传递的信息。
对石碑的断代分析也出来了结果,现代仪器能够测算石碑距今多少年,而这样的年份放到历史上,正好是六千年前那个蒙昧不清的时期,因为缺少相关的历史证据,至今都还有人认为那是个传说时代,算是神话时代。
流传至今的一些书籍上对那个时代的描写也充斥着大量的无法被科学解释并论证的事情,因那个时代巫祝是主流,神权与王权并行,所以也被称为巫祝时代或神权时代,对应的同一时期,其他大陆还没有什么文明的踪迹,他们却已经开始了独属于巫祝的那一套文明纪年。
可惜的是,这方面缺乏更多有效的证据,并不为外国认可,他们总认为这都是本国人瞎编的,并不认为本国文明比他们的文明久远那么多。
现在,石碑的出现,哪怕还不充分,却足以证明那个时代并不是子虚乌有,确实可证的文字,同样也把人类的文明起源推到了一个更前的时间。
如从历史中打捞的珍珠,正在散发着熠熠光芒,照亮那蒙昧的黑夜。
“探寻先祖的足迹,从蒙昧走向文明,从文明走向辉煌,我们正在前行… …”
民族自豪感,是一种很玄学的东西,当它存在,哪怕筚路蓝缕,依旧能昂首挺胸,无愧于世间,无惧任何艰辛。当它有缺,纵是衣着光鲜,脊梁却是折的,脚底板都透着虚,像是寄人篱下无法挺直腰杆,
一块儿石碑,一段不能全解的文字,带来的便是那令人说起来脸上泛光的民族自豪感,让所有人重新燃起了对自身的信心,悠悠万古,薪火相传。
※※※※※※※※※※※※※※※※※※※※
历史散失才是常态,若是每次都能流传,那也太逆天了!
是现代番外,却不是纪墨的现代!
希望大家喜欢!
庆祝什么的,为番外撒花!o(n_n)o哈哈~感谢在2020-06-25 12:50:28~2020-06-26 12:46:45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okema 10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