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以理服人
毛正聪把联系方式给苏渊,介绍道:“原本冯家也是传承几代的老手艺人,可因为后代不愿意吃苦,老冯前几年又大病初愈,实在没有心思继续,只能忍痛割爱自家的窑口。”
“这几年很多人想买,价钱也不低,可老冯就是没同意。钱不是问题,主要是希望能找到一个合适人选,毕竟窑口对于匠人来说如同亲生儿女,所以……”
苏渊明白毛正聪的意思,诚恳道:“您放心,苏某也是手艺人,感同身受,肯定不能让冯前辈吃亏。”
毛正聪哈哈大笑,苏渊这话令人放心,自己跟老冯多年好友,能帮忙找到合适买家也是了却一桩心愿,亲自打电话联系,约好见面时间。
第二天苏渊来到郊区附近的窑厂,见到冯正,因为有毛正聪的牵线搭桥,老冯很热情,带着苏渊先参观设备。
面积不大,可设备齐全,干净整洁,一看就是用心保养过。馒头窑长约2.7米,宽约4.2米,高约5米以上。
火膛和窑室合为一个馒头形,点火后火焰自火膛先喷至窑顶,再倒向窑底,流经坯体,烟气从后墙底部的吸火孔入后墙内的烟囱排出。
特点是容易控制升温和降温速度,保湿性较好,适用于焙烧胎体轻薄,高温下釉黏度较大的瓷器,特别是青瓷。
转完一圈,进屋聊天,老冯看着苏渊,好奇道:“您可是咱们龙泉鼎鼎大名的铸剑大师,为什么突然要买窑口?”
苏渊微微一笑,没有说话,直接站起身,来到工作台前。挖起一块泥,直接开始拉坯。
“这是……”
老冯眼前一亮,赶紧走到跟前,只见苏渊动作行云流水,举重若轻,短短几十秒素胎奇迹般完成,轻薄如纸,令人赞叹。
结果还没完,又拿起刀,开始修坯。蜻蜓点水之间流畅之极,老冯死死盯着素胎,先是呆若木鸡,突然如梦方醒,不可思议大叫道:“玲珑瓷!”
苏渊站起身,洗洗手,看着老冯如痴如醉的表情,笑道:“算不上玲珑,只是素胎而已。”
老冯回过神,仔细研究半天,赞叹道:“没想到居然能见到如此精妙的拉坯修坯手艺,此生无憾……此生无憾啊!”
再看苏渊,惊若天人,高山仰止般敬仰。老手艺人很简单,谁有本事就服谁,学无前后,达者为先。
苏渊让老冯重新坐下,正色道:“这次来就是想买窑口,环境很满意,条件随便您开!”
“只不过我有个不情之请……”双眼直视对方的眼睛,一字一句坚定道:“希望您能重新出山,当我的把桩师傅!”
“这……”
老冯表情一震,面色犹豫,沉思许久,终于深吸口气道:“如果换成别人,冯某二话不说,直接送客赶人!”
“可面对苏大师您……”老冯摇摇头,真诚道:“就冲您的这份手艺,老冯心服口服,可惜……”
苏渊摆摆手,笑道:“您的顾虑我知道,不就是身体和后继无人的原因?”
“第一,苏某只走精品路线,无论是刀剑还是瓷器,全部以质量取胜,这点毋庸置疑!”
“至于传承问题,难道儿子不愿意吃苦,您这份手艺就必须失传?”
“条件随便开,苏某可以保证冯家衣食无忧,甚至大富大贵。要是不信,可以去打听打听现在苏家剑铺的实力。”
老冯面露惊喜,急声道:“此话当真?”
苏渊哈哈大笑,霸气道:“只要您愿意出山,所有人员全部由您招募指挥,您还是烧窑大将军。至于数量不用担心,咱们只出精品力作,销路更不用愁,我包您旱涝保收!”
老冯沉思片刻,终于答应不但出售窑口,还正式加盟苏渊,成为苏家第一位老火头。
老冯给老板满上茶,感叹道:“我从十几岁开始跟随老师傅学习烧窑,柴窑有八个脚位,上三脚是架表、驮坯和把桩;下三脚是一夫半、二夫半、三夫半,中间有小烩手和收兜脚。”
“从最低的一夫半做起,烧柴窑是个特殊工种,既要懂技术,还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说白了就是个重体力活。”
“当年老师傅给我说,这个活,大聪明的人做不了,太笨的人也做不了。因为太苦,中途很多人选择放弃,只有我坚持下来。”
“把桩教不出来,就像不可能教人当将军。毫不夸张的说,100个烧窑的人,能出一个把桩就不错了。”
老冯想起什么,笑道:“我们流行一句土话:过的年好,不如建窑建得好,烧窑烧得好。”
“如果窑烧得不好,烧塌半边是常有的事,我见过整窑报废的也有,前面温度高,后面温度不够,里面瓷器全部炸开。”
“因为柴窑的温度不平衡,温差大。前部温度达到1000摄氏度时,后部才300摄氏度。这就要求窑工掌握好烧窑的快慢,把握好窑内的温度变化和气氛,所有颜色釉就是利用不同的窑位和不同的气氛烧制出来的,一切全靠把桩师傅的经验。”
“首先得要有体力,能把几十斤的匣钵举起来,轻轻地码好。还要有眼力和判断力,精准辨别温度,合理安排窑位。单凭肉眼能判断窑内所有细微变化,比现代高科技都准!”
说起老本行,老冯瞬间自信满满,斗志昂扬。苏渊很满意,这才是真正老火头应有的霸气。
一满二烧三熄火!
短短七个字就能概括烧窑技艺的三个关键:码匣满窑、投柴烧炼和适时熄火。
在长达一整天的烧窑时间里,窑工需要不间断地加柴烧炼,在没有任何现代化仪器监测的情况下,只凭眼睛来观测窑膛温度,凭借经验掌控火候,最后还要用两天时间将窑温均匀降下来。”
所以有“七死八活九翻身”的俗语,七月是最热最潮湿的季节,窑炉受气压影响不能正常使用,次品率过高,乃一年中最困难的时期。
九月秋高气爽,不冷不热是柴窑最好的烧成季节,烧出的瓷器质量普遍好,这一季节是陶瓷生产的最佳时间。
苏渊拿出五百万,买下老窑,又拿出五百万让老冯招兵买马,特别是懂青瓷釉面的高手,自己准备素胎,过几天时机成熟,开始第一次烧窑。
“这几年很多人想买,价钱也不低,可老冯就是没同意。钱不是问题,主要是希望能找到一个合适人选,毕竟窑口对于匠人来说如同亲生儿女,所以……”
苏渊明白毛正聪的意思,诚恳道:“您放心,苏某也是手艺人,感同身受,肯定不能让冯前辈吃亏。”
毛正聪哈哈大笑,苏渊这话令人放心,自己跟老冯多年好友,能帮忙找到合适买家也是了却一桩心愿,亲自打电话联系,约好见面时间。
第二天苏渊来到郊区附近的窑厂,见到冯正,因为有毛正聪的牵线搭桥,老冯很热情,带着苏渊先参观设备。
面积不大,可设备齐全,干净整洁,一看就是用心保养过。馒头窑长约2.7米,宽约4.2米,高约5米以上。
火膛和窑室合为一个馒头形,点火后火焰自火膛先喷至窑顶,再倒向窑底,流经坯体,烟气从后墙底部的吸火孔入后墙内的烟囱排出。
特点是容易控制升温和降温速度,保湿性较好,适用于焙烧胎体轻薄,高温下釉黏度较大的瓷器,特别是青瓷。
转完一圈,进屋聊天,老冯看着苏渊,好奇道:“您可是咱们龙泉鼎鼎大名的铸剑大师,为什么突然要买窑口?”
苏渊微微一笑,没有说话,直接站起身,来到工作台前。挖起一块泥,直接开始拉坯。
“这是……”
老冯眼前一亮,赶紧走到跟前,只见苏渊动作行云流水,举重若轻,短短几十秒素胎奇迹般完成,轻薄如纸,令人赞叹。
结果还没完,又拿起刀,开始修坯。蜻蜓点水之间流畅之极,老冯死死盯着素胎,先是呆若木鸡,突然如梦方醒,不可思议大叫道:“玲珑瓷!”
苏渊站起身,洗洗手,看着老冯如痴如醉的表情,笑道:“算不上玲珑,只是素胎而已。”
老冯回过神,仔细研究半天,赞叹道:“没想到居然能见到如此精妙的拉坯修坯手艺,此生无憾……此生无憾啊!”
再看苏渊,惊若天人,高山仰止般敬仰。老手艺人很简单,谁有本事就服谁,学无前后,达者为先。
苏渊让老冯重新坐下,正色道:“这次来就是想买窑口,环境很满意,条件随便您开!”
“只不过我有个不情之请……”双眼直视对方的眼睛,一字一句坚定道:“希望您能重新出山,当我的把桩师傅!”
“这……”
老冯表情一震,面色犹豫,沉思许久,终于深吸口气道:“如果换成别人,冯某二话不说,直接送客赶人!”
“可面对苏大师您……”老冯摇摇头,真诚道:“就冲您的这份手艺,老冯心服口服,可惜……”
苏渊摆摆手,笑道:“您的顾虑我知道,不就是身体和后继无人的原因?”
“第一,苏某只走精品路线,无论是刀剑还是瓷器,全部以质量取胜,这点毋庸置疑!”
“至于传承问题,难道儿子不愿意吃苦,您这份手艺就必须失传?”
“条件随便开,苏某可以保证冯家衣食无忧,甚至大富大贵。要是不信,可以去打听打听现在苏家剑铺的实力。”
老冯面露惊喜,急声道:“此话当真?”
苏渊哈哈大笑,霸气道:“只要您愿意出山,所有人员全部由您招募指挥,您还是烧窑大将军。至于数量不用担心,咱们只出精品力作,销路更不用愁,我包您旱涝保收!”
老冯沉思片刻,终于答应不但出售窑口,还正式加盟苏渊,成为苏家第一位老火头。
老冯给老板满上茶,感叹道:“我从十几岁开始跟随老师傅学习烧窑,柴窑有八个脚位,上三脚是架表、驮坯和把桩;下三脚是一夫半、二夫半、三夫半,中间有小烩手和收兜脚。”
“从最低的一夫半做起,烧柴窑是个特殊工种,既要懂技术,还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说白了就是个重体力活。”
“当年老师傅给我说,这个活,大聪明的人做不了,太笨的人也做不了。因为太苦,中途很多人选择放弃,只有我坚持下来。”
“把桩教不出来,就像不可能教人当将军。毫不夸张的说,100个烧窑的人,能出一个把桩就不错了。”
老冯想起什么,笑道:“我们流行一句土话:过的年好,不如建窑建得好,烧窑烧得好。”
“如果窑烧得不好,烧塌半边是常有的事,我见过整窑报废的也有,前面温度高,后面温度不够,里面瓷器全部炸开。”
“因为柴窑的温度不平衡,温差大。前部温度达到1000摄氏度时,后部才300摄氏度。这就要求窑工掌握好烧窑的快慢,把握好窑内的温度变化和气氛,所有颜色釉就是利用不同的窑位和不同的气氛烧制出来的,一切全靠把桩师傅的经验。”
“首先得要有体力,能把几十斤的匣钵举起来,轻轻地码好。还要有眼力和判断力,精准辨别温度,合理安排窑位。单凭肉眼能判断窑内所有细微变化,比现代高科技都准!”
说起老本行,老冯瞬间自信满满,斗志昂扬。苏渊很满意,这才是真正老火头应有的霸气。
一满二烧三熄火!
短短七个字就能概括烧窑技艺的三个关键:码匣满窑、投柴烧炼和适时熄火。
在长达一整天的烧窑时间里,窑工需要不间断地加柴烧炼,在没有任何现代化仪器监测的情况下,只凭眼睛来观测窑膛温度,凭借经验掌控火候,最后还要用两天时间将窑温均匀降下来。”
所以有“七死八活九翻身”的俗语,七月是最热最潮湿的季节,窑炉受气压影响不能正常使用,次品率过高,乃一年中最困难的时期。
九月秋高气爽,不冷不热是柴窑最好的烧成季节,烧出的瓷器质量普遍好,这一季节是陶瓷生产的最佳时间。
苏渊拿出五百万,买下老窑,又拿出五百万让老冯招兵买马,特别是懂青瓷釉面的高手,自己准备素胎,过几天时机成熟,开始第一次烧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