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不必紧张
十几分钟之后,病房外传来嘈杂的声音。坐在陈默床边的刘翠,起身走到病房门口,将门打开。
陈默的床头向上仰起,病房门口的一切他尽收眼里。
一群挂着工作牌、肩扛手提照相机、摄像机的记者堵在门口。
一个中年男子对刘翠说:“刘干事,这几位是北京和迪山来的记者,他们想采访一下,解放军为救群众英勇负伤的事迹。”
刘翠回头看看陈默,说:“是县委宣传部的领导,带人来采访你们了。”
陈默这才明白,刘翠所说的重要事情原来是接受采访。
哈莱曼乡卫生院条件有限,这间小病房原来是单间,是条件最好的病房,最近因为病人多,病床紧张,支起两张床就显得很拥挤。
现在一下子涌进来七八个人,差不多能站人的地方都站满了。
两个陪护的小战士自觉地挤出病房。
宣传部的领导将各路记者简单做了介绍。果然来头都不小,有北京来的中央新闻单位的,有首府迪山市来的;有的是电台、电视台的,有的是报刊的。
刘翠对记者们说:“这位是我们a师c团的宣传干事陈默。他为了救战士而负伤,各位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问他。”
说话间,扛摄像机的记者已经选择好最佳位置,摄影记者的相机也“喀嚓喀嚓”地拍了起来。
“哎,刘翠,刘干事,各位,还是多宣传宣传我们的士兵吧,我没做什么,真的没什么好说的。”
陈默向来是采访别人,今天却成了采访对象,他很不习惯。
陈默指着另一张床上的伤员说:“这名战士是我们团的杨劲波,他为了抢救被埋在土里的两小孩,被房顶掉下来的木头砸伤,你们采访他吧。”
有几名记者又“喀嚓喀嚓”给杨劲波拍照。
“你就别谦虚了,先把整个过程给记者们介绍一下吧。”刘翠有点不高兴。
她在心里嘀咕:“陈默这人,真傻还是装傻,多好的机会,可以出头露面,怎么就不理解我的良苦用心呢?”
“陈干事,说说当时发生了什么?你们是怎么做的?”有记者开始发问。
陈默欠了欠身子说:“哎呀,真的没什么。当时两个战士被掉下来的木头砸倒了,我一着急,就冒冒失失冲上去帮忙,结果自己又被倒下来的墙壁砸中,就这么简单。”
“听说有三名战士被木头砸伤了?”有记者问。
“是两名战士被木头砸中了,于小荣和刘立兵,我和这位杨劲波去救他们俩,结果我们全被埋在土里。”
“当时房子下有几名群众,你在什么位置?能不能具体说一下?”记者喜欢刨根问底。
“详细说嘛,有什么不好意思,说出来也是对救援部队的宣传嘛。”刘翠在旁边提醒陈默。
“当时倒塌的房子下有一家四口,夫妻二人加上两个小孩子……”陈默正说着,病房门开了,阿孜姑丽端着药盘子进来。
她挤到床前,把医药盘子放在床头柜上,拿起药瓶子对陈默说:“陈干事,输液。”
“护士小姐,等一会不行吗?没看见记者正在采访吗?”刘翠见到这位维吾尔小护士,气就不打一处来。
阿孜姑丽把药瓶子挂在床头的铁架子上,问:“多少时间,还要?”
“一个多小时吧。”刘翠说。
阿孜姑丽想了想,不知如何是好。
“王记者,一个小时够不够?”刘翠扭头问拿话筒的记者
记者说:“差不多吧。当然,我们尽量不要影响治疗。”
陈默见这情形,就说:“让护士把针扎上,我一边输液,你们一边采访,谁的工作都不影响。”
随后,他扭头对阿孜姑丽说:“来,扎吧”。
每当阿孜姑丽靠近陈默,他总能闻到一种芳香,特别是在病房里被各种药水的气味熏得难受时,那种芳香更能浸透人的心肺。
阿孜姑丽弯下腰来,陈默自觉地把左臂送过去。阿孜姑丽拿棉签消毒、取针、扎针,动作很熟练。
此时,刘翠的不满完全写在脸上。她是一个不善于掩饰自己的女人,
当然,这几天连续作战,她确实有些疲惫,表情更显得冷峻。如果她以这幅表情在幼儿园里当老师,一定会把小朋友吓哭。
这么多人睁大眼睛看着,阿孜姑丽有些紧张,她在陈默的胳膊上摸索着,第一针没扎到血管。
“没事,再来一次。”陈默轻声说。
阿孜姑丽换了一个部位,又扎了一针,松开橡胶带一看,还是没扎进血管。
本来病房就小,又挤了这么多人,室内温度自然就高起来
阿孜姑丽连扎了三针,仍然没找到血管,她的眉心渗出小小的汗珠。
在平时,阿孜姑丽扎针百发百中。战士杨劲波的血管有些难找,阿孜姑丽最多也就是两针中的。
在卫生院里,别的护士扎不上时,还请阿孜姑丽帮助。陈默的血管不细也不深,前几天都是一针进去就妥了,可是今天就是扎不上。
“你会不会扎针?不会扎就去叫你们护士长。”刘翠很不耐烦,提高嗓门道。
“刘干事,你别催,越催她越紧张。”陈默劝刘翠道。
“切。”刘翠嘴里蹦出一个字。
陈默又安慰阿孜姑丽:“没事,不疼,别紧张,大胆扎,前几天不是扎得挺好吗。”
“狗咬吕不洞宾,不识好人心,我为你说话,你却装好人。”刘翠的不满无处发泄,她在心里默默地念叨,“讨厌的护士,可恶的陈默。”
阿孜姑丽一手拉着陈默的手腕,另一只手轻轻拍打他的小臂。随后再次将橡胶带系在他的大臂上,用小小的镊子夹了一团酒精棉球,仔仔细细进行消毒。
准备工作就序后,阿孜姑丽左手托起陈默的小臂,右手拿针,轻轻地摸索着,直到看准位置,果断地一针进去。
“好了。”阿孜姑丽长出了一口气。她松开橡胶带,鲜红的血液窜入了针管,随即又被无色的药水挤压回血管。
“这不是挺好的嘛。”陈默说。
阿孜姑丽擦了擦额头的汗,笑着对陈默说:“谢谢。”
她转身起来,端着医用盘子出去时冲刘翠点点头,说:“对不起。”
一阵芳香飘走了。刘翠的心里老大的不舒服。
“可以继续了吧?”王记者问。
“可以了。”陈默又接着讲起那天的事……
采访进行了一个多小时,宣传部领导带着记者们去别的病房了。
刘翠站在陈默的床边说:“你们住在这里,医疗条件有限,如果能转回到解放军486医院就好了。”
“在这儿也挺好的。”陈默随口说。
“是,是挺好的,还有什么姑丽陪着,是不错啊!”刘翠的小嘴噘起来。
“嘿嘿嘿”,邻床的杨劲波听到他们的对话,忍不住笑了,插了一句,“姑丽护士确实挺好的。”
刘翠这才意识到,病房内不只是她和陈默。
刘翠扭过头去,冲杨劲波作个鬼脸,“小杨,你也不想回民乐县是吧?你们这都是啥人嘛?啊?”
“阿孜姑丽是我们民乐县的,也算是半个同乡嘛。”陈默想解释一下,又一想不用解释,这种事越解释越解释不清。
“你们安心养伤吧,我还得去陪那些记者。”刘翠转身朝外走去,到门口时,她突然回过头来扔下一句:“以后在我面前,不要提什么姑丽!”
“啪”,门关上了。陈默和杨劲波相视一笑,“哈哈哈哈。”
病房又恢复了平静。
陈默的床头向上仰起,病房门口的一切他尽收眼里。
一群挂着工作牌、肩扛手提照相机、摄像机的记者堵在门口。
一个中年男子对刘翠说:“刘干事,这几位是北京和迪山来的记者,他们想采访一下,解放军为救群众英勇负伤的事迹。”
刘翠回头看看陈默,说:“是县委宣传部的领导,带人来采访你们了。”
陈默这才明白,刘翠所说的重要事情原来是接受采访。
哈莱曼乡卫生院条件有限,这间小病房原来是单间,是条件最好的病房,最近因为病人多,病床紧张,支起两张床就显得很拥挤。
现在一下子涌进来七八个人,差不多能站人的地方都站满了。
两个陪护的小战士自觉地挤出病房。
宣传部的领导将各路记者简单做了介绍。果然来头都不小,有北京来的中央新闻单位的,有首府迪山市来的;有的是电台、电视台的,有的是报刊的。
刘翠对记者们说:“这位是我们a师c团的宣传干事陈默。他为了救战士而负伤,各位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问他。”
说话间,扛摄像机的记者已经选择好最佳位置,摄影记者的相机也“喀嚓喀嚓”地拍了起来。
“哎,刘翠,刘干事,各位,还是多宣传宣传我们的士兵吧,我没做什么,真的没什么好说的。”
陈默向来是采访别人,今天却成了采访对象,他很不习惯。
陈默指着另一张床上的伤员说:“这名战士是我们团的杨劲波,他为了抢救被埋在土里的两小孩,被房顶掉下来的木头砸伤,你们采访他吧。”
有几名记者又“喀嚓喀嚓”给杨劲波拍照。
“你就别谦虚了,先把整个过程给记者们介绍一下吧。”刘翠有点不高兴。
她在心里嘀咕:“陈默这人,真傻还是装傻,多好的机会,可以出头露面,怎么就不理解我的良苦用心呢?”
“陈干事,说说当时发生了什么?你们是怎么做的?”有记者开始发问。
陈默欠了欠身子说:“哎呀,真的没什么。当时两个战士被掉下来的木头砸倒了,我一着急,就冒冒失失冲上去帮忙,结果自己又被倒下来的墙壁砸中,就这么简单。”
“听说有三名战士被木头砸伤了?”有记者问。
“是两名战士被木头砸中了,于小荣和刘立兵,我和这位杨劲波去救他们俩,结果我们全被埋在土里。”
“当时房子下有几名群众,你在什么位置?能不能具体说一下?”记者喜欢刨根问底。
“详细说嘛,有什么不好意思,说出来也是对救援部队的宣传嘛。”刘翠在旁边提醒陈默。
“当时倒塌的房子下有一家四口,夫妻二人加上两个小孩子……”陈默正说着,病房门开了,阿孜姑丽端着药盘子进来。
她挤到床前,把医药盘子放在床头柜上,拿起药瓶子对陈默说:“陈干事,输液。”
“护士小姐,等一会不行吗?没看见记者正在采访吗?”刘翠见到这位维吾尔小护士,气就不打一处来。
阿孜姑丽把药瓶子挂在床头的铁架子上,问:“多少时间,还要?”
“一个多小时吧。”刘翠说。
阿孜姑丽想了想,不知如何是好。
“王记者,一个小时够不够?”刘翠扭头问拿话筒的记者
记者说:“差不多吧。当然,我们尽量不要影响治疗。”
陈默见这情形,就说:“让护士把针扎上,我一边输液,你们一边采访,谁的工作都不影响。”
随后,他扭头对阿孜姑丽说:“来,扎吧”。
每当阿孜姑丽靠近陈默,他总能闻到一种芳香,特别是在病房里被各种药水的气味熏得难受时,那种芳香更能浸透人的心肺。
阿孜姑丽弯下腰来,陈默自觉地把左臂送过去。阿孜姑丽拿棉签消毒、取针、扎针,动作很熟练。
此时,刘翠的不满完全写在脸上。她是一个不善于掩饰自己的女人,
当然,这几天连续作战,她确实有些疲惫,表情更显得冷峻。如果她以这幅表情在幼儿园里当老师,一定会把小朋友吓哭。
这么多人睁大眼睛看着,阿孜姑丽有些紧张,她在陈默的胳膊上摸索着,第一针没扎到血管。
“没事,再来一次。”陈默轻声说。
阿孜姑丽换了一个部位,又扎了一针,松开橡胶带一看,还是没扎进血管。
本来病房就小,又挤了这么多人,室内温度自然就高起来
阿孜姑丽连扎了三针,仍然没找到血管,她的眉心渗出小小的汗珠。
在平时,阿孜姑丽扎针百发百中。战士杨劲波的血管有些难找,阿孜姑丽最多也就是两针中的。
在卫生院里,别的护士扎不上时,还请阿孜姑丽帮助。陈默的血管不细也不深,前几天都是一针进去就妥了,可是今天就是扎不上。
“你会不会扎针?不会扎就去叫你们护士长。”刘翠很不耐烦,提高嗓门道。
“刘干事,你别催,越催她越紧张。”陈默劝刘翠道。
“切。”刘翠嘴里蹦出一个字。
陈默又安慰阿孜姑丽:“没事,不疼,别紧张,大胆扎,前几天不是扎得挺好吗。”
“狗咬吕不洞宾,不识好人心,我为你说话,你却装好人。”刘翠的不满无处发泄,她在心里默默地念叨,“讨厌的护士,可恶的陈默。”
阿孜姑丽一手拉着陈默的手腕,另一只手轻轻拍打他的小臂。随后再次将橡胶带系在他的大臂上,用小小的镊子夹了一团酒精棉球,仔仔细细进行消毒。
准备工作就序后,阿孜姑丽左手托起陈默的小臂,右手拿针,轻轻地摸索着,直到看准位置,果断地一针进去。
“好了。”阿孜姑丽长出了一口气。她松开橡胶带,鲜红的血液窜入了针管,随即又被无色的药水挤压回血管。
“这不是挺好的嘛。”陈默说。
阿孜姑丽擦了擦额头的汗,笑着对陈默说:“谢谢。”
她转身起来,端着医用盘子出去时冲刘翠点点头,说:“对不起。”
一阵芳香飘走了。刘翠的心里老大的不舒服。
“可以继续了吧?”王记者问。
“可以了。”陈默又接着讲起那天的事……
采访进行了一个多小时,宣传部领导带着记者们去别的病房了。
刘翠站在陈默的床边说:“你们住在这里,医疗条件有限,如果能转回到解放军486医院就好了。”
“在这儿也挺好的。”陈默随口说。
“是,是挺好的,还有什么姑丽陪着,是不错啊!”刘翠的小嘴噘起来。
“嘿嘿嘿”,邻床的杨劲波听到他们的对话,忍不住笑了,插了一句,“姑丽护士确实挺好的。”
刘翠这才意识到,病房内不只是她和陈默。
刘翠扭过头去,冲杨劲波作个鬼脸,“小杨,你也不想回民乐县是吧?你们这都是啥人嘛?啊?”
“阿孜姑丽是我们民乐县的,也算是半个同乡嘛。”陈默想解释一下,又一想不用解释,这种事越解释越解释不清。
“你们安心养伤吧,我还得去陪那些记者。”刘翠转身朝外走去,到门口时,她突然回过头来扔下一句:“以后在我面前,不要提什么姑丽!”
“啪”,门关上了。陈默和杨劲波相视一笑,“哈哈哈哈。”
病房又恢复了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