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九章 材料制造技术的重大进步
Z波卫星-武器的太空打击实验,可以说是非常的成功,但可改进的地方还是很多的,最重要的就是,增加武器的服役年限。
Z波卫星-武器的缺点是很明显的,因为维持Z波发生磁场的的能耗比较高,太阳能电池板的能量供给是远远不够的,直接影响到了服役时间,只能持续一年,还只是理论时间,事实上,正常来讲,服役时间不会超过十个月。
这个时间就实在太短暂了。
Z波小组举行了重大的研发会议,和其他相关人员,一起讨论Z波武器服役的问题,谈起了一系列技术改进相关问题,最后发现因为能源不能自给自足,根本不可能有解决办法。
如果想要服役的时间更长,就只有两个辅助方案--
一个是建造一定数量的Z波卫星武器,以及配套的发射推进器,但并不启用武器,只是放在仓库里服役,真正用到的时候,才发射升空进行使用。
这是可行方案。
因为Z波不止是挂在太空主动打击目标,用在防空领域也是意义重大,本来就有计划要建造很多安置在地面的Z波发生器,附带组件一些能升空的发生器,似乎也不算什么,能用到的时候,在发射升空也是不错的选择。
另外一种方案就是,等待反重力技术应用在航天领域,真正建造大型的太空基地,就可以把批量的Z波武器,放置在太空基地中,它们就像是太空基地中的战斗-机,随后都可以发射出去,执行各种预订的任务。
当然,这个方案就是要等了,太空基地会有什么需求,现阶段也是无法把握的。
最后会议研发还是做出了决定,确定按照第一种方案,第一批建造二十个Z波卫星-武器,增加生产的数量就能提升批量的能力,后续有需求再慢慢的增加数量。
第二就是开始着手研制、建造地面Z波发生器。
地面Z波发生器,能建造的规模和发射Z波能量强度,就要远远高于Z波卫星武器了,设计预估Z波的覆盖范围,最低也超过三万公里,可以直接打击太空目标。
当然了。
‘打击太空目标’的说法,暂时也只是个说法,因为现有的侦测技术,想要锁定太空中的卫星,难度就实在是太高了,除非是有己方的卫星,对目标进行持续的追踪、测算,否则想要锁定就太难太难了。
所以地面上建造的Z波发生器,暂时还只能用在常规的防空领域。
地面上建造的Z波发生器,性能相比要优越的多,不止是覆盖范围增加,拥有足够能量补充的情况下,最高可以做到每五分钟发射一次,同时,每一个Z波武器系统,都可以连续进行使用,除了常规的能量以外,并不存在其他方面的部件耗损。
另外,地面上建造Z波发生器,成本还非常的低廉,每一个系统预估制造成本,只有不到两千万人民币,而每一发Z波的能量使用成本,只有十万人民币左右。
这个价格已经低廉到惊人的地步。
如果进行一下对比的话,国际上著名的爱-国者防空导-弹,发射一次的成本在五百万美元左右,单单一发的成本,就已经超过了Z波发生器本身。
正因为成本低廉、效果惊人,会议很快就做出决定,先期制造两百台地面Z波发生器装置,配合防空体系投入到正式服役中,并且加大相关的技术研发力度,争取制造出性能更优越的地面Z波发生器。
在Z波发生器技术研发,取得一系列进展的时候,备受瞩目的反重力核聚变技术,也终于有了进展。
反重力核聚变技术,一直都是研发中的重中之重,甚至比其他所有技术加在一起还要重要,因为可控核聚变技术,代表了无限的能源。
能源,才是根本。
核聚变技术难度就在于‘控制’,空间罩的发现以及空间阻隔的环境,为控制核聚变提供了新的方法,而立项研发以后,大量的技术人员投入集中,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果,所有成果集合在一起,终于制造出了第一台反重力核聚变装置。
核所、反重力团队一起报告的消息,立刻引起了所有人的关注。
反重力核聚变项目的负责人,陈泽书院士,对第一台反重力核聚变装置,介绍说,“这台依旧只是实验装置,理论上可以实现,持续长达七个小时的核聚变反应持续供能。”
“现在技术突破的难关在于,内部反应过程中能量不均衡,我们还是需要不断的去实验修正。”
“我们已经和反重力团队,一起测算了最佳反重力环境,但保持稳定性是个大问题,装置的任何部分出现一点偏差,就会对整体造成很大影响,很多时候,会因为一些小的误差,我们就不得不停止实验。”
“而每一次实验,无论是对材料还是设备,损耗都非常大——”
最后一条很关键。
反重力核聚变技术研究的难点之一,就是实验的成本太高、实验出错的成本太高。
核聚变实验的每一次点火,都意味着以‘千万’为单位的经费支出,任何部件出现了损耗,也许支出就会变成以‘亿’为单位。
另外,部件也损耗不起。
如果出现了一点小事故,可能会导致整个装置被废弃。
这样的损耗实在是太大了。
赵奕对核聚变技术的研发也很关心,他知道研发出了反重力核聚变装置,也马上去了实验基地,见到了庞然大物的装置。
这个新装置就像是个钢铁大楼,还是被可旋转的圆盘支撑起来的,圆盘的半径超过三十米,围绕装置转一圈,都感觉非常的远。
显然。
只从装置的大小就能知道,研发投入了多少的经费。
这个装置可不是混凝土制作的,大部分材料都是钢铁、合金,内部主核心部件,全都是非常昂贵的特殊材料,单单是材料费用,粗略估计都以‘十亿人民币’为单位。
站在大型装置的面前,抬头看都会感到震撼。
“很惊人吧!”
陈泽书笑说道,“就算到了现在,我还是很震撼,但是他是我们全体人员,一点点看着搭建起来的。”
“厉害!”
赵奕发自内心的竖起大拇指,赞叹道,“看看这个就知道,你们到底做了多少工作了。”
陈泽书感叹道,“是啊。”
反重力核聚变装置的研究太难了,即便是有理论支持,等装置的制造还是有很多技术难关。
眼前的大型装置也不是一口气完成的,有的部分是改进、再改进,材料都换了不知道多少次,还有一些地方会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调整,内部核心部件也在实验中,损坏过很多次。
陈泽书带着赵奕和其他人,一起进入反重力核聚变装置内部,对于每个部分进行了详细的查看、参观、讲解。
装置采用的是反重力空间罩技术,来对核聚变的能量进行控制,并通过核聚变产生大量的能量,输出来进行热烈传导发电。
因为只是实验装置,输出端做的就比较粗糙了。
如果能稳定的控制核聚变反应,输出可以随意的进行改进,并不存在技术难点。
“我们上一次进行实验,核聚变反应持续了一个半小时,但因为接口的材料承受不住高温,不得不中止实验。”陈泽书介绍说道,“之后我们改进了借口,更换了更加耐高温的材料,具体效果还有待测试。”
“材料还是主要问题啊!”
陈泽书感叹着,“核聚变反应比铀裂变,制造出来的能量高的多。在反重力的环境下,我们已经能控制反应速度,只有有足够多的原料供给,反正就能够持续进行。”
“现在标准装配的氘氢原料,理论上能让反应维持一个月时间左右,并且装置设计能做到,随时补充氘氢原料,只是过程相对复杂一些,但这方面还是能改进的。”
“同时,可以通过控制反重力强度的方法,来对内部的反应速度进行调节。我们仔细的计算过,反重力效果达到百分之九十三左右,内部反应速度达到最低值。”
“如果是百分之九十五,内部反应随时可能中断,就需要重新进行点火。”
“好在我们现在拥有新的点火技术,Z波——”
陈泽书说着看向赵奕,“赵院士,你的Z波技术,真的是用处太大了,直接解决了困扰我们的点火问题,只是有时候强度太大,前一段时间,第一次实验的时候,甚至差一点就控制不住。”
“Z波效果确实太好了。”赵奕点头道。
Z波是空间反向波。
反重力是形成阻隔空间的区域,同时会限制内部粒子的速度,Z波的效果截然相反,会增加粒子的速度,而且不是一点点增加,因为反应时间非常短暂,能量一下子被吸收,速度就会增加很多倍,没有经验的情况下,控制不住也是很正常的。
——
反重力核聚变团队,准备进行下一次实验。
陈泽书提交的实验报告上说,实验目标是让装置运行七个小时以上,限制时间的地方在于材料损耗,反应功率还是太强了一些。
这一点是没有办法的。
内部的反应速度是能够控制,但如果把反应速度控制到一定地步,因为需要持续维持反重力和空间罩环境,能量输入就会大于能量输出,装置的存在就会失去意义。
就像是一个发电厂,发电厂本身的耗能,大于发电厂给外界的电力输出,它的存在本身就没有意义。
这不是在制造能量,而是在消耗能量。
所以核聚变内部反应速度,必须维持在一定程度以上,才能以自身的能量输出,维持反重力、空间罩环境以及其他内部能量消耗。
那么问题就出现了。
在这个能量级别上,各个部件的材料性能不达标,会一直不断的损耗,一直损耗到无法使用。
当然了。
当前还是要进行实验,后续再慢慢解决材料问题。
这次实验有很多人观看。
赵奕和高层领导站在一起,还亲自参与了实验准备过程,并现场对一些问题进行了指导。
很快。
实验正式开始。
最开始是反重力装置启动,后来就是填充燃料,以Z波发生器作为点火设备,核聚变装置正式启动。
在装置启动了半个小时左右,可以发现已经可以依靠自身的热量输出,来维持自身运转,剩余的能量则源源不断的制造电力。
装置一直在持续运行。
这个过程是非常枯燥的,因为控制是只能看到检测数据,就是不断根据检测数据,了解内部反应和各部件运作情况。
现在的实验就是希望装置能持续更长时间,过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让所有人感到紧张。
“一定要多坚持一会儿啊!”陈泽书紧张的手心都是汗水。
虽然他是很用心的在祈祷,但该来的总会来的。
当实验进行到第四个小时的时候,工作人员已经检测输出端材料,表面温度过高产生融化的迹象。
这时候,时间就不得不停止了。
如果继续让输出端材料融化,因为配件都是很精密的,就肯定会产生缺口,大量的能量外泄,就会让更多外部的部件融化,严重一些,甚至可能会引起强烈的爆炸。
“停吧!”
陈泽书紧闭着双眼,很果断又很艰难的说出了两个字。
这个指令下达的很艰难。
实验最初是预估持续七个小时,结果才只有四个多小时,装置已经出现了问题。
“还是,失败了。”陈泽书走到赵奕旁边,很遗憾的说道。
高层领导鼓励道,“核聚变的研究,都艰难啊。这是全世界都在研究,却没有任何突破的领域。我们能到这一步,已经很先进了。”
赵奕则是道,“在我看来,已经很成功了。”
“为什么?”陈泽书脸上带着疑惑。
“是真的很成功。因为不管是一个小时、四个小时或者七个小时,意思其实都是一样的,现在的装置受到材料制约,不可能持续运行。”赵奕很认真的说道,“所以当前就是需要找到一种材料,适合放在输出端,并且拥有极高的耐高温、抗中子穿透等特性。”
“对。”
陈泽书点头应道,“这就是制约研发的关键,但是在全世界范围内,也很难找到这种材料,包括国际上,我相信,即便是熔点最高、强度最高的合金,也不可能满足需求。”
“陈院士,你说的都没错。”
赵奕道,“所以你们的团队,暂时把研发中心,放在对装置的完善上。材料,不是短时间能找到的。”
“赵院士,你的意思是——?”陈泽书满是疑惑。
赵奕笑道,“我现在所做的研究,也许能带来材料制造技术的重大进步!”
Z波卫星-武器的缺点是很明显的,因为维持Z波发生磁场的的能耗比较高,太阳能电池板的能量供给是远远不够的,直接影响到了服役时间,只能持续一年,还只是理论时间,事实上,正常来讲,服役时间不会超过十个月。
这个时间就实在太短暂了。
Z波小组举行了重大的研发会议,和其他相关人员,一起讨论Z波武器服役的问题,谈起了一系列技术改进相关问题,最后发现因为能源不能自给自足,根本不可能有解决办法。
如果想要服役的时间更长,就只有两个辅助方案--
一个是建造一定数量的Z波卫星武器,以及配套的发射推进器,但并不启用武器,只是放在仓库里服役,真正用到的时候,才发射升空进行使用。
这是可行方案。
因为Z波不止是挂在太空主动打击目标,用在防空领域也是意义重大,本来就有计划要建造很多安置在地面的Z波发生器,附带组件一些能升空的发生器,似乎也不算什么,能用到的时候,在发射升空也是不错的选择。
另外一种方案就是,等待反重力技术应用在航天领域,真正建造大型的太空基地,就可以把批量的Z波武器,放置在太空基地中,它们就像是太空基地中的战斗-机,随后都可以发射出去,执行各种预订的任务。
当然,这个方案就是要等了,太空基地会有什么需求,现阶段也是无法把握的。
最后会议研发还是做出了决定,确定按照第一种方案,第一批建造二十个Z波卫星-武器,增加生产的数量就能提升批量的能力,后续有需求再慢慢的增加数量。
第二就是开始着手研制、建造地面Z波发生器。
地面Z波发生器,能建造的规模和发射Z波能量强度,就要远远高于Z波卫星武器了,设计预估Z波的覆盖范围,最低也超过三万公里,可以直接打击太空目标。
当然了。
‘打击太空目标’的说法,暂时也只是个说法,因为现有的侦测技术,想要锁定太空中的卫星,难度就实在是太高了,除非是有己方的卫星,对目标进行持续的追踪、测算,否则想要锁定就太难太难了。
所以地面上建造的Z波发生器,暂时还只能用在常规的防空领域。
地面上建造的Z波发生器,性能相比要优越的多,不止是覆盖范围增加,拥有足够能量补充的情况下,最高可以做到每五分钟发射一次,同时,每一个Z波武器系统,都可以连续进行使用,除了常规的能量以外,并不存在其他方面的部件耗损。
另外,地面上建造Z波发生器,成本还非常的低廉,每一个系统预估制造成本,只有不到两千万人民币,而每一发Z波的能量使用成本,只有十万人民币左右。
这个价格已经低廉到惊人的地步。
如果进行一下对比的话,国际上著名的爱-国者防空导-弹,发射一次的成本在五百万美元左右,单单一发的成本,就已经超过了Z波发生器本身。
正因为成本低廉、效果惊人,会议很快就做出决定,先期制造两百台地面Z波发生器装置,配合防空体系投入到正式服役中,并且加大相关的技术研发力度,争取制造出性能更优越的地面Z波发生器。
在Z波发生器技术研发,取得一系列进展的时候,备受瞩目的反重力核聚变技术,也终于有了进展。
反重力核聚变技术,一直都是研发中的重中之重,甚至比其他所有技术加在一起还要重要,因为可控核聚变技术,代表了无限的能源。
能源,才是根本。
核聚变技术难度就在于‘控制’,空间罩的发现以及空间阻隔的环境,为控制核聚变提供了新的方法,而立项研发以后,大量的技术人员投入集中,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果,所有成果集合在一起,终于制造出了第一台反重力核聚变装置。
核所、反重力团队一起报告的消息,立刻引起了所有人的关注。
反重力核聚变项目的负责人,陈泽书院士,对第一台反重力核聚变装置,介绍说,“这台依旧只是实验装置,理论上可以实现,持续长达七个小时的核聚变反应持续供能。”
“现在技术突破的难关在于,内部反应过程中能量不均衡,我们还是需要不断的去实验修正。”
“我们已经和反重力团队,一起测算了最佳反重力环境,但保持稳定性是个大问题,装置的任何部分出现一点偏差,就会对整体造成很大影响,很多时候,会因为一些小的误差,我们就不得不停止实验。”
“而每一次实验,无论是对材料还是设备,损耗都非常大——”
最后一条很关键。
反重力核聚变技术研究的难点之一,就是实验的成本太高、实验出错的成本太高。
核聚变实验的每一次点火,都意味着以‘千万’为单位的经费支出,任何部件出现了损耗,也许支出就会变成以‘亿’为单位。
另外,部件也损耗不起。
如果出现了一点小事故,可能会导致整个装置被废弃。
这样的损耗实在是太大了。
赵奕对核聚变技术的研发也很关心,他知道研发出了反重力核聚变装置,也马上去了实验基地,见到了庞然大物的装置。
这个新装置就像是个钢铁大楼,还是被可旋转的圆盘支撑起来的,圆盘的半径超过三十米,围绕装置转一圈,都感觉非常的远。
显然。
只从装置的大小就能知道,研发投入了多少的经费。
这个装置可不是混凝土制作的,大部分材料都是钢铁、合金,内部主核心部件,全都是非常昂贵的特殊材料,单单是材料费用,粗略估计都以‘十亿人民币’为单位。
站在大型装置的面前,抬头看都会感到震撼。
“很惊人吧!”
陈泽书笑说道,“就算到了现在,我还是很震撼,但是他是我们全体人员,一点点看着搭建起来的。”
“厉害!”
赵奕发自内心的竖起大拇指,赞叹道,“看看这个就知道,你们到底做了多少工作了。”
陈泽书感叹道,“是啊。”
反重力核聚变装置的研究太难了,即便是有理论支持,等装置的制造还是有很多技术难关。
眼前的大型装置也不是一口气完成的,有的部分是改进、再改进,材料都换了不知道多少次,还有一些地方会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调整,内部核心部件也在实验中,损坏过很多次。
陈泽书带着赵奕和其他人,一起进入反重力核聚变装置内部,对于每个部分进行了详细的查看、参观、讲解。
装置采用的是反重力空间罩技术,来对核聚变的能量进行控制,并通过核聚变产生大量的能量,输出来进行热烈传导发电。
因为只是实验装置,输出端做的就比较粗糙了。
如果能稳定的控制核聚变反应,输出可以随意的进行改进,并不存在技术难点。
“我们上一次进行实验,核聚变反应持续了一个半小时,但因为接口的材料承受不住高温,不得不中止实验。”陈泽书介绍说道,“之后我们改进了借口,更换了更加耐高温的材料,具体效果还有待测试。”
“材料还是主要问题啊!”
陈泽书感叹着,“核聚变反应比铀裂变,制造出来的能量高的多。在反重力的环境下,我们已经能控制反应速度,只有有足够多的原料供给,反正就能够持续进行。”
“现在标准装配的氘氢原料,理论上能让反应维持一个月时间左右,并且装置设计能做到,随时补充氘氢原料,只是过程相对复杂一些,但这方面还是能改进的。”
“同时,可以通过控制反重力强度的方法,来对内部的反应速度进行调节。我们仔细的计算过,反重力效果达到百分之九十三左右,内部反应速度达到最低值。”
“如果是百分之九十五,内部反应随时可能中断,就需要重新进行点火。”
“好在我们现在拥有新的点火技术,Z波——”
陈泽书说着看向赵奕,“赵院士,你的Z波技术,真的是用处太大了,直接解决了困扰我们的点火问题,只是有时候强度太大,前一段时间,第一次实验的时候,甚至差一点就控制不住。”
“Z波效果确实太好了。”赵奕点头道。
Z波是空间反向波。
反重力是形成阻隔空间的区域,同时会限制内部粒子的速度,Z波的效果截然相反,会增加粒子的速度,而且不是一点点增加,因为反应时间非常短暂,能量一下子被吸收,速度就会增加很多倍,没有经验的情况下,控制不住也是很正常的。
——
反重力核聚变团队,准备进行下一次实验。
陈泽书提交的实验报告上说,实验目标是让装置运行七个小时以上,限制时间的地方在于材料损耗,反应功率还是太强了一些。
这一点是没有办法的。
内部的反应速度是能够控制,但如果把反应速度控制到一定地步,因为需要持续维持反重力和空间罩环境,能量输入就会大于能量输出,装置的存在就会失去意义。
就像是一个发电厂,发电厂本身的耗能,大于发电厂给外界的电力输出,它的存在本身就没有意义。
这不是在制造能量,而是在消耗能量。
所以核聚变内部反应速度,必须维持在一定程度以上,才能以自身的能量输出,维持反重力、空间罩环境以及其他内部能量消耗。
那么问题就出现了。
在这个能量级别上,各个部件的材料性能不达标,会一直不断的损耗,一直损耗到无法使用。
当然了。
当前还是要进行实验,后续再慢慢解决材料问题。
这次实验有很多人观看。
赵奕和高层领导站在一起,还亲自参与了实验准备过程,并现场对一些问题进行了指导。
很快。
实验正式开始。
最开始是反重力装置启动,后来就是填充燃料,以Z波发生器作为点火设备,核聚变装置正式启动。
在装置启动了半个小时左右,可以发现已经可以依靠自身的热量输出,来维持自身运转,剩余的能量则源源不断的制造电力。
装置一直在持续运行。
这个过程是非常枯燥的,因为控制是只能看到检测数据,就是不断根据检测数据,了解内部反应和各部件运作情况。
现在的实验就是希望装置能持续更长时间,过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让所有人感到紧张。
“一定要多坚持一会儿啊!”陈泽书紧张的手心都是汗水。
虽然他是很用心的在祈祷,但该来的总会来的。
当实验进行到第四个小时的时候,工作人员已经检测输出端材料,表面温度过高产生融化的迹象。
这时候,时间就不得不停止了。
如果继续让输出端材料融化,因为配件都是很精密的,就肯定会产生缺口,大量的能量外泄,就会让更多外部的部件融化,严重一些,甚至可能会引起强烈的爆炸。
“停吧!”
陈泽书紧闭着双眼,很果断又很艰难的说出了两个字。
这个指令下达的很艰难。
实验最初是预估持续七个小时,结果才只有四个多小时,装置已经出现了问题。
“还是,失败了。”陈泽书走到赵奕旁边,很遗憾的说道。
高层领导鼓励道,“核聚变的研究,都艰难啊。这是全世界都在研究,却没有任何突破的领域。我们能到这一步,已经很先进了。”
赵奕则是道,“在我看来,已经很成功了。”
“为什么?”陈泽书脸上带着疑惑。
“是真的很成功。因为不管是一个小时、四个小时或者七个小时,意思其实都是一样的,现在的装置受到材料制约,不可能持续运行。”赵奕很认真的说道,“所以当前就是需要找到一种材料,适合放在输出端,并且拥有极高的耐高温、抗中子穿透等特性。”
“对。”
陈泽书点头应道,“这就是制约研发的关键,但是在全世界范围内,也很难找到这种材料,包括国际上,我相信,即便是熔点最高、强度最高的合金,也不可能满足需求。”
“陈院士,你说的都没错。”
赵奕道,“所以你们的团队,暂时把研发中心,放在对装置的完善上。材料,不是短时间能找到的。”
“赵院士,你的意思是——?”陈泽书满是疑惑。
赵奕笑道,“我现在所做的研究,也许能带来材料制造技术的重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