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都有奔头
第一百零五章都有奔头
可以的话,把书放进书架吧,方便了您,也支持了我,非常感谢!
晚上八点多,工头老杨放下手里的活,走到房间中央,拍手喊着,“今天就干到这!”
刺耳的电钻声、大锤凿墙的咚咚声、切割机的嗡嗡声、尖利的电锯声……,终于停了下来,大概归置了一下东西,十几个人马上作鸟兽散。
戴着顶乌漆麻黑的安全帽,穿着一身脏不拉叽的迷彩服,脸上蒙着层白灰和木屑的梅义良,按着耳朵,摔了摔头,已经入住的居民最烦这些噪音,看到他们也从来没有好脸色,他们却每一天都在这些噪音当中干活,哪怕现在静了下来,耳朵里还嗡嗡作响。
他弯腰把电锯的电源线拔掉,把电锯收到盒子里,这个是这个装修队几样值钱的家当之一。
队里的好些人都把老婆孩子带到省城安了家,虽然多半也是城郊结合部的民房,但晚上再晚再累都要赶回去,哪怕是临时的家,也有种魔力,能让你劳累的身心得到抚慰。
只剩下他和其它五个,要么单身,要么家眷在老家的队友,一起就住在现场。
习惯性的摸出一支烟来,不过看了看乱糟糟的现场,摇头自嘲的笑了笑,把身上的灰尘拍了拍,去水龙头那洗了把脸,刚好出去买菜的年轻工友,叼着烟,哼着小曲,提着几个塑料袋走了进来,“菜买回来了,开饭啦!”
“哎哎,把烟熄了!”他提醒那个小伙子。
几个人七手八脚的在地上支起一个案子,把几样菜,也就是青菜豆腐萝卜茄子这些素菜摆在上面,再把那个大号的电饭煲抱过来,几个人蹲下就开吃。
这样的日子已经过了个把月,他也已经习惯,装修这一行的门道,他也摸得差不多。
就说现在的这个装修队吧,工头老杨原来跟着别人干,后来自己出来拉生意,其实连个固定的队伍都没有,只是和一些干装修的民工认识,接到活了才去找他们。
他平时主要在各新建小区贴小广告,撒名片,好像还挂靠了家装修公司,也接那边介绍过来的活。
不过除非实在没事做,他才会接那样的单子,主要是装修公司只是介绍一下,所有的事他们做,却要挖一大块肉下去,剩下的油水不多。
所以他还真佩服外甥的眼光,这一行机会还真多!就现在这个小区,同时有五六支装修队在开工,情况也和他这只大体类似,都不太专业。
不过,这个利润却是不错,他旁敲侧击的打听了,老杨一次酒后说,就现在这样的一个单子,没有几千块钱的油水,他都懒得做。要是运气好,接到一个单位或者公司的活,那个油水更大,至少也得在五位数。
外甥的眼光还真不错!
晚上九点多,劳累了一天的队友们陆续睡去,梅义良把靠墙的那一块清干净,打开自己的铺盖卷铺好,和衣躺在上面,也不睡觉,从身上掏出一卷纸来,正是冯一平交给冯振昌的那些,关于店面装修的那部分,现在都在他这。
梅义良原本也和冯振昌一样,颇有些不以为然,一个小面馆的装修而已,有必要搞得这么煞有介事吗?
不过看了几页以后,他就觉得,外甥的这番苦功没有白下。也不知道他暑假在大学里看了那些书,问了那些人,不过上面提到的那些,比如色彩的选择和搭配,灯光的布置,空间的分割,各功能区的设置等等,他虽然都是第一次接触这些名词,有些还不太懂,但上面说的那些做法,都很有道理。
所以,他现在是有空就拿出来看看,上面的那些内容,说不上倒背如流吧,至少也都熟记于心。
不过,凡事都没这么简单,好些事,总是到做的时候,才会发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现在就等着农历十月,已经谈好的那家店面,原来的那个家电修理铺搬走,他就组队去帮姐姐姐夫装修。
最好是回家把二哥也叫过来,再去市场上找几个熟练工,那他的队伍,借着大姐家的店,也能开张了。
第一次,先边干边学边摸索,要是能达成外甥设计的这个效果,那再去接外面的那些活,绝对没问题。
冯振昌和梅秋萍,现在还是整天骑着车,在他们的地盘转悠。上个月,帮着安顿新来的那四家,特别是冯振昌,那个忙啊,骑着梅义良的自行车一处处的跑,不过现在好了,那四家也都稳定了下来,也都上手了,虽然生意有好有差,但都比在家里强。
他们现在也比以前轻松点,多了女儿帮手,他们俩偶尔能在家里歇一天,把晚上做的准备工作白天就做好,每天能多睡会。
不过,现在他们是有喜有忧。
喜的是,蔡老板帮忙,合适的店面总算找到了,就在大学城旁边的一个人流集中的地方,是个二层小楼。
原来是一个退休的老工人,带着几个学徒搞家电维修,现在听说他儿子在南方赚了钱,要把他接过去享福,他就打算只干到租期满。
那个地方很抢手,老蔡也是托了关系才帮他们定下来,他们不止一次的去看过,真是个好地方!能有这样的地方开面馆,只要味道过得去,价格实惠,生意肯定不会差。
愁的是,租金加装修,买些必要的厨具,没个三万块拿不下来,这还没算桌椅板凳的钱,这些蔡老板说了,就去他厂里拿,今年先不用给钱。
可他们现在满打满算,把儿子存的那几千块也加进去,也就不到两万块,还差三分之一呢!
该去哪里想办法?
冯玉萱就很不满意弟弟多事,“不就一个面馆嘛,有必要搞得那么好?要是就简单装修一下,现在的钱就差不多。”
可是,以前没看冯一平写的那些也罢,现在他们都看了,当然希望要做就做好一些。
不算现在的这个小摊子,这将是他们夫妻俩的第一样有门面的生意,和冯一平一样,其实他们也看的很重。
“要不还是回去一趟吧,找找村里的信用社,看能不能借些出来,再找找爸,让老二老三他们想想办法,多少凑一些,这样差的也就不多吧,”夫妻两商量。
非常感谢大家的支持,非常感谢新莊小郎君的打赏!
可以的话,把书放进书架吧,方便了您,也支持了我,非常感谢!
晚上八点多,工头老杨放下手里的活,走到房间中央,拍手喊着,“今天就干到这!”
刺耳的电钻声、大锤凿墙的咚咚声、切割机的嗡嗡声、尖利的电锯声……,终于停了下来,大概归置了一下东西,十几个人马上作鸟兽散。
戴着顶乌漆麻黑的安全帽,穿着一身脏不拉叽的迷彩服,脸上蒙着层白灰和木屑的梅义良,按着耳朵,摔了摔头,已经入住的居民最烦这些噪音,看到他们也从来没有好脸色,他们却每一天都在这些噪音当中干活,哪怕现在静了下来,耳朵里还嗡嗡作响。
他弯腰把电锯的电源线拔掉,把电锯收到盒子里,这个是这个装修队几样值钱的家当之一。
队里的好些人都把老婆孩子带到省城安了家,虽然多半也是城郊结合部的民房,但晚上再晚再累都要赶回去,哪怕是临时的家,也有种魔力,能让你劳累的身心得到抚慰。
只剩下他和其它五个,要么单身,要么家眷在老家的队友,一起就住在现场。
习惯性的摸出一支烟来,不过看了看乱糟糟的现场,摇头自嘲的笑了笑,把身上的灰尘拍了拍,去水龙头那洗了把脸,刚好出去买菜的年轻工友,叼着烟,哼着小曲,提着几个塑料袋走了进来,“菜买回来了,开饭啦!”
“哎哎,把烟熄了!”他提醒那个小伙子。
几个人七手八脚的在地上支起一个案子,把几样菜,也就是青菜豆腐萝卜茄子这些素菜摆在上面,再把那个大号的电饭煲抱过来,几个人蹲下就开吃。
这样的日子已经过了个把月,他也已经习惯,装修这一行的门道,他也摸得差不多。
就说现在的这个装修队吧,工头老杨原来跟着别人干,后来自己出来拉生意,其实连个固定的队伍都没有,只是和一些干装修的民工认识,接到活了才去找他们。
他平时主要在各新建小区贴小广告,撒名片,好像还挂靠了家装修公司,也接那边介绍过来的活。
不过除非实在没事做,他才会接那样的单子,主要是装修公司只是介绍一下,所有的事他们做,却要挖一大块肉下去,剩下的油水不多。
所以他还真佩服外甥的眼光,这一行机会还真多!就现在这个小区,同时有五六支装修队在开工,情况也和他这只大体类似,都不太专业。
不过,这个利润却是不错,他旁敲侧击的打听了,老杨一次酒后说,就现在这样的一个单子,没有几千块钱的油水,他都懒得做。要是运气好,接到一个单位或者公司的活,那个油水更大,至少也得在五位数。
外甥的眼光还真不错!
晚上九点多,劳累了一天的队友们陆续睡去,梅义良把靠墙的那一块清干净,打开自己的铺盖卷铺好,和衣躺在上面,也不睡觉,从身上掏出一卷纸来,正是冯一平交给冯振昌的那些,关于店面装修的那部分,现在都在他这。
梅义良原本也和冯振昌一样,颇有些不以为然,一个小面馆的装修而已,有必要搞得这么煞有介事吗?
不过看了几页以后,他就觉得,外甥的这番苦功没有白下。也不知道他暑假在大学里看了那些书,问了那些人,不过上面提到的那些,比如色彩的选择和搭配,灯光的布置,空间的分割,各功能区的设置等等,他虽然都是第一次接触这些名词,有些还不太懂,但上面说的那些做法,都很有道理。
所以,他现在是有空就拿出来看看,上面的那些内容,说不上倒背如流吧,至少也都熟记于心。
不过,凡事都没这么简单,好些事,总是到做的时候,才会发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现在就等着农历十月,已经谈好的那家店面,原来的那个家电修理铺搬走,他就组队去帮姐姐姐夫装修。
最好是回家把二哥也叫过来,再去市场上找几个熟练工,那他的队伍,借着大姐家的店,也能开张了。
第一次,先边干边学边摸索,要是能达成外甥设计的这个效果,那再去接外面的那些活,绝对没问题。
冯振昌和梅秋萍,现在还是整天骑着车,在他们的地盘转悠。上个月,帮着安顿新来的那四家,特别是冯振昌,那个忙啊,骑着梅义良的自行车一处处的跑,不过现在好了,那四家也都稳定了下来,也都上手了,虽然生意有好有差,但都比在家里强。
他们现在也比以前轻松点,多了女儿帮手,他们俩偶尔能在家里歇一天,把晚上做的准备工作白天就做好,每天能多睡会。
不过,现在他们是有喜有忧。
喜的是,蔡老板帮忙,合适的店面总算找到了,就在大学城旁边的一个人流集中的地方,是个二层小楼。
原来是一个退休的老工人,带着几个学徒搞家电维修,现在听说他儿子在南方赚了钱,要把他接过去享福,他就打算只干到租期满。
那个地方很抢手,老蔡也是托了关系才帮他们定下来,他们不止一次的去看过,真是个好地方!能有这样的地方开面馆,只要味道过得去,价格实惠,生意肯定不会差。
愁的是,租金加装修,买些必要的厨具,没个三万块拿不下来,这还没算桌椅板凳的钱,这些蔡老板说了,就去他厂里拿,今年先不用给钱。
可他们现在满打满算,把儿子存的那几千块也加进去,也就不到两万块,还差三分之一呢!
该去哪里想办法?
冯玉萱就很不满意弟弟多事,“不就一个面馆嘛,有必要搞得那么好?要是就简单装修一下,现在的钱就差不多。”
可是,以前没看冯一平写的那些也罢,现在他们都看了,当然希望要做就做好一些。
不算现在的这个小摊子,这将是他们夫妻俩的第一样有门面的生意,和冯一平一样,其实他们也看的很重。
“要不还是回去一趟吧,找找村里的信用社,看能不能借些出来,再找找爸,让老二老三他们想想办法,多少凑一些,这样差的也就不多吧,”夫妻两商量。
非常感谢大家的支持,非常感谢新莊小郎君的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