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商量
推开伙房的门,一股夹杂着酒味、香烟味、柴火味的很生活,很乡土的综合味道扑面而来。
屋里坐着近二十个人,冯一平大概看了一下,都是在外面开店的,属于塆里先富起来的那一批人,大家围着两个火盆,抽烟的抽烟,喝茶的喝茶,听着两个人在争论,或者和旁边的人说些小话,或者出声附和几句。
那两个人争什么呢,一个说建房子时要用水泥倒顶才结实,一个说用水泥预制板就行,其实都没什么大关系,但是喝了些酒,又当着这么多人的面,看样子他们就一定要理论个输赢出来。
看到冯一平进来,对着门这边坐的四叔先招呼他,“一平回来啦!”
争论的两个人也停下来,笑着跟他打招呼,“大作家回来啦!”
“一平现在可不得了,是我们冯家冲第一个可以靠写字吃饭的人。”
“那是,将来肯定更不得了。”
冯一平笑着向他们点头,走到冯振昌他们旁边,拿了个小板凳坐下,“还顺利吧!”冯振昌和旁边的几个人,都把自己的凳子朝后挪了挪,让冯一平离火近一些。
“还不错。”
“一平,听说你坐飞机去的,跟我们说说呗。”旁边的冯明志问他。
“对,它是怎么升上去,升上去的时候晕不晕?”在村小学教了几十年书的前民办老师,四叔,对这个也很感兴趣。
其它人也暂时停下来争论,就在前几年的时候,光看到火车,坐都没坐过,在塆里也能作为谈资,现在对他们这些刚放下锄头没几天的人来说,坐飞机还真是个新鲜事。
“也没什么,上升的时候头会有点晕,飞到云层上以后,比坐在车里还平稳。”冯一平只有这样跟他们打比方。
“都飞到云彩上面去了?”好多人都流露出向往的神情来,要不怎么说,飞行,是人类最大的梦想呢。
“四叔,关于建房子,村里有没有什么统一的规划?”
“这个是各家顾各家的,村里怎么规划?”
“那还是这样,大家把老房子拆了,再在上面盖楼房?”
“有几家准备在前面的菜园那建,大多数都是在老屋的地基上起楼房。”
“我觉得这样不好,解放前,村里盖房子的时候,都知道规划一下,你看看现在,塆里就和个迷宫一样,外人绕进去,老半天都找不到出来的路。”
小时候,原来的那些老房子大多都在,冯一平记得很清楚,他们塆是由三片成品字型的老房子组成,那三片老房子,其实都有规划,而且很人性化。
比如,房子前后都在一条线上,两边都留出整齐的通道来,这些通道,宽有两米多,好多顶上盖着瓦,地上铺着青砖,虽然光线不大好,可是阴雨天的时候,你在塆里串个门,伞都不用打,鞋底都不会被打湿,盛夏的时候,这些弄堂里面最舒服,穿堂而过的,都是很清凉的风。
阴沟和阳沟,也都有规划,而且很规整,从塆后流下来的那条小溪水,顺着宽宽的阳沟,一路流过,最后汇入塆前的池塘里,每一次下雨,就把大家的生活垃圾冲个干净。
在品字形的中央,还建有室内的戏台等公共设施,每一片房子旁边,都有一口水井,一个打谷场。
等到后来,人越来越多,也就开始了一轮轮的乱搭乱建,好多沟被截断,那些弄堂,也被拆的七零八落,至于路啊什么的,根本就没有规划,不要说横平竖直,到房子都建成以后,有些地方,两个人对面过都要侧着身走。
冯志明说,“你别说,一平说的这个也对,现在塆里的这些房子,真是乱的很,我平时要是不急,都懒得从塆中间走,宁可绕点路,也要从旁边走。”
“可是,这个事也难办,他要在原来的地基上建房子,你还能不让他盖?”四叔还是觉得这个事难做。
“要是规划的好,就像城里的那些小区一样,比他建在原址上要好,要方便,他怎么不同意?我想,是不是找上次修路的那个公司,帮塆里勘测一下,再做个科学合理的规划出来。”
“你等等,我现在就问问。”
四叔把冯一平的话一说,过了一会,冯卫东先说,“我觉得这样好,我们这么一个大塆子,现在的这个格局,确实乱了些。”
那住在塆中间的几户,也正头痛这个问题,要顺着那些蜿蜒曲折而且狭窄的小路,把钢筋水泥这些材料运进去,真是件叫人头大的事,至于水泥预制板,那还是别想了,除非把路上的一些人房子拆了,不然不可能搬进去,如果村里能牵头做这样的事,他们是欢迎的。
“新华哥,你的房子想建成什么样的?”冯一平笑着问。
“这个简单,就是和公路两边的那些差不多,建个两层楼。”
“那是不错,可是,你说的那样的房子,怕是到你儿子成家的时候,他又不满意,又得拆了重建。
我想说的也是这个,我不说别人,就说我爸,加上现在的这座房子,他一共盖了两次,如果明年再盖楼房,他一生就至少盖三次房子,前两次盖房子,把所有的积蓄都用了不说,还欠下不少债。
现在这座房子,是我小学三年级时盖起来的,到明年才满十年,现在觉得过时了,又要拆了盖楼房,明年盖个两层的楼房,至少得五万以上吧,这可不是个小数目。
但是,再过个十年,说不定明年建的楼房也过时了,是不是又要拆?十年后再建,那可能又得花十万,等于到最后,我们辛辛苦苦赚的,省吃俭用存起来的钱,都花在建房子上,而且钱花了不说,人也受了几茬罪。
所以,我想,要盖,就干脆多花点钱,盖好的,至少能管个两代人,这样算起来,其实省钱又省力,自己住着也舒心。”
房子这事,不管对乡下人还是城里人来说,都是大事。
城里人有钱了,就把小房子换成大房子,再有钱了,就买套别墅,居住品质在一次次提高,资产也在一步步增加。
农村也一样,有了点钱,就想住的好点,做法就把原来的房子推到了重建,原来花的钱,费的力,等于白白打了水漂。
冯一平一提,他们都算得明白这笔帐,还真有些亏!
“读过书的就是不一样,比我们明白。”
“那怎么才算是好的?”
“这个简单啊,找专业的设计公司,房子的外观怎么样,里面怎么布局,化粪池猪圈鸡笼这些附属的功能怎么安排,花点钱,他们绝对能帮我们设计出很合理,而且几十年后还不会过时的房子来。”
“这样不错,城里的好多别墅,看起来真漂亮,我也想房子建的和他们一样。”东民哥笑着说。
“四叔,这事还是有必要让村里牵个头,找那些专业的人规划设计一下,盖楼房的成本这么高,慎重一点好。”冯卫东说。
“同意,”“同意。”大家都出声附和。
于是,按冯一平的设想,冯家冲的新农村计划,又迈出了一步。
屋里坐着近二十个人,冯一平大概看了一下,都是在外面开店的,属于塆里先富起来的那一批人,大家围着两个火盆,抽烟的抽烟,喝茶的喝茶,听着两个人在争论,或者和旁边的人说些小话,或者出声附和几句。
那两个人争什么呢,一个说建房子时要用水泥倒顶才结实,一个说用水泥预制板就行,其实都没什么大关系,但是喝了些酒,又当着这么多人的面,看样子他们就一定要理论个输赢出来。
看到冯一平进来,对着门这边坐的四叔先招呼他,“一平回来啦!”
争论的两个人也停下来,笑着跟他打招呼,“大作家回来啦!”
“一平现在可不得了,是我们冯家冲第一个可以靠写字吃饭的人。”
“那是,将来肯定更不得了。”
冯一平笑着向他们点头,走到冯振昌他们旁边,拿了个小板凳坐下,“还顺利吧!”冯振昌和旁边的几个人,都把自己的凳子朝后挪了挪,让冯一平离火近一些。
“还不错。”
“一平,听说你坐飞机去的,跟我们说说呗。”旁边的冯明志问他。
“对,它是怎么升上去,升上去的时候晕不晕?”在村小学教了几十年书的前民办老师,四叔,对这个也很感兴趣。
其它人也暂时停下来争论,就在前几年的时候,光看到火车,坐都没坐过,在塆里也能作为谈资,现在对他们这些刚放下锄头没几天的人来说,坐飞机还真是个新鲜事。
“也没什么,上升的时候头会有点晕,飞到云层上以后,比坐在车里还平稳。”冯一平只有这样跟他们打比方。
“都飞到云彩上面去了?”好多人都流露出向往的神情来,要不怎么说,飞行,是人类最大的梦想呢。
“四叔,关于建房子,村里有没有什么统一的规划?”
“这个是各家顾各家的,村里怎么规划?”
“那还是这样,大家把老房子拆了,再在上面盖楼房?”
“有几家准备在前面的菜园那建,大多数都是在老屋的地基上起楼房。”
“我觉得这样不好,解放前,村里盖房子的时候,都知道规划一下,你看看现在,塆里就和个迷宫一样,外人绕进去,老半天都找不到出来的路。”
小时候,原来的那些老房子大多都在,冯一平记得很清楚,他们塆是由三片成品字型的老房子组成,那三片老房子,其实都有规划,而且很人性化。
比如,房子前后都在一条线上,两边都留出整齐的通道来,这些通道,宽有两米多,好多顶上盖着瓦,地上铺着青砖,虽然光线不大好,可是阴雨天的时候,你在塆里串个门,伞都不用打,鞋底都不会被打湿,盛夏的时候,这些弄堂里面最舒服,穿堂而过的,都是很清凉的风。
阴沟和阳沟,也都有规划,而且很规整,从塆后流下来的那条小溪水,顺着宽宽的阳沟,一路流过,最后汇入塆前的池塘里,每一次下雨,就把大家的生活垃圾冲个干净。
在品字形的中央,还建有室内的戏台等公共设施,每一片房子旁边,都有一口水井,一个打谷场。
等到后来,人越来越多,也就开始了一轮轮的乱搭乱建,好多沟被截断,那些弄堂,也被拆的七零八落,至于路啊什么的,根本就没有规划,不要说横平竖直,到房子都建成以后,有些地方,两个人对面过都要侧着身走。
冯志明说,“你别说,一平说的这个也对,现在塆里的这些房子,真是乱的很,我平时要是不急,都懒得从塆中间走,宁可绕点路,也要从旁边走。”
“可是,这个事也难办,他要在原来的地基上建房子,你还能不让他盖?”四叔还是觉得这个事难做。
“要是规划的好,就像城里的那些小区一样,比他建在原址上要好,要方便,他怎么不同意?我想,是不是找上次修路的那个公司,帮塆里勘测一下,再做个科学合理的规划出来。”
“你等等,我现在就问问。”
四叔把冯一平的话一说,过了一会,冯卫东先说,“我觉得这样好,我们这么一个大塆子,现在的这个格局,确实乱了些。”
那住在塆中间的几户,也正头痛这个问题,要顺着那些蜿蜒曲折而且狭窄的小路,把钢筋水泥这些材料运进去,真是件叫人头大的事,至于水泥预制板,那还是别想了,除非把路上的一些人房子拆了,不然不可能搬进去,如果村里能牵头做这样的事,他们是欢迎的。
“新华哥,你的房子想建成什么样的?”冯一平笑着问。
“这个简单,就是和公路两边的那些差不多,建个两层楼。”
“那是不错,可是,你说的那样的房子,怕是到你儿子成家的时候,他又不满意,又得拆了重建。
我想说的也是这个,我不说别人,就说我爸,加上现在的这座房子,他一共盖了两次,如果明年再盖楼房,他一生就至少盖三次房子,前两次盖房子,把所有的积蓄都用了不说,还欠下不少债。
现在这座房子,是我小学三年级时盖起来的,到明年才满十年,现在觉得过时了,又要拆了盖楼房,明年盖个两层的楼房,至少得五万以上吧,这可不是个小数目。
但是,再过个十年,说不定明年建的楼房也过时了,是不是又要拆?十年后再建,那可能又得花十万,等于到最后,我们辛辛苦苦赚的,省吃俭用存起来的钱,都花在建房子上,而且钱花了不说,人也受了几茬罪。
所以,我想,要盖,就干脆多花点钱,盖好的,至少能管个两代人,这样算起来,其实省钱又省力,自己住着也舒心。”
房子这事,不管对乡下人还是城里人来说,都是大事。
城里人有钱了,就把小房子换成大房子,再有钱了,就买套别墅,居住品质在一次次提高,资产也在一步步增加。
农村也一样,有了点钱,就想住的好点,做法就把原来的房子推到了重建,原来花的钱,费的力,等于白白打了水漂。
冯一平一提,他们都算得明白这笔帐,还真有些亏!
“读过书的就是不一样,比我们明白。”
“那怎么才算是好的?”
“这个简单啊,找专业的设计公司,房子的外观怎么样,里面怎么布局,化粪池猪圈鸡笼这些附属的功能怎么安排,花点钱,他们绝对能帮我们设计出很合理,而且几十年后还不会过时的房子来。”
“这样不错,城里的好多别墅,看起来真漂亮,我也想房子建的和他们一样。”东民哥笑着说。
“四叔,这事还是有必要让村里牵个头,找那些专业的人规划设计一下,盖楼房的成本这么高,慎重一点好。”冯卫东说。
“同意,”“同意。”大家都出声附和。
于是,按冯一平的设想,冯家冲的新农村计划,又迈出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