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 当世军神
“要说起这第二个人来,我们村里的先生对他可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 火然? 文???.?r a?n?en`”江中石为了极力衬托出来兴儿的不同凡响来,竟也学会了卖起噱头来,“此人至今还好端端地活在世上,兴许将军,大哥你还曾与他相识呢。”
来兴儿听得此话,脑海之中头一个闪过的人影便是柳毅。同徐国公差相仿佛,柳毅也是一介儒生出身,在延英殿当差时他就从韦敞嘴里没少听说柳毅当年辅助太子,统掌三军的逸闻趣事,难道柳毅当年也亲手杀过为非作歹的手下军士?
“这人比起徐国公来,用先生的原话来说,据说是什么有过之而不及。据说前些年叛乱初兴之时,各道官军被叛军打得节节败退,不出三个月,叛军就攻入了长安,把皇帝老儿赶到蜀地去了......”
“小石头休得胡言乱语,要说便好好的说,还要像方才这样故弄玄虚的话,我可要睡觉了啊。”来兴儿自与江中石结识以来,还从没过他如此顽皮,有意激他道。
由于来兴儿三天来大多因受到提审,不在牢房,江中石这三天独自在牢房中简直要憋出一身病来,此时好容易逮着个与来兴儿拉扯闲话解闷、打发时间的机会,怎会轻易放来兴儿去睡觉?
“大哥,你就暂忍得一时的困倦,听我把此人的故事讲完,好不好?我保证你听了不会后悔的。”江中石信誓旦旦地向来兴儿做着保证。
来兴儿肚皮里暗笑,表面却做出一副不耐烦听的样子,顺势闭上了眼睛,冲江中石说道:“你说就是,我先闭目养会儿神。”他静等着江中石说出柳毅如何治军的故事。
“叛军将皇帝老儿赶出长安还不算,非要皇帝老儿的命。因此,派了三万大军紧追不舍,一路赶至了黄河岸边。当时正是六月酷暑的天气,河水暴涨,皇帝眼瞅着前有大河拦住去路,后有追兵即将杀到,不由得像大哥你现在这样,把两眼一闭,就要投河自尽。”江中石说着说着,竟打趣起来兴儿来了。
来兴儿依旧闭着双眼,对他不理不睬。
江中石自觉无趣,索性一头躺在来兴儿身旁,赌气似地说道:“我要说的那人便是当今第一名将景云丛景元帅,算了,你不愿听,我还不如也学你一样,睡觉去吧。”
等了半天,江中石要说的那人居然是景暄的父亲景云丛!来兴儿一时回想起两年前他在河中帅府初次与景云丛相见时的情形,当时只觉景云丛神色寡淡,言语乏味,自已打心眼里不喜此人。虽说不久前在南内,自己冒牌宦者的身份被锦屏揭穿后,景云丛曾苦劝皇帝饶下自己的性命,对自己可说是有活命之恩,可来兴儿仍想像不出,像景云丛这样闲居京城数年的一个大闲人,当年能做出过怎样令人传诵的奇事来。
“你说的这个人,我还的确与他相识。如果有一天,咱们能从这牢房里出去的话,我带你到他府上去见他,你可愿意?”来兴儿虽未睁开眼睛,却主动向江中石示起好来。
江中石一骨碌从地上爬了起来,满面惊喜地望着来兴儿,大声叫道:“真的么?到时你可不许反悔!”
来兴儿唯恐他大喊大叫地,引来狱吏,忙冲他嘘声道:“小点声。不过,我可是有言在先,据我所知,景公最厌烦的便是蓄意夸大其辞,媚言邀宠之人。你若说的事情与事实不符,别怪我羞于带你去见他。”
江中石显然对景云丛极为敬重,连连摆手道:“我这笨嘴拙舌的,哪儿会胡扯八道呀。这些都是这两年闲来无事,听村里读过书的几位老先生说起的真事,没有半点的掺假和夸大。”
“那就好,你接着往下说吧,我一直在听着呢。”
江中石再不敢有意在故事里卖噱头和打趣来兴儿了,抿了抿嘴唇,老老实实地继续讲道:“就在皇帝被叛军追赶得走投无路,直想自尽之时,突然打西边来了一支回鹘骑兵,挡住了叛军,救下了皇帝。据老先生说,这支回鹘骑兵为首的不是别人,正是回鹘皇帝(可汗)的长子叶护太子。回鹘一向与朝廷交好,此次听说北方叛乱兴起,回鹘皇帝(可汗)便派叶护太子率领最精锐的三千铁甲军前来协助官军平叛,想不到迎面正遇上皇帝在黄河岸边蒙难,于是叶护太子当即指挥着三千铁甲军上前打退了叛军,救了皇帝一命。
回鹘人依仗着曾救过皇帝(后来的太上皇,也就是当今皇帝的祖父)一命立下的功劳,在半年之后,跟随当时的太子,也就是当今的皇上收复长安之后,便开始在长安城中大肆抢略民间财物,稍稍遇到抵抗就大开杀戒,一时之间,长安百姓视叶护太子手下的这支回鹘骑兵为洪水猛兽,唯恐避之而不及。而当时的朝廷既感念回鹘人对********有过的救命之恩,又希望借助回鹘的军力平定叛乱,因此对回鹘人进入长安城后的种种倒行逆施视而不见,采取了包庇纵容的态度。
据老先生说,回鹘乃偏僻、蛮荒之邦,回鹘人从未见过长安城中各式各样的宝物财货,不出一月,他们从长安百姓抢来的宝物财货就装满了整整一百辆牛车。
叶护太子急于将这一百辆牛车的财货运回国中,向回鹘皇帝(可汗)请功,大大充实回鹘的国力,便匆匆向朝廷辞行,不待皇帝允准,就率领三千骑兵,押解着一百辆牛车的财货离开了长安,取道凤翔回国。
当时领军镇守凤翔的正是景云丛景元帅。在诸路官军当中,对叛军保有不败战绩的只有景元帅一人,因此,叶护太子对景元帅是久闻大名,听说他率军在凤翔驻守,便趁路过凤翔之机,特地到军营之中登门拜访。
两人在帅账之中相见已毕,相谈甚欢之时,忽听军中校尉来报,说叶护手下的回鹘骑兵在城中公然抢夺民间财物,与城中百姓发生了争执,有数名百姓死在回鹘人手里。(未完待续。)
来兴儿听得此话,脑海之中头一个闪过的人影便是柳毅。同徐国公差相仿佛,柳毅也是一介儒生出身,在延英殿当差时他就从韦敞嘴里没少听说柳毅当年辅助太子,统掌三军的逸闻趣事,难道柳毅当年也亲手杀过为非作歹的手下军士?
“这人比起徐国公来,用先生的原话来说,据说是什么有过之而不及。据说前些年叛乱初兴之时,各道官军被叛军打得节节败退,不出三个月,叛军就攻入了长安,把皇帝老儿赶到蜀地去了......”
“小石头休得胡言乱语,要说便好好的说,还要像方才这样故弄玄虚的话,我可要睡觉了啊。”来兴儿自与江中石结识以来,还从没过他如此顽皮,有意激他道。
由于来兴儿三天来大多因受到提审,不在牢房,江中石这三天独自在牢房中简直要憋出一身病来,此时好容易逮着个与来兴儿拉扯闲话解闷、打发时间的机会,怎会轻易放来兴儿去睡觉?
“大哥,你就暂忍得一时的困倦,听我把此人的故事讲完,好不好?我保证你听了不会后悔的。”江中石信誓旦旦地向来兴儿做着保证。
来兴儿肚皮里暗笑,表面却做出一副不耐烦听的样子,顺势闭上了眼睛,冲江中石说道:“你说就是,我先闭目养会儿神。”他静等着江中石说出柳毅如何治军的故事。
“叛军将皇帝老儿赶出长安还不算,非要皇帝老儿的命。因此,派了三万大军紧追不舍,一路赶至了黄河岸边。当时正是六月酷暑的天气,河水暴涨,皇帝眼瞅着前有大河拦住去路,后有追兵即将杀到,不由得像大哥你现在这样,把两眼一闭,就要投河自尽。”江中石说着说着,竟打趣起来兴儿来了。
来兴儿依旧闭着双眼,对他不理不睬。
江中石自觉无趣,索性一头躺在来兴儿身旁,赌气似地说道:“我要说的那人便是当今第一名将景云丛景元帅,算了,你不愿听,我还不如也学你一样,睡觉去吧。”
等了半天,江中石要说的那人居然是景暄的父亲景云丛!来兴儿一时回想起两年前他在河中帅府初次与景云丛相见时的情形,当时只觉景云丛神色寡淡,言语乏味,自已打心眼里不喜此人。虽说不久前在南内,自己冒牌宦者的身份被锦屏揭穿后,景云丛曾苦劝皇帝饶下自己的性命,对自己可说是有活命之恩,可来兴儿仍想像不出,像景云丛这样闲居京城数年的一个大闲人,当年能做出过怎样令人传诵的奇事来。
“你说的这个人,我还的确与他相识。如果有一天,咱们能从这牢房里出去的话,我带你到他府上去见他,你可愿意?”来兴儿虽未睁开眼睛,却主动向江中石示起好来。
江中石一骨碌从地上爬了起来,满面惊喜地望着来兴儿,大声叫道:“真的么?到时你可不许反悔!”
来兴儿唯恐他大喊大叫地,引来狱吏,忙冲他嘘声道:“小点声。不过,我可是有言在先,据我所知,景公最厌烦的便是蓄意夸大其辞,媚言邀宠之人。你若说的事情与事实不符,别怪我羞于带你去见他。”
江中石显然对景云丛极为敬重,连连摆手道:“我这笨嘴拙舌的,哪儿会胡扯八道呀。这些都是这两年闲来无事,听村里读过书的几位老先生说起的真事,没有半点的掺假和夸大。”
“那就好,你接着往下说吧,我一直在听着呢。”
江中石再不敢有意在故事里卖噱头和打趣来兴儿了,抿了抿嘴唇,老老实实地继续讲道:“就在皇帝被叛军追赶得走投无路,直想自尽之时,突然打西边来了一支回鹘骑兵,挡住了叛军,救下了皇帝。据老先生说,这支回鹘骑兵为首的不是别人,正是回鹘皇帝(可汗)的长子叶护太子。回鹘一向与朝廷交好,此次听说北方叛乱兴起,回鹘皇帝(可汗)便派叶护太子率领最精锐的三千铁甲军前来协助官军平叛,想不到迎面正遇上皇帝在黄河岸边蒙难,于是叶护太子当即指挥着三千铁甲军上前打退了叛军,救了皇帝一命。
回鹘人依仗着曾救过皇帝(后来的太上皇,也就是当今皇帝的祖父)一命立下的功劳,在半年之后,跟随当时的太子,也就是当今的皇上收复长安之后,便开始在长安城中大肆抢略民间财物,稍稍遇到抵抗就大开杀戒,一时之间,长安百姓视叶护太子手下的这支回鹘骑兵为洪水猛兽,唯恐避之而不及。而当时的朝廷既感念回鹘人对********有过的救命之恩,又希望借助回鹘的军力平定叛乱,因此对回鹘人进入长安城后的种种倒行逆施视而不见,采取了包庇纵容的态度。
据老先生说,回鹘乃偏僻、蛮荒之邦,回鹘人从未见过长安城中各式各样的宝物财货,不出一月,他们从长安百姓抢来的宝物财货就装满了整整一百辆牛车。
叶护太子急于将这一百辆牛车的财货运回国中,向回鹘皇帝(可汗)请功,大大充实回鹘的国力,便匆匆向朝廷辞行,不待皇帝允准,就率领三千骑兵,押解着一百辆牛车的财货离开了长安,取道凤翔回国。
当时领军镇守凤翔的正是景云丛景元帅。在诸路官军当中,对叛军保有不败战绩的只有景元帅一人,因此,叶护太子对景元帅是久闻大名,听说他率军在凤翔驻守,便趁路过凤翔之机,特地到军营之中登门拜访。
两人在帅账之中相见已毕,相谈甚欢之时,忽听军中校尉来报,说叶护手下的回鹘骑兵在城中公然抢夺民间财物,与城中百姓发生了争执,有数名百姓死在回鹘人手里。(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