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九节 大通河军校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山地步兵师的成立,是冯小宝深远之策!
  吐蕃人适应高原气侯,与不适应的唐人战斗,大占优势,他们跑步十分速度,唐人只得七分,打上几下就气喘吁吁,加上又不懂得高原医学,劣势更盛。
  因此必须扯掉吐蕃人的这项优势,冯小宝遂要建立山地步兵师。
  他的奏折深深打动了皇帝,只要任何能够战胜吐蕃人的讲法说得有理,皇帝都乐意尝试,甚至不用天后出声助冯小宝一臂之力。
  尽管重臣郝处俊再三反对,皇帝还是允许冯小宝建立了一支五千人的山地步兵师部队,并有圣训曰“视其军训情况成就,再增加军额。”
  以冯小宝的提议为依据,因山地师的训练较一般部队艰苦,待遇比照禁军,待遇丰厚。
  部队长官是冯小宝出任,再有兵部郎中陈恩佐和崔玄通为辅。
  陈恩佐,字节庆,两榜进士出身,久在兵部,知兵,派他来既作监视最好不过,指定掌握人事和财政。
  崔玄通,大族崔家的人,读过书进过学,骑射不错,作为副手不至于拖后腿。
  该部队的军费由内帑支出,亦即皇帝的私人荷包掏钱,作为以规避大唐兵制的拘束,作为特殊政策。
  大唐兵制,只有在京禁卫军高官才直接掌握禁卫军,而他们无一不是皇帝的心腹,最信任的人,当然可以这么做。
  而地方上,折冲都尉有统兵权,无出兵权,出兵令掌握在皇帝、兵部的手里,稍一越雷池就会给人套上造反的大帽子。
  目前冯小宝练兵,皇帝特别恩典,既有统兵权也有出兵之令,军费不由兵部拨给,视为皇帝私军也!
  皇帝私军只要皇帝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如果军费是兵部拨给,这么做的话,大臣们会上奏弹劾,指出不对的地方:助长地方将领个人野心,存在造反危险,不利于国家统治。
  除开山地师的申请,冯小宝还请求开设大通军校!
  通湟县邻近大通河,冯小宝计划在河边建立大通军校,是一座新型的军校,主要开设步兵科、骑兵科、工兵科和政治科,之后增加“宪兵”,以培养军事与政治人才,培养初级军官,校训为“忠于皇帝、保家卫国”!分为正取(青年)和预科(少年军校)两种类型。
  学制二年,一年读书、军训,二年实习,出来后可授初级军官如火长、伍长等。
  其学源极为简单,那就是上次大非川之战的大唐将士军庭的男丁!
  既给他们一个出路,也给他们报仇雪恨的机会。
  相信他们会珍惜这个机会,接过父辈的旗帜,打上青藏高原,攻克婆娑城(拉萨)。
  之所以成立这个军校,冯小宝大胆预言:四年后,大唐与吐蕃必有一战!
  冯小宝的如意算盘成功了,皇帝悚然惊惧下,遂批复了冯小宝的申请。
  所谓一客不烦二主,大通河军校与山地师是一套人马两副牌子,陈恩佐为军校的山长之一,崔玄通则偏向山地师。
  军校的开支一样出自皇帝内帑,这天底下的人也不傻得,军校这么敏感的东西,冯小宝只能够乖乖做事,不要想其他什么。
  连得皇帝两个恩典,冯小宝虽说没有升官,却在京城里引发轰动,名声四起!
  山地师是新建的兵种,从来没有过的,专为攻打吐蕃而设,大家深知,吐蕃战事必定成为大唐军人挂印封侯的温床。
  军校更不用说,未来军官的摇篮,岂可等闲视之。
  读过军校,就是军官!
  一时间冯小宝在城外小庄的临时家庭里上门客盈门,有的推荐山长(先生),有的推荐学生,这个有后台,那个有门路,谁都得罪不起,冯小宝干脆利落地把他们拉在一起,进行比试。
  第一比文字,有知识者在武力同等的条件下,优先录取。
  毕竟大唐军队不缺强壮军士,但缺读书人,读过书的人打起仗来更有头脑,总结归纳知识面更广。
  第二就是比划身体素质,分为长跑十公里、举重两项测试,再加多一项特别的负重跑。
  长跑胜出者,表示身体心肺功能好,耐力好,对于高原环境有更强的适应性。
  举重的重量越大越好,表示举重重量大,将来高原作战经常缺乏畜力,得人身自背装备和物资,
  负重跑也针对高原情况,毕竟能够负重长途行军,对于高原作战极有好处。
  三项测试之后,得出总成绩,以高分者录取,谁都无话可说。
  再到骑射、步战,请来左卫军官主持比试,一场场赛下来,人人皆称说简直与武举有得比!
  冯小宝原则是公开公平公正,让人无话可说。
  “等你们上到高原,你们就会知道我们现在的测试不过是小儿科!”他对落选诸人如是说。
  ……
  考试分两场,一场是推荐来的人员;二场是冯小宝请兵部找来的大非川兵败后失陷、阵亡官兵的子弟。
  招募他们入读军校,声明给他们一个机会,将来为父辈、兄弟报仇雪恨!
  古人以孝治国,有仇不报非君子,是以人人踊跃报名,积极参加三大项测试。
  当然,对于他们标准尺度相对放松,毕竟他们不象推荐人员身体素质好和有较强的武力值。
  ……
  除开前两部分的人员,再有第三部分,那就是通湟县地区、鄯州民众、凉州唐家和高原原住民,他们比起中原地区的百姓更加适应高原气候,是山地师当仁不让的主力!
  因此冯小宝大通河军校第一期正选人员为三百七十五人,其中第三部分民众占了五分之三强,其余五分之一是各处推荐人选,五分之一是大非川阵亡官兵子弟。
  再有预科(少年军校)一百二十三人,大部分是大非川阵亡官兵子弟!
  至于教官,冯小宝自任校长(山长)、杨成献、程伯喜分为骑兵学堂先生、步兵学堂先生,郭省三担任工程兵学堂山长,政治学堂则是陈恩佐为先生,另选聘各处教官。
  如此人员配备充足,大队开到了大通河边地区,配合工程兵,平整土地,搭建营房,准备开学。(未完待续。)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