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0章 赐紫服金鱼,岁末祝平安
尽管年关将近,论理都是三省六部以及其他各大官署封印准备过年的日子,可开元二十一年这个腊月,从上至下都没过好。裴耀卿提出的东都水路转运方案已经得到了李隆基的认可,但却没法立时三刻解决关中人口过多而造成的粮荒问题。因此,从天子至百官刚刚从东都洛阳回到西京长安才不过短短两年,现如今又不得不兴师动众重新到洛阳去。起行的日子定在正月,从上至下忙了个人仰马翻。
其中,最忙的不是别人,正是刚刚拜相的裴耀卿!
原因很简单,张九龄之前因为丁母忧,早在数月前就已经回乡守丧了,尽管天子拜其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可这会儿诏书是否送到了张九龄手上还尚未可知,更不用指望其上京分担政务了。于是,裴耀卿一面要忙活着天子移驾前往东都的事,一面要统筹政务运行,一面还要紧锣密鼓地打点自己这些年来好容易筹划周密的东都转运方案,拜相不到一个月,他就瘦了一大圈,连李隆基都看出来了。
“裴卿,你虽年富力强,然则也不用事事亲力亲为。否则,张子寿尚未归来,中书门下都需你独立支撑,若你再累病了,朕岂不是无人可用?”
裴耀卿这一年才刚刚五十出头,别说相比萧嵩,就是比起之前病故的裴光庭来,他也还要年轻数岁。所以,李隆基这样关切的言语,他自是感动非常,再三表示自己还能撑得住。作为如今政事堂中唯一的宰相,虽说幽州那边契丹之乱仍然未定,吐蕃那边又传来边警,可在他看来,都只是小患,比不得江淮转运,充实关中来得迫切。所以今日君前单独奏事,整整小半个时辰,他都是在陈述自己的思路。
而且,为了防止李隆基弄不清楚,他还让内侍展开了京畿道和都畿道的放大版地图,从地理和水文条件上加以详述。
事关自己是否还需要每隔两三年就这么在长安洛阳两地折腾一回,李隆基自然没有丝毫不耐烦,一面听还一面不时发问,直到完全弄清楚了各种细节,他最终点了点头:“倘若当年便按照裴卿所言,从江淮转运东都,而后由渭河输关中,兴许朕和百官都不用这样两年折腾一次了,悔不当初。”
话是这么说,可裴耀卿自己都明白,当年是裴光庭主事,对于他这个宇文融举荐代为户部侍郎的人深恶痛绝,只因为天子器重才不得不容忍,至于会赞同他提出的大方案,那是想都不用想。至于萧嵩固然器重裴宽,对与裴宽同族的他倒也有几分照应,可萧裴两人是各方面斗得如火如荼,开辟新战场着实力有未逮。故而,此刻他也没把李隆基的话太放在心上。就当他起身预备告退的时候,李隆基突然瞥见外间似有人影闪过,顿时叫了一声。
“谁在外面?”
“陛下,是奴婢牛仙童。”
当年只不过是一介宦者的牛仙童,因为走了武惠妃的门路,而后又对高力士大加巴结,再加上灵巧善媚,如今在李隆基面前倒是颇为得宠。不消一会儿,等候在外的他就听到了天子的声音:“朕正在见裴卿,什么事这么急?”
“回禀陛下,是陇右道采访使苗延嗣苗公的奏疏。”
陇右道采访使定了苗延嗣,这件事几乎紧挨着萧嵩和韩休下台就定了,以至于无论萧嵩还是韩休,都在心里认为这是一桩针对杜士仪的阴谋。无奈萧嵩黯然辞相,是觉察到了天子对自己两度和人搭班子,两度和人闹不和仿佛已经厌烦了,如今索性干脆辞相去颐养天年,没办法再插手,只能授意儿子给杜士仪写了一封信让其小心。至于韩休,这位刚直的前宰相现工部尚书,根本就是认为身正不怕影子斜,杜士仪没道理会怵苗延嗣,所以连提醒都没费事!
两人竟是谁都没领会到,这么一桩任命并不是朝中哪个忌讳杜士仪的人,比如李林甫干预的,此事和后宫也好诸王也罢,全无半点关系,而是天子之意!
所以,李隆基一听到是苗延嗣的奏疏,脸上的漫不经心立刻完全收了起来,当即吩咐道:“送来朕看!”
等到牛仙童进来送上奏疏之后,他却开口留下了裴耀卿,等到划开封泥旋开铜筒,从中取出那一卷厚厚的奏疏展开看之后,他挑重点一目十行扫了扫,看到第一个消息便气乐了:“这个杜君礼,朕一贯看他沉着稳重,想不到也有冲动莽撞的时候。”
可紧跟着,他就看到了苗延嗣事无巨细地详述了查问的那桩案子——从郭知礼等人泄露杜士仪行踪,引吐蕃入寇,继而想以此反击博取军功,从而一举两得——每一个环节苗延嗣都指出了明明白白的人证物证,末了自然还不忘义正词严指责了一番杜士仪。
尽管郭知礼等人罪大恶极,但若非杜士仪甫一上任便大动干戈,怎会让彼等丧心病狂?
裴耀卿陪坐下首,亲眼看到李隆基的面色从红润到铁青,知道苗延嗣的这一道奏疏恐怕非同小可。果然,天子在久久的沉默之后,终于开口怒喝道:“杜君礼这些天就没有送来过奏疏么?”
牛仙童见李隆基怒吼的对象竟是自己,顿时有些措手不及。他旋即反应了过来,慌忙小心翼翼地说道:“这是奴婢刚刚到内侍省时,高将军让奴婢先送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其中,最忙的不是别人,正是刚刚拜相的裴耀卿!
原因很简单,张九龄之前因为丁母忧,早在数月前就已经回乡守丧了,尽管天子拜其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可这会儿诏书是否送到了张九龄手上还尚未可知,更不用指望其上京分担政务了。于是,裴耀卿一面要忙活着天子移驾前往东都的事,一面要统筹政务运行,一面还要紧锣密鼓地打点自己这些年来好容易筹划周密的东都转运方案,拜相不到一个月,他就瘦了一大圈,连李隆基都看出来了。
“裴卿,你虽年富力强,然则也不用事事亲力亲为。否则,张子寿尚未归来,中书门下都需你独立支撑,若你再累病了,朕岂不是无人可用?”
裴耀卿这一年才刚刚五十出头,别说相比萧嵩,就是比起之前病故的裴光庭来,他也还要年轻数岁。所以,李隆基这样关切的言语,他自是感动非常,再三表示自己还能撑得住。作为如今政事堂中唯一的宰相,虽说幽州那边契丹之乱仍然未定,吐蕃那边又传来边警,可在他看来,都只是小患,比不得江淮转运,充实关中来得迫切。所以今日君前单独奏事,整整小半个时辰,他都是在陈述自己的思路。
而且,为了防止李隆基弄不清楚,他还让内侍展开了京畿道和都畿道的放大版地图,从地理和水文条件上加以详述。
事关自己是否还需要每隔两三年就这么在长安洛阳两地折腾一回,李隆基自然没有丝毫不耐烦,一面听还一面不时发问,直到完全弄清楚了各种细节,他最终点了点头:“倘若当年便按照裴卿所言,从江淮转运东都,而后由渭河输关中,兴许朕和百官都不用这样两年折腾一次了,悔不当初。”
话是这么说,可裴耀卿自己都明白,当年是裴光庭主事,对于他这个宇文融举荐代为户部侍郎的人深恶痛绝,只因为天子器重才不得不容忍,至于会赞同他提出的大方案,那是想都不用想。至于萧嵩固然器重裴宽,对与裴宽同族的他倒也有几分照应,可萧裴两人是各方面斗得如火如荼,开辟新战场着实力有未逮。故而,此刻他也没把李隆基的话太放在心上。就当他起身预备告退的时候,李隆基突然瞥见外间似有人影闪过,顿时叫了一声。
“谁在外面?”
“陛下,是奴婢牛仙童。”
当年只不过是一介宦者的牛仙童,因为走了武惠妃的门路,而后又对高力士大加巴结,再加上灵巧善媚,如今在李隆基面前倒是颇为得宠。不消一会儿,等候在外的他就听到了天子的声音:“朕正在见裴卿,什么事这么急?”
“回禀陛下,是陇右道采访使苗延嗣苗公的奏疏。”
陇右道采访使定了苗延嗣,这件事几乎紧挨着萧嵩和韩休下台就定了,以至于无论萧嵩还是韩休,都在心里认为这是一桩针对杜士仪的阴谋。无奈萧嵩黯然辞相,是觉察到了天子对自己两度和人搭班子,两度和人闹不和仿佛已经厌烦了,如今索性干脆辞相去颐养天年,没办法再插手,只能授意儿子给杜士仪写了一封信让其小心。至于韩休,这位刚直的前宰相现工部尚书,根本就是认为身正不怕影子斜,杜士仪没道理会怵苗延嗣,所以连提醒都没费事!
两人竟是谁都没领会到,这么一桩任命并不是朝中哪个忌讳杜士仪的人,比如李林甫干预的,此事和后宫也好诸王也罢,全无半点关系,而是天子之意!
所以,李隆基一听到是苗延嗣的奏疏,脸上的漫不经心立刻完全收了起来,当即吩咐道:“送来朕看!”
等到牛仙童进来送上奏疏之后,他却开口留下了裴耀卿,等到划开封泥旋开铜筒,从中取出那一卷厚厚的奏疏展开看之后,他挑重点一目十行扫了扫,看到第一个消息便气乐了:“这个杜君礼,朕一贯看他沉着稳重,想不到也有冲动莽撞的时候。”
可紧跟着,他就看到了苗延嗣事无巨细地详述了查问的那桩案子——从郭知礼等人泄露杜士仪行踪,引吐蕃入寇,继而想以此反击博取军功,从而一举两得——每一个环节苗延嗣都指出了明明白白的人证物证,末了自然还不忘义正词严指责了一番杜士仪。
尽管郭知礼等人罪大恶极,但若非杜士仪甫一上任便大动干戈,怎会让彼等丧心病狂?
裴耀卿陪坐下首,亲眼看到李隆基的面色从红润到铁青,知道苗延嗣的这一道奏疏恐怕非同小可。果然,天子在久久的沉默之后,终于开口怒喝道:“杜君礼这些天就没有送来过奏疏么?”
牛仙童见李隆基怒吼的对象竟是自己,顿时有些措手不及。他旋即反应了过来,慌忙小心翼翼地说道:“这是奴婢刚刚到内侍省时,高将军让奴婢先送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