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贾诩评价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是三国时代换过最多主子的谋士,因此不明究理之人往往认为他是个事主不忠之人,但事实究竟如何呢?
  其实说贾诩事主不忠的人,多是以个人情感判断,而无理性思考。事实上贾诩真正为人诟病之处并非此事。看看贾诩换过的主子和理由就不难了解。
  (一)董卓→牛辅→李傕:
  董卓死,其婿牛辅继之;辅又死,部将李傕继之,故诩事此三人自非叛主也。
  (二)李傕→段煨→张绣:
  若真要说贾诩事主不忠,也只有这段历程:(1)李傕:贾诩见李傕无道,也可能是对于劝李傕等人入长安一事感到内疚(详见后述),因此在削弱李傕兵力及帮助献帝逃离长安之后就离开(三国志贾诩传:傕等和,出天子,佑护大臣,诩有力焉。天子既出,诩上还印绶)(2)段煨:当时贾诩已颇具威望,段煨虽然敬重却忌惮之,令贾诩感到不安(诩曰:「煨性多疑,有忌诩意,礼虽厚,不可恃,久将为所图。」),因此不久后即投靠早已熟识的张绣(3)贾诩在张绣底下终于获得重用,并且三番两次打败曹操。
  所谓良禽择良木而栖,甘宁如此(刘表→孙策),赵云也如此(公孙瓒→刘备),但何以赵云成了赤胆忠诚的代表,贾诩却是不忠的代名词?这个问题稍后再说。
  (三)张绣→刘表→曹操:
  这段也没什么好说的,张绣先依靠刘表再投降曹操,贾诩当然跟着张绣换主子,就像张辽、高顺跟着吕布从丁原之处跑到董卓手下。但是张辽、高顺之事没人问,而贾诩却得了跳槽高手的称号?我想是因为他说服张绣降曹不降袁的论述太著名的关系。
  综合以上三点,说贾诩事主不忠根本不恰当。贾诩只是跳槽而非叛主,段煨更是心甘情愿让贾诩离开,还善待其家人,比之法正、张松的卖主行为好得多。不过这种想法的出现也是无可厚非的,因为他干了一件后人无法谅解的事。
  董卓乱政期间,贾诩在其女婿牛辅手下做事。董卓死后全家抄斩,加上王允欲杀尽凉州人的传闻四起,贾诩既是董卓旧部又是武威姑臧人,自然也在黑名单之中,于是出了三国史上不下李儒火烧洛阳的馊主意:联合李、郭、樊、张四个董卓部将直取长安。
  在贾诩的帮助下,李傕等人以为董卓报仇为号召,一举打败吕布攻下长安。但是四个臭皮匠,还是臭皮匠,照样赢不了诸葛亮(我爸告诉我的,意思是事情还是要交给懂的人做),李傕、郭泛毫无政治才能,把长安搞得一团遭,后来更因为争权夺利在长安城中开打,几乎把长安给毁了,因此贾诩的保命之计成了最为后人非议之事。
  那么这件事与贾诩不忠的评论有何关联呢?理由很简单,就像政治人物行政效率差,会受到批评的不会只有政绩,有心人士还会把他私生活中的可议之处挖出来,并加以夸大渲染。若将贾诩攻陷长安视为「不良政绩」,则他的跳槽情形正是被夸大之处。
  由于上述「联四贼陷长安」之计的影响,后人对贾诩的评价多是负面,顶多中肯,而唯一能为贾诩带来正面评价的只有能力。
  贾诩的才能包括战况分析、揣摩主子和敌军心思以及离间计,至于战略规划则少有记载。对于战况分析最有名的应该是在宛城以败军追击大败曹操。三国志原文如下:『太祖比征之,一朝引军退,绣自追之。诩谓绣曰:「不可追也,追必败。」绣不从,进兵交战,大败而还。诩谓绣曰:「促更追之,更战必胜。」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诩曰:「兵势有变,亟往必利。」绣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问诩曰:「绣以精兵追退军,而公曰必败;退以败卒击胜兵,而公曰必克?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验也?」诩曰:「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也。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纵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绣乃服。』这是贾诩在宛城之战后第二次让曹操败得莫名其妙。
  后来曹操和袁绍同时派人招降张绣,贾诩早看透袁绍的无能与曹操的心态,因而斥退袁绍使者。除了贾诩对张绣分析的三点『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之外,显然贾诩也跟郭嘉、荀彧一样看出曹袁之战曹操赢面较大。(当然,我不得不承认这方面仍不及郭嘉。)
  贾诩在曹营中的表现比较不抢眼,他没有如同郭嘉、荀彧献给曹操完整的战略规划,也不像荀攸在官渡之战时用计大败颜良、文丑,但是他也有一定的贡献,三国志贾诩传提到:『袁绍围太祖于官渡,太祖粮方尽,问诩计焉出,诩曰:「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太祖曰:「善。」乃并兵出,围击绍三十余里营,破之。绍军大溃,河北平。』但是贾诩这段劝曹操作速进兵的建议在演义里却变成许攸提出。说到许攸,许攸来降的情形在三国志荀攸传中与演义所说的颇有差异,当所有魏将都怀疑许攸是以曹操故人的身分使计欺骗曹操时,贾诩与荀攸力排众议劝曹操相信许攸,因而取得乌巢的胜利。
  本章尚未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