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蠕蠕兵
蒋银奇得了旨意便告退离去,御书房内只留了元宏与元澄相对而坐。
元宏边往茶炉之中添了清水,边道:“皇叔,子恂如今虽已摄政,发言虑事却未尽人意,朕思忖着该为他聘一中庶子,以尽纠正缺违、侍从规谏之责。”
元澄颔首道:“太子虽有四师行教导之责,可他四人乃陛下肱骨担朝中机要之职,平日里席不暇暖,不能时时刻刻随侍太子左右。若陛下能为太子聘下中庶子与中舍人,有此二人共掌文翰与太子府禁令,对太子而言着实是桩好事。”
茶水已沸,元宏为自己与元澄舀了茶,呷了一口,才道:“皇叔可有合适之人举荐?”
元澄思忖之间亦饮下盏中热茶,片刻之后,缓缓道:“建安王陆馛第五子陆琇,为人机谨,行事持重,平日里沉毅少言且喜好读书,如今他与太师三子冯聿同为黄门侍郎,不知陛下觉得如何?”
元宏笑道:“朝中文武百官尽在皇叔心中,皇叔所荐之人断不会错。”
元澄逊色道:“臣食君之禄自当忠君之事。陛下日理万机,自是分身乏术,哪里还能顾及这些琐碎小事。”
元宏摇了摇头,“君臣之道,恩义为报。孟子有云,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朕当效皇叔,将这些驭人根本之道铭记于心。”
元澄忙道:“臣惶恐,陛下有擎天架海之能,臣不及陛下之万一。臣虽无周公之智,却愿效仿他忠君之举。”
“皇叔待朕之心朕又岂能不知?你我君臣之间毋需多言其他。”又为彼此盏中添了新茶,元宏接着道:“辅佐子恂的中舍人与中庶子,必须年轻有为且熟知汉家礼法。皇族之中虽有合适年纪之人,却多数喜武厌文,皇叔举荐那建安王之子,倒是个极佳人选,让他为太子中舍人吧。”
元澄道:“建安王乃八部宗族步六孤氏,他虽非族中宗长却是嫡支所出,与步六孤氏宗长山阳王乃一母同胞兄弟,若陆琇辅佐太子身侧,太子便多了一族之势支持。”
元宏道:“如此甚好!只中庶子一职又当交予何人?”
君臣二人同时举起茶盏,默契之举令彼此相视而笑。
元宏笑道:“皇叔,朕心中忽有一人选,不知皇叔意下如何。”
元澄犹疑道:“陛下可是欲以杨元休之子杨侃为太子中庶子?”
见元宏含笑颔首,元澄心中却有几分忐忑,平城祭祖之时,在西宫角觝场上元恂曾因杨侃胜出而对他行体罚之事,那时因元恂有了悔过之意,元澄并未将此事上禀。此时见皇帝属意杨侃,他心下一横,便将那日的事道于元宏知晓。
等元澄言罢,元宏已敛了面上笑颜。
见元宏神色凝重,元澄宽慰道:“太子到底年轻,难免气盛了些,既已知错日后自当改过。”
元宏肃色道:“为君者当宽大为怀,倘若锱铢必较,又岂能成就大业?邺城行宫之时,子恂体罚子恪而致高嫔难产,朕念他初犯,只罚他抄写《论语•理读》五十篇以儆效尤。不料他嚣张之性并未改过,竟无故体罚臣下,此举岂是为君者所有?”
元澄闻言,当即起身跪地,“陛下息怒,陛下将太子托付于臣,臣却未尽督导之责,臣死罪!”
元宏见元澄这般模样,心中不忍,亲手将他扶起,又令他一席而坐,才宏道:“父母之爱子,当为之计深远。子恂为太子,朕若不约束管教,他日后如何担负这江山社稷?”
“陛下所虑甚是,那时太子还未开府摄政,虽贵为太子,却是黄口小儿。如今太子已摄政理事,又迎娶左右孺子,虽只短短数月,就人生而言却是天壤之别。”顿了顿,元澄又接着道:“杨侃虽好,却较太子年幼,就是没有角觝场上的事,臣亦恐太子不能服他管束,不如陛下再觅良臣以担此职。”
元宏轻叹一口气,“罢了,皇叔先退下吧,容朕再做斟酌。”
这边元澄告退离去,那边三宝便入了内来。
见元宏面有倦色,三宝小心道:“陛下,您今日不曾歇息,不如奴侍奉您更衣歇下吧?”
元宏摇了摇头,“难得休沐之日,朕想多陪伴昭仪,备辇往永合殿。”
夫妻同心,永合殿内元宏虽以笑颜示人,林禾却知他心中有事。
屏退众婢,林禾为元宏燃了安息香,柔声道:“元郎,刚才你往御书房议事定是不曾午枕,不如妾为你抚琴,你在榻上稍作歇息以养心神。”
“有你在,朕不觉乏累,你陪朕说说话就好。”示意林禾坐到他身侧,元宏道:“过两日便是阿母生辰,朕欲再往伊阙亲为阿母择址开窟,你可愿与朕同往?”
林禾虽心向往之,可这是为先太后镌佛之事,自己并非中宫嫡妻,若随行同往,定会惹群臣非议而令元宏作难。念及此,林禾莞尔,“妾知元郎一诺万金,可此时妾身怀龙胎,恐不便舟车之行,待来日生产之后再随元郎同往。”
元宏颔首道:“前些时日朕往伊阙没有带你,就觉心中有憾,才会有此一念。是朕思虑不周,你好生养胎,来日方长。”
林禾道:“元郎为先太后择址开窟,乃为人子之孝,妾身为元郎姬妾,理当与你一道为先太后尽孝才是。妾已为先太后抄诵佛经百篇,等先太后生辰之日妾往安息堂焚之。”
本章尚未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元宏边往茶炉之中添了清水,边道:“皇叔,子恂如今虽已摄政,发言虑事却未尽人意,朕思忖着该为他聘一中庶子,以尽纠正缺违、侍从规谏之责。”
元澄颔首道:“太子虽有四师行教导之责,可他四人乃陛下肱骨担朝中机要之职,平日里席不暇暖,不能时时刻刻随侍太子左右。若陛下能为太子聘下中庶子与中舍人,有此二人共掌文翰与太子府禁令,对太子而言着实是桩好事。”
茶水已沸,元宏为自己与元澄舀了茶,呷了一口,才道:“皇叔可有合适之人举荐?”
元澄思忖之间亦饮下盏中热茶,片刻之后,缓缓道:“建安王陆馛第五子陆琇,为人机谨,行事持重,平日里沉毅少言且喜好读书,如今他与太师三子冯聿同为黄门侍郎,不知陛下觉得如何?”
元宏笑道:“朝中文武百官尽在皇叔心中,皇叔所荐之人断不会错。”
元澄逊色道:“臣食君之禄自当忠君之事。陛下日理万机,自是分身乏术,哪里还能顾及这些琐碎小事。”
元宏摇了摇头,“君臣之道,恩义为报。孟子有云,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朕当效皇叔,将这些驭人根本之道铭记于心。”
元澄忙道:“臣惶恐,陛下有擎天架海之能,臣不及陛下之万一。臣虽无周公之智,却愿效仿他忠君之举。”
“皇叔待朕之心朕又岂能不知?你我君臣之间毋需多言其他。”又为彼此盏中添了新茶,元宏接着道:“辅佐子恂的中舍人与中庶子,必须年轻有为且熟知汉家礼法。皇族之中虽有合适年纪之人,却多数喜武厌文,皇叔举荐那建安王之子,倒是个极佳人选,让他为太子中舍人吧。”
元澄道:“建安王乃八部宗族步六孤氏,他虽非族中宗长却是嫡支所出,与步六孤氏宗长山阳王乃一母同胞兄弟,若陆琇辅佐太子身侧,太子便多了一族之势支持。”
元宏道:“如此甚好!只中庶子一职又当交予何人?”
君臣二人同时举起茶盏,默契之举令彼此相视而笑。
元宏笑道:“皇叔,朕心中忽有一人选,不知皇叔意下如何。”
元澄犹疑道:“陛下可是欲以杨元休之子杨侃为太子中庶子?”
见元宏含笑颔首,元澄心中却有几分忐忑,平城祭祖之时,在西宫角觝场上元恂曾因杨侃胜出而对他行体罚之事,那时因元恂有了悔过之意,元澄并未将此事上禀。此时见皇帝属意杨侃,他心下一横,便将那日的事道于元宏知晓。
等元澄言罢,元宏已敛了面上笑颜。
见元宏神色凝重,元澄宽慰道:“太子到底年轻,难免气盛了些,既已知错日后自当改过。”
元宏肃色道:“为君者当宽大为怀,倘若锱铢必较,又岂能成就大业?邺城行宫之时,子恂体罚子恪而致高嫔难产,朕念他初犯,只罚他抄写《论语•理读》五十篇以儆效尤。不料他嚣张之性并未改过,竟无故体罚臣下,此举岂是为君者所有?”
元澄闻言,当即起身跪地,“陛下息怒,陛下将太子托付于臣,臣却未尽督导之责,臣死罪!”
元宏见元澄这般模样,心中不忍,亲手将他扶起,又令他一席而坐,才宏道:“父母之爱子,当为之计深远。子恂为太子,朕若不约束管教,他日后如何担负这江山社稷?”
“陛下所虑甚是,那时太子还未开府摄政,虽贵为太子,却是黄口小儿。如今太子已摄政理事,又迎娶左右孺子,虽只短短数月,就人生而言却是天壤之别。”顿了顿,元澄又接着道:“杨侃虽好,却较太子年幼,就是没有角觝场上的事,臣亦恐太子不能服他管束,不如陛下再觅良臣以担此职。”
元宏轻叹一口气,“罢了,皇叔先退下吧,容朕再做斟酌。”
这边元澄告退离去,那边三宝便入了内来。
见元宏面有倦色,三宝小心道:“陛下,您今日不曾歇息,不如奴侍奉您更衣歇下吧?”
元宏摇了摇头,“难得休沐之日,朕想多陪伴昭仪,备辇往永合殿。”
夫妻同心,永合殿内元宏虽以笑颜示人,林禾却知他心中有事。
屏退众婢,林禾为元宏燃了安息香,柔声道:“元郎,刚才你往御书房议事定是不曾午枕,不如妾为你抚琴,你在榻上稍作歇息以养心神。”
“有你在,朕不觉乏累,你陪朕说说话就好。”示意林禾坐到他身侧,元宏道:“过两日便是阿母生辰,朕欲再往伊阙亲为阿母择址开窟,你可愿与朕同往?”
林禾虽心向往之,可这是为先太后镌佛之事,自己并非中宫嫡妻,若随行同往,定会惹群臣非议而令元宏作难。念及此,林禾莞尔,“妾知元郎一诺万金,可此时妾身怀龙胎,恐不便舟车之行,待来日生产之后再随元郎同往。”
元宏颔首道:“前些时日朕往伊阙没有带你,就觉心中有憾,才会有此一念。是朕思虑不周,你好生养胎,来日方长。”
林禾道:“元郎为先太后择址开窟,乃为人子之孝,妾身为元郎姬妾,理当与你一道为先太后尽孝才是。妾已为先太后抄诵佛经百篇,等先太后生辰之日妾往安息堂焚之。”
本章尚未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