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8章 道来意翻脸无情
听到谢贻香报出这一连串的身份,城门口的一众军士已是骇然当场,也不知这个二十来岁的小姑娘所言究竟是真是假。过了半响,终于有军士上前说道:“弟兄们都是粗人,没见过什么世面。既然姑娘说自己是……是这个朝廷派来的人,我等也是无从分辨,还请姑娘移步,随我们面见方大人,交由方大人定夺。”
眼见自己的一番说辞已将这些军士震慑当场,谢贻香便不再多言,也懒得去要回自己的马,冷冷说道:“带路。”军士们不敢怠慢,连忙从队伍里分出两人,领着谢贻香往宁义城中而去。一路上谢贻香放眼望去,但见街道两旁皆是破败不堪,家家户户关门闭户,就像是刚被贼匪洗劫过似的,沿街更不见一个摆摊的小贩;偶尔撞见几个百姓,也是状如难民,兀自蹲坐在街边,伸出脏手向谢贻香讨要食物。
见到城里的这一副光景,谢贻香忍不住向前面的军士询问,说道:“眼下宁义城虽已被恒王叛军重重包围,但听说恒王曾传下‘兵不血刃、不杀一人’的军令,所以并未号令麾下叛军攻城,只是以围困之势逼迫你们的方大人投降。既然如此,城外的叛军也算是‘先礼后兵’了,城里却为何落得如此光景?”前面的两名军士听到这话,都是冷笑一声,当中一人便回答道:“叛军的确不曾发起攻城,但他们这一份歹毒的心肠,却比攻城还要可怕十倍!要知道这近一个月下来,整座宁义城被水泄不通,莫说是城里的人,就连一只苍蝇也飞不出去,但叛军却还要放外面的百姓进来,目的便是要耗尽城里的粮草。倘若方大人坚持不肯投降,只怕过不了多久,这城里所有的人都要被活活饿死了!”
谢贻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恒王的叛军打的却是这等如意算盘,想要切断宁义城里的粮草来源,不费一兵一卒拿下整座宁义城;难怪城里会有如此之多的难民,就连这些守城的军士也要去和孩童抢食物。她不禁沉声问道:“城里的粮食还能支撑多久?”那军士嘿嘿一笑,却不答话,另一个军士则是按捺不住,高声说道:“早在三日之前,方大人便令让我们屠杀所有的军马,烹煮马肉充饥。眼下这座宁义城里若是还能找出一头活着的牲口,便算你有本事!”
说话之间,三人已转过一个路口,正是宁义城里的衙门所在,却是大门紧闭。而在衙门前方,则是一大片空地,此时正围坐着数百个难民,放眼望去,全是骨瘦如柴,一个个无精打采、眼神呆滞,显是因饥饿所致。话说谢贻香来的倒是时候,恰好是午时前后,只见衙门旁边的侧门已经从里面打开,几名衙役将一个冒着热气的青铜大鼎抬了出来,发出阵阵诱人的香味,显是烹煮的食物。
外面的数百难民顿时沸腾开来,争相涌向那个青铜大鼎,抬鼎的衙役连忙喝止,叫道:“都给我排好了队!谁要是不守规矩,大家都没的吃!”如此招呼了许久,衙门外这数百难民才勉强排出队伍,拿着碗依次去那青铜鼎前。
谢贻香这才看清,原来这些衙役竟是将这个青铜大鼎当作了烹煮的大锅,乃是熬了满满的一鼎喂猪的糠。再仔细一看,鼎中却几乎都是白汤,每个上前领取的难民碗中,最多不过一点糠皮碎屑,引得众人连声咒骂。当中便有难民恨恨说道:“城外恒王的军队也是皇室正统,此番起兵,奉的更是‘清君侧’之名。眼下宁义城里粮草已尽,那方铁衣也算是尽忠职守了,倒不如开城投降,又不会辱没他的祖宗,何必连累我们挨饿受苦?”旁边立刻便有难民开口赞同,说道:“可不是么,听说恒王的军队早就备好了五千斤白米,另外还有大批鱼肉蔬果,只要我们这位方大人愿意率众归降,恒王立刻便会将这些食物送进城里。”
听到难民们的这些议论,谢贻香不由地暗叹一声,看来宁义城中缺粮已是迫在眉睫,也不知这位方大人又将作何打算。当下她便随那两名军士从侧门进入衙门,相继穿过几个院落,来到了衙门的后堂。只见后堂里到处都是忙碌的衙役,就在当中的几案前,一人五十来岁的清瘦男子衣衫凌乱,正在几案前翻阅文书。看他的样子,就仿佛好些日子没睡过觉似的,两只眼睛里尽是血丝,乱蓬蓬的头发披在背后;若不是此刻他身上穿着朝廷正四品命官的官服,其形貌简直就如流浪街边的疯子一般。领路的军士便踏上前去,在这个邋遢男子的耳边低声说了一席话,那邋遢男子顿时双眼一亮,起身望向谢贻香,高声笑道:“原来是谢三小姐大驾光临!下官方铁衣有失远迎!”
谢贻香心中暗惊,原来这个邋遢男子果然便是宁义太守方铁衣,可见恒王叛军此番围城之势,早已让这位宁义太守焦头烂额。她连忙回礼,说了些场面上的客套话,那方大人也随口寒暄了几句,随后鼻子一酸,哽咽着说道:“下官早些年曾在谢大将军的帐前效力,乃是军中区区一个幕僚,若非大将军提拔,哪有下官今日这太守一职?只是想不到谢大将军忽然驾鹤西去,竟是如此之意外,下官肩负宁义城的重任,一时竟无法亲自前往金陵吊丧,实在是愧对谢大将军昔日的一番栽培!”话音落处,整个人已是垂泪不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眼见自己的一番说辞已将这些军士震慑当场,谢贻香便不再多言,也懒得去要回自己的马,冷冷说道:“带路。”军士们不敢怠慢,连忙从队伍里分出两人,领着谢贻香往宁义城中而去。一路上谢贻香放眼望去,但见街道两旁皆是破败不堪,家家户户关门闭户,就像是刚被贼匪洗劫过似的,沿街更不见一个摆摊的小贩;偶尔撞见几个百姓,也是状如难民,兀自蹲坐在街边,伸出脏手向谢贻香讨要食物。
见到城里的这一副光景,谢贻香忍不住向前面的军士询问,说道:“眼下宁义城虽已被恒王叛军重重包围,但听说恒王曾传下‘兵不血刃、不杀一人’的军令,所以并未号令麾下叛军攻城,只是以围困之势逼迫你们的方大人投降。既然如此,城外的叛军也算是‘先礼后兵’了,城里却为何落得如此光景?”前面的两名军士听到这话,都是冷笑一声,当中一人便回答道:“叛军的确不曾发起攻城,但他们这一份歹毒的心肠,却比攻城还要可怕十倍!要知道这近一个月下来,整座宁义城被水泄不通,莫说是城里的人,就连一只苍蝇也飞不出去,但叛军却还要放外面的百姓进来,目的便是要耗尽城里的粮草。倘若方大人坚持不肯投降,只怕过不了多久,这城里所有的人都要被活活饿死了!”
谢贻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恒王的叛军打的却是这等如意算盘,想要切断宁义城里的粮草来源,不费一兵一卒拿下整座宁义城;难怪城里会有如此之多的难民,就连这些守城的军士也要去和孩童抢食物。她不禁沉声问道:“城里的粮食还能支撑多久?”那军士嘿嘿一笑,却不答话,另一个军士则是按捺不住,高声说道:“早在三日之前,方大人便令让我们屠杀所有的军马,烹煮马肉充饥。眼下这座宁义城里若是还能找出一头活着的牲口,便算你有本事!”
说话之间,三人已转过一个路口,正是宁义城里的衙门所在,却是大门紧闭。而在衙门前方,则是一大片空地,此时正围坐着数百个难民,放眼望去,全是骨瘦如柴,一个个无精打采、眼神呆滞,显是因饥饿所致。话说谢贻香来的倒是时候,恰好是午时前后,只见衙门旁边的侧门已经从里面打开,几名衙役将一个冒着热气的青铜大鼎抬了出来,发出阵阵诱人的香味,显是烹煮的食物。
外面的数百难民顿时沸腾开来,争相涌向那个青铜大鼎,抬鼎的衙役连忙喝止,叫道:“都给我排好了队!谁要是不守规矩,大家都没的吃!”如此招呼了许久,衙门外这数百难民才勉强排出队伍,拿着碗依次去那青铜鼎前。
谢贻香这才看清,原来这些衙役竟是将这个青铜大鼎当作了烹煮的大锅,乃是熬了满满的一鼎喂猪的糠。再仔细一看,鼎中却几乎都是白汤,每个上前领取的难民碗中,最多不过一点糠皮碎屑,引得众人连声咒骂。当中便有难民恨恨说道:“城外恒王的军队也是皇室正统,此番起兵,奉的更是‘清君侧’之名。眼下宁义城里粮草已尽,那方铁衣也算是尽忠职守了,倒不如开城投降,又不会辱没他的祖宗,何必连累我们挨饿受苦?”旁边立刻便有难民开口赞同,说道:“可不是么,听说恒王的军队早就备好了五千斤白米,另外还有大批鱼肉蔬果,只要我们这位方大人愿意率众归降,恒王立刻便会将这些食物送进城里。”
听到难民们的这些议论,谢贻香不由地暗叹一声,看来宁义城中缺粮已是迫在眉睫,也不知这位方大人又将作何打算。当下她便随那两名军士从侧门进入衙门,相继穿过几个院落,来到了衙门的后堂。只见后堂里到处都是忙碌的衙役,就在当中的几案前,一人五十来岁的清瘦男子衣衫凌乱,正在几案前翻阅文书。看他的样子,就仿佛好些日子没睡过觉似的,两只眼睛里尽是血丝,乱蓬蓬的头发披在背后;若不是此刻他身上穿着朝廷正四品命官的官服,其形貌简直就如流浪街边的疯子一般。领路的军士便踏上前去,在这个邋遢男子的耳边低声说了一席话,那邋遢男子顿时双眼一亮,起身望向谢贻香,高声笑道:“原来是谢三小姐大驾光临!下官方铁衣有失远迎!”
谢贻香心中暗惊,原来这个邋遢男子果然便是宁义太守方铁衣,可见恒王叛军此番围城之势,早已让这位宁义太守焦头烂额。她连忙回礼,说了些场面上的客套话,那方大人也随口寒暄了几句,随后鼻子一酸,哽咽着说道:“下官早些年曾在谢大将军的帐前效力,乃是军中区区一个幕僚,若非大将军提拔,哪有下官今日这太守一职?只是想不到谢大将军忽然驾鹤西去,竟是如此之意外,下官肩负宁义城的重任,一时竟无法亲自前往金陵吊丧,实在是愧对谢大将军昔日的一番栽培!”话音落处,整个人已是垂泪不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