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二章 纯如
德国汉堡,直飞纽约的飞机缓缓的降落在肯尼迪机场的跑道上。
周硕、于琼和一个亭亭玉立、笑靥如花的女子站在接机出口,翘首以盼。当庞舟那肥硕的身材出现的时候,他们连忙挥起了自己的手臂。
庞舟并没有立刻就跑过来,反而侧开身露出了他身后一个五十多岁的女性。她看起来身体健康、精神旺盛,行走之间丝毫不见老态。庞舟侧着头向她说了几句,她点了点头,这才向周硕他们这边走了过来。
“莱因哈特.拉贝女士。”周硕有些激动的紧走两步,上前伸出双手。
“你,一定就是周硕丈夫了。”莱因哈特.拉贝喜笑颜开的伸出手和他握在了一起。让人惊讶的是,她竟然说了一句中文。虽然咬字吐音难免有些洋泾浜,但多少还是能听懂的。
“是我!”周硕用力的点了点头,小心谨慎的问道:“东西带来了吗?”。
“带来了!”莱因哈特.拉贝女士倒是没有那么拘束,反而非常大方的笑了起来说道:“放心吧,虽然年代有些久远了,但并不是那么容易破损的东西。”
“那就好、那就好!”周硕松了一口气,如果这份东西有一丝一毫的闪失,那他就是天大的罪过了。
“我来介绍一下——”周硕指着身边说道:“这位是于琼女士,六耳软件公司的总经理。这位张纯如女士,《纽约时报》和美联社自由撰稿人。”
“你们好,年轻的女士们。”莱因哈特.拉贝女士高兴的打着招呼。
“请跟我来。机场外面已经备好了车。”周硕当先领路,向外面走去。
纽约时代广场。希尔顿酒店的总统套房提供的7.2米长宽体凯迪拉克豪华公务车,稳稳的停在了酒店门口。
门童机灵的上来打开车门。自然有又黑又壮的黑人服务生过来,把行礼都装进了安全稳妥的行李车上。电梯直达顶楼,一组组专职的服务人员过来为他们提供各种便利的服务。
有拿衣服的,有按电梯的,有开门的,有领路的,有端茶倒水的……
时代广场的希尔顿酒店是纽约最顶级的酒店,提供的服务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其服务态度之诚恳,业务之精良。不仅拉贝女士感到满意,就连没有经历过这个阵仗的周硕也不仅目瞪口呆。
总统套房里,一路相随的黑人服务生将行李车停好,然后将行礼一件件的搬下来放在专门的位置。然后所有人在周硕的示意下,有条不紊的退了出去。
周硕搓了搓手,神情有些肃穆的看着贝拉女士的行李箱。期盼的看着她问道:“我能——”
“当然。”贝拉女士微微点了点头,注视着周硕缓缓的打开了行李箱。
行李箱里没有换洗的衣服,没有旅行常见的各种备品,只有一个静静躺在丝绸衬底里的、厚厚的一本书。
周硕有些情难自已的深深吸了一口气。甚至孩子气的咬紧了嘴唇。他小心翼翼的将这本书捧起来,再轻轻的打开了它。
《拉贝日记》,这是它的名字。
它记录了约翰.拉贝在中国南京的所见所闻。
“1937年12月4日,日军的轰炸机在我们的头顶上四处轰炸的时候。我打开了大门。许多人在那面巨大的德国国旗下安静的坐着,那里非常安全。因为日本是我们忠实的盟友,看见我们的国旗就停止轰炸……”
张纯如探过头来。缓缓的把日记上的德文翻译成了英语,念了出来。
“这是什么?”她略有些疑惑的问道。
她当然知道自己念的是什么。但不明白的是为什么周硕要大张旗鼓的将这么一本书,从德国运到了美国。
“这是拉贝日记。是德国人约翰.拉贝在中国西门子公司工作期间的日记。这段时间正好是二次世界大战里,日军入侵中国攻陷南京的日子。约翰.拉贝丈夫的日记,记录了他在南京目睹了日军进行大屠杀的惨况。”
周硕肃穆的说道。
这本应该是张纯如在1996年才发掘出来的珍贵史料,被周硕提前一年半时间找了出来。围绕着这本日记,不论是它记载的故事,还是发现它的故事,都让人不禁感叹人性的真挚。
拉贝是南京安全区的发起人之一,并担任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他是德国纳粹党南京小组代理,凭借这个身份他在南京大屠杀之中救下了无数的中国人。
《拉贝日记》是约翰.拉贝亲身经历南京大屠杀所作的记录,时间跨度从1937年9月到1938年2月。在写作日记之外,拉贝还保存了80多张现场拍摄的照片,并对这些照片作了翔实说明。被公认为是近年来发现的研究南京大屠杀事件数量最多、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史料。它所记述的,都是拉贝的亲历亲见亲闻,非常具体、细致和真实,无人能否定其可信度。它是对侵华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的血泪控诉,是对日本帝国主义所犯罪行的有力证词。
而只有27岁的张纯如,正是这部日记的发掘者。她为了写作《被遗忘的南京大屠杀》一书,专程从美国来到南京进行考察和研究。在写作的过程中,第一次发掘出了《拉贝日记》的存在。
也正是这本书,让她的名字为世界知晓。甚至是在日本出版受挫后,不断的受到日本右翼份子恐吓和骚扰之下,她最终还是患上抑郁症选择了自杀。即使如此,这些日本人仍然不放过她。《被遗忘的南京大屠杀》一书由于特殊的社会氛围和政治压力,而从来没有在日本出版过。可笑的是竟然反而不断的有日本人出书来驳斥它,各种订正、指责、说明、甚至批判的著作几乎是前赴后继。
即使他们已经逼死了这个美丽而又善良、认真的女作家,却仍然还要用谎言和妄加猜测来侮辱她。
日本人不会说的是,她的写作动机从小就已经埋下,张纯如的祖父正是抗日将领张铁军丈夫。自她小的时候,父母就经常会提起那个1937年,在大洋彼岸一个叫南京的城市里发生了些什么。她的祖父是如何逃离那个人间地狱,滔滔长江水竟然被鲜血染成了红色……
然而在美国、在西方,二战里打倒希特勒才是主流。在美国极少有记录中国人对日抗战的文字作品,甚至在非小说类的严肃作品里,竟然没有一本书提及南京大屠杀这个不应被忘记的历史。
这在被自诩为自由开放的美国,是多么的令人不可思议!
张纯如虽然是一个美国出生、美国成长、美国生活乃至于嫁给了美国白人的华人,却无论如何也值得中国人称她为一句“同胞”。
正如约翰.拉贝虽然是纳粹党员,却无法掩盖他伟大的人格光辉一样。这个世界总是有一些理想主义者存在,不论用如何世俗的眼光去看待他们,都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上并非人人都热衷于利益和享受。
“可是,我怎么从来没有听说过有这份史料?”张纯如这时候已经有了进行《被遗忘的南京大屠杀》一书写作的念头,并且进行了长久的资料积累。这也是她在受到周硕邀请之后,能够同意前来的原因。
“《拉贝日记》从来没有被发现过,这是第一次出现在拉贝家族以外的地方。”周硕将日记合上,重新放回了箱子里,郑重的说道:“张女士,我请你来就是希望能够让这份日记重见天日。请你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写一本向美国人介绍日军暴行的书。”
“如果这部日记记载的是事实的话。”张纯如谨慎的说道。
“当然,你可以去调查。”周硕诚恳的说道:“六耳软件公司将会支付你一千万美元的费用,作为你调查和写作的经费。我们不会干涉你的任何行动,只要你以客观和公正的态度,把你发现的历史和事实记录下来就行。当然,这部日记同样可以向外宣布是你发现的。”
“我?”张纯如愣了愣,摆了摆手说道:“这怎么行,我不会冒领不属于我的功劳。”
“这不算是不属于你的功劳。”周硕强硬的说道:“即使没有我,你同样会在南京的调查中发现这部日记。重要的不是发现它,而是用它来向美国人宣讲日军的暴行,是核实它记载的真实性,是研究它和使用它。即使不是你发掘了它的存在,但仍然是你发掘了它的价值。”
“张女士,发现它的功劳非你莫属。”周硕真诚的看着她的眼睛说道。
“这,我……”张纯如有些犹豫起来。
“当然,我们并非是别无所求。”周硕连忙说道:“作为这本书的资助者,于琼女士会出资拍摄一部以拉贝日记为原型的,南京大屠杀事件的电影。希望她的名字,能够附属在你的作者名下面。”
“这当然是没有问题的。”张纯如点了点头,她不爱财不代表不需要钱。一千万美元的费用,对1995年的一个美国人来说当真是一大笔钱了。周硕提出这样的要求,不仅不过分,甚至可以说是非常大方。
“太好了!”周硕欣喜的说道:“在此之前,我们要先把拉贝日记的手稿向社会公布出去。”(未完待续……)
周硕、于琼和一个亭亭玉立、笑靥如花的女子站在接机出口,翘首以盼。当庞舟那肥硕的身材出现的时候,他们连忙挥起了自己的手臂。
庞舟并没有立刻就跑过来,反而侧开身露出了他身后一个五十多岁的女性。她看起来身体健康、精神旺盛,行走之间丝毫不见老态。庞舟侧着头向她说了几句,她点了点头,这才向周硕他们这边走了过来。
“莱因哈特.拉贝女士。”周硕有些激动的紧走两步,上前伸出双手。
“你,一定就是周硕丈夫了。”莱因哈特.拉贝喜笑颜开的伸出手和他握在了一起。让人惊讶的是,她竟然说了一句中文。虽然咬字吐音难免有些洋泾浜,但多少还是能听懂的。
“是我!”周硕用力的点了点头,小心谨慎的问道:“东西带来了吗?”。
“带来了!”莱因哈特.拉贝女士倒是没有那么拘束,反而非常大方的笑了起来说道:“放心吧,虽然年代有些久远了,但并不是那么容易破损的东西。”
“那就好、那就好!”周硕松了一口气,如果这份东西有一丝一毫的闪失,那他就是天大的罪过了。
“我来介绍一下——”周硕指着身边说道:“这位是于琼女士,六耳软件公司的总经理。这位张纯如女士,《纽约时报》和美联社自由撰稿人。”
“你们好,年轻的女士们。”莱因哈特.拉贝女士高兴的打着招呼。
“请跟我来。机场外面已经备好了车。”周硕当先领路,向外面走去。
纽约时代广场。希尔顿酒店的总统套房提供的7.2米长宽体凯迪拉克豪华公务车,稳稳的停在了酒店门口。
门童机灵的上来打开车门。自然有又黑又壮的黑人服务生过来,把行礼都装进了安全稳妥的行李车上。电梯直达顶楼,一组组专职的服务人员过来为他们提供各种便利的服务。
有拿衣服的,有按电梯的,有开门的,有领路的,有端茶倒水的……
时代广场的希尔顿酒店是纽约最顶级的酒店,提供的服务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其服务态度之诚恳,业务之精良。不仅拉贝女士感到满意,就连没有经历过这个阵仗的周硕也不仅目瞪口呆。
总统套房里,一路相随的黑人服务生将行李车停好,然后将行礼一件件的搬下来放在专门的位置。然后所有人在周硕的示意下,有条不紊的退了出去。
周硕搓了搓手,神情有些肃穆的看着贝拉女士的行李箱。期盼的看着她问道:“我能——”
“当然。”贝拉女士微微点了点头,注视着周硕缓缓的打开了行李箱。
行李箱里没有换洗的衣服,没有旅行常见的各种备品,只有一个静静躺在丝绸衬底里的、厚厚的一本书。
周硕有些情难自已的深深吸了一口气。甚至孩子气的咬紧了嘴唇。他小心翼翼的将这本书捧起来,再轻轻的打开了它。
《拉贝日记》,这是它的名字。
它记录了约翰.拉贝在中国南京的所见所闻。
“1937年12月4日,日军的轰炸机在我们的头顶上四处轰炸的时候。我打开了大门。许多人在那面巨大的德国国旗下安静的坐着,那里非常安全。因为日本是我们忠实的盟友,看见我们的国旗就停止轰炸……”
张纯如探过头来。缓缓的把日记上的德文翻译成了英语,念了出来。
“这是什么?”她略有些疑惑的问道。
她当然知道自己念的是什么。但不明白的是为什么周硕要大张旗鼓的将这么一本书,从德国运到了美国。
“这是拉贝日记。是德国人约翰.拉贝在中国西门子公司工作期间的日记。这段时间正好是二次世界大战里,日军入侵中国攻陷南京的日子。约翰.拉贝丈夫的日记,记录了他在南京目睹了日军进行大屠杀的惨况。”
周硕肃穆的说道。
这本应该是张纯如在1996年才发掘出来的珍贵史料,被周硕提前一年半时间找了出来。围绕着这本日记,不论是它记载的故事,还是发现它的故事,都让人不禁感叹人性的真挚。
拉贝是南京安全区的发起人之一,并担任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他是德国纳粹党南京小组代理,凭借这个身份他在南京大屠杀之中救下了无数的中国人。
《拉贝日记》是约翰.拉贝亲身经历南京大屠杀所作的记录,时间跨度从1937年9月到1938年2月。在写作日记之外,拉贝还保存了80多张现场拍摄的照片,并对这些照片作了翔实说明。被公认为是近年来发现的研究南京大屠杀事件数量最多、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史料。它所记述的,都是拉贝的亲历亲见亲闻,非常具体、细致和真实,无人能否定其可信度。它是对侵华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的血泪控诉,是对日本帝国主义所犯罪行的有力证词。
而只有27岁的张纯如,正是这部日记的发掘者。她为了写作《被遗忘的南京大屠杀》一书,专程从美国来到南京进行考察和研究。在写作的过程中,第一次发掘出了《拉贝日记》的存在。
也正是这本书,让她的名字为世界知晓。甚至是在日本出版受挫后,不断的受到日本右翼份子恐吓和骚扰之下,她最终还是患上抑郁症选择了自杀。即使如此,这些日本人仍然不放过她。《被遗忘的南京大屠杀》一书由于特殊的社会氛围和政治压力,而从来没有在日本出版过。可笑的是竟然反而不断的有日本人出书来驳斥它,各种订正、指责、说明、甚至批判的著作几乎是前赴后继。
即使他们已经逼死了这个美丽而又善良、认真的女作家,却仍然还要用谎言和妄加猜测来侮辱她。
日本人不会说的是,她的写作动机从小就已经埋下,张纯如的祖父正是抗日将领张铁军丈夫。自她小的时候,父母就经常会提起那个1937年,在大洋彼岸一个叫南京的城市里发生了些什么。她的祖父是如何逃离那个人间地狱,滔滔长江水竟然被鲜血染成了红色……
然而在美国、在西方,二战里打倒希特勒才是主流。在美国极少有记录中国人对日抗战的文字作品,甚至在非小说类的严肃作品里,竟然没有一本书提及南京大屠杀这个不应被忘记的历史。
这在被自诩为自由开放的美国,是多么的令人不可思议!
张纯如虽然是一个美国出生、美国成长、美国生活乃至于嫁给了美国白人的华人,却无论如何也值得中国人称她为一句“同胞”。
正如约翰.拉贝虽然是纳粹党员,却无法掩盖他伟大的人格光辉一样。这个世界总是有一些理想主义者存在,不论用如何世俗的眼光去看待他们,都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上并非人人都热衷于利益和享受。
“可是,我怎么从来没有听说过有这份史料?”张纯如这时候已经有了进行《被遗忘的南京大屠杀》一书写作的念头,并且进行了长久的资料积累。这也是她在受到周硕邀请之后,能够同意前来的原因。
“《拉贝日记》从来没有被发现过,这是第一次出现在拉贝家族以外的地方。”周硕将日记合上,重新放回了箱子里,郑重的说道:“张女士,我请你来就是希望能够让这份日记重见天日。请你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写一本向美国人介绍日军暴行的书。”
“如果这部日记记载的是事实的话。”张纯如谨慎的说道。
“当然,你可以去调查。”周硕诚恳的说道:“六耳软件公司将会支付你一千万美元的费用,作为你调查和写作的经费。我们不会干涉你的任何行动,只要你以客观和公正的态度,把你发现的历史和事实记录下来就行。当然,这部日记同样可以向外宣布是你发现的。”
“我?”张纯如愣了愣,摆了摆手说道:“这怎么行,我不会冒领不属于我的功劳。”
“这不算是不属于你的功劳。”周硕强硬的说道:“即使没有我,你同样会在南京的调查中发现这部日记。重要的不是发现它,而是用它来向美国人宣讲日军的暴行,是核实它记载的真实性,是研究它和使用它。即使不是你发掘了它的存在,但仍然是你发掘了它的价值。”
“张女士,发现它的功劳非你莫属。”周硕真诚的看着她的眼睛说道。
“这,我……”张纯如有些犹豫起来。
“当然,我们并非是别无所求。”周硕连忙说道:“作为这本书的资助者,于琼女士会出资拍摄一部以拉贝日记为原型的,南京大屠杀事件的电影。希望她的名字,能够附属在你的作者名下面。”
“这当然是没有问题的。”张纯如点了点头,她不爱财不代表不需要钱。一千万美元的费用,对1995年的一个美国人来说当真是一大笔钱了。周硕提出这样的要求,不仅不过分,甚至可以说是非常大方。
“太好了!”周硕欣喜的说道:“在此之前,我们要先把拉贝日记的手稿向社会公布出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