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1982有个家 第354节
饶毅拿起瓷杯看杯底,看到上面的楷体字和和平鸽彩绘后便点点头:“是7501瓷,这就是咱们当代官瓷,只有这两个杯子吗?它们都是一套一套的,如果你有整套那价值就大了。”
“价值八百万?”王忆问道。
饶毅笑着摇头:“八百万那是一整套,知道那一套碗有多少件吗?48件!”
“你这个杯子也是一整套,一套是10件,价值要小一些,不过价值个百万绝对没问题,这瓷器确实挺珍贵的。”
他说着翻开了笔记本,然后大概的翻看起上面的字样。
王忆已经看过这笔记本了,里面是日记和一些工作笔记,多是化工专业用语,他看不太懂。
不过日记内容他看懂了,日记主人叫盛大贵,曾经是江右省景德地区陶瓷研究所一名工作人员。
他的日记扉页内用粗墨笔写了一行字:
主席语录——中国只有一个瓷都,瓷都只有一个陶研所。
饶毅快速翻看了这本笔记,然后抬头问道:“王总,方便我拍个照片吗?”
王忆问道:“拍照片,做什么?”
饶毅解释道:“我想把这本笔记给我一个同事看一下,我有个同事是陶瓷收藏行业的专家。”
“这本笔记跟他曾经对我提过的一本笔记很相似,如果这就是那本笔记,那么它价值应该挺大的,因为它里面记载了7501瓷的烧制配方和具体步骤!”
王忆谨慎的说道:“先不急着拍照,你先把你知道的这笔记本的情况跟我说说吧。”
饶毅说道:“要说这本笔记得先说7501瓷,这瓷器你了解了吧?它的出处、它的用途、它的大概信息。”
王忆含糊的说道:“你给我介绍一下。”
饶毅点点头,说道:“关于这瓷器的诞生得从56年开始说起,1956年5月,教员同志在羊城听取中南各省的汇报时,有湘西汇报团提到成立瓷业公司统管醴陵瓷业的事。”
“教员当即表示这个想法是好的,可以试办,从此之后瓷业公司便成立了,由国家投资800万、由轻工部派出专家组改进醴陵窑,这就为烧制后来该窑名扬天下的釉下五彩瓷做好了关键的准备工作。”
“到了58年4月,国家决定为首长们试制一批茶杯,这一任务便是由当时的醴陵陶瓷研究所承担并烧制出了一杯既实用又美观的茶杯。”
王忆指向这一套杯子,饶毅摆手说:“不是它们,那一套茶杯总共60件,其中釉下花三十件、白的三十件,除了部分不小心损毁,其他的现在全在陶瓷博物馆。”
“因为这一套茶杯全是给首长们用的,每一套茶杯都有所属的主人,意义非凡。”
王忆说道:“那你说的这60件茶杯不是7501瓷?”
饶毅说道:“对,它们不是7501瓷,它们是7501瓷的前辈,有了它们后来就有了7501瓷,不考虑主人所带给它们的独特价值,那7501瓷要更珍贵,因为它们用料更好、烧制技术更发达。”
“拿用料来说,7501瓷用的胎土是在江右省特选的一种非常珍稀的高岭土,这种高岭土现今已经非常稀少。”
“当时为了烧制这套瓷器还设置了一个工程,7501工程,它们用的胎土是动用多辆卡车从江右省运出来的,由几十名选料工从几十吨的优质矿石中精心挑选出两吨,然后加工成高白泥。”
说到这里饶毅拍了拍额头说:“让你这一问把我介绍的流程搞岔了。”
“我继续介绍,74年10月教员同志最后一次回到家乡,当时他已81岁高龄但是仍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经常是疲惫的连碗都端不稳。”
“那时候教员用的餐具还都是常规器型瓷碗,结实但笨重。这样工作人员就决定给主席和所有上年纪的老首长们烧制一套专用瓷器,一种轻巧又无毒害的瓷器。”
“75年1月文件下发,这是那一年关于瓷器工作下发的第一个文件,下发给了瓷都的陶研所,同时附文的还有这句话……”
饶毅翻开扉页指向反面写下的那一行粗字:中国只有一个瓷都,瓷都只有一个陶研所。
他接着说:“这句话当时可不得了,这是整个陶研所的光荣,受到激励之后陶研所就攻克各种难关最终烧制出了这批瓷器——”
“关于攻克了哪些难关、关于烧制过程中还有哪些故事我不给你说了,否则那扯起来可就远了。”
王忆说道:“明白,咱就往下说。”
饶毅说道:“嗯,往下就是烧制出的瓷器便是正经的7501瓷!”
“这批7501瓷烧制了一万件,烧成了四千件,然后分成了三批次,一批次是送去了首都,一批次在省政府备用,还有一批次封存入库。”
“三批7501瓷工艺相同、保有量不同,送去首都的一批现在是最贵的,在瓷都封存入库那一批价值不大,现在市场上也偶尔能见到,几百块就能买一个。”
王忆挺诧异的。
官瓷身价竟然沦落如斯?!
饶毅笑道:“你这套茶杯是送去首都的那一批,看。”
他翻过杯盖给王忆看。
杯盖内部有鲜红的国徽!
验真了这瓷杯的身份后,饶毅盖起来又说道:“7501瓷烧制之后,按照官瓷烧制规定,烧制图纸就被严令销毁了,工艺便断层了。”
“后来又到了05年,陶瓷界准备重新烧制一批7501瓷,但是缺乏具体的图纸和工艺记录,导致烧制出来的瓷器虽然很精美,却终究是不一样的味道。”
“这期间有人做了仔细调查,发现7501瓷烧制期间,因为工作人员受到了教员同志的鼓舞所以干劲十足,他们想在教员同志生日之前烧出这瓷器给主席当82岁的生日礼物,导致工作强度很大,有一名老技术员身体扛不住垮了,提前退休回家了。”
“05年的时候老技术员还活着,可是有点老年痴呆了,有陶瓷大师上门拜访他好几趟,最后才从他偶尔清醒的时候得知他确实参与了7501瓷的设计和烧制,并且还把一切记录了下来,记在自己工作笔记上。”
听到这里王忆明白了:“我这个就是他的工作笔记?”
饶毅点点头:“对,你把照片发给我后,我当时便发给了我一个业内大拿同事,那同事当时跟他老师去拜访过老技术员,然后还留下了老技术员当年照片的彩印件。”
“照片上有他抱着自己的工作笔记的形象,跟这个笔记本很像,于是他委托我无论如何也要把这笔记本带出来看看。”
王忆纳闷的说道:“既然老技术员有清醒的时候,那他记不得7501瓷的具体烧制流程了吗?”
饶毅听到这话后哈哈大笑:“你可真会逗乐子,这瓷器烧制工序是72道,光是瓷土的处理工序就有十几道,更别说什么利胚补水上釉之类的了。”
“我跟你说,这种顶级瓷器的烧制完成都是一件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事情,它的烧制工艺流程是专家们通宵达旦、千万尝试后的才研制出来的,你觉得一个有点老年痴呆的老人能全记住吗?”
王忆也跟着笑了起来。
他不想让自己显得太小白,便转移话题问道:“既然老人当时在,那这笔记本怎么会流落在渔村里头?”
饶毅说道:“说起这个老人就发狂,老人是咱翁洲人,他病退后自然回到家乡,可他好像没了家人然后跟亲戚闹的很不好,回家乡后便请了一个保姆来料理自己生活。”
“结果这个保姆迷惑了他,然后偷偷的把他带回来的瓷器纪念品、各种笔记本和书籍都给卖掉了,好像还卖给了收破烂的!”
王忆暗道还真是这样,丁黑弹确实是个收破烂的。
饶毅指向这两个瓷杯说道:“这瓷杯便是当时瓷都特批留给他们工作人员的纪念品,它们应该属于那老技术员,只是当时被保姆给倒卖了而已。”
“我那朋友跟我聊起这个的时候还说,他以为瓷杯早就被毁掉了,看来是有行家从收破烂的手里给收集了起来,这算是万幸啊!”
“还有这本笔记本,这笔记本能保留至今更是万幸,保姆倒卖的事发生在八十年代,至今得有三四十年了啊!”
他抚摸着笔记本又翻看起来,指着里面的日记说道:“看看这些,这都是宝贵的资料啊,能从中看到75年的那个春天,一群热情洋溢、激情澎湃的工作员为了给心中的伟人送上礼物而付出的努力。”
“这上面记述的信息太宝贵了,他们遇到的困难、产生的困惑、承受的压力、各种巧妙的解决方法……”
饶毅说着感叹一句:“这个笔记本宝贵啊,里面还有好几个陶瓷和化工产品的秘方,要是能证明这些秘方是有用的,那这笔记本可比你收到的瓷杯更有价值。”
王忆也看到里面的秘方了,都是一些化学方程式和配料、配比之类的东西,最简单的是一个雪花膏的秘方,最复杂的应该就是7501瓷的烧制工艺了。
这样他让饶毅拍照的时候要避开这些秘方。
从古书《聊复集·怪症汇纂》上他已经了解到,被很多人批判的秘方实际上有的很值钱。
如今国内制药的泰山北斗哈制药六厂当年就是从49个秘方起家,一步步做到今天的规模!
饶毅说道:“这个我清楚,我肯定避开配方——等下我会把照片先发给你审核,你通过了我再发我朋友。”
王忆说好。
饶毅选了一张日记拍照,他拍的照片没问题,王忆看后点点头,他发了出去。
然后饶毅问他:“这两个瓷杯你要卖吗?卖的话咱们可以商量一下价钱。”
王忆沉吟了一声,说道:“先不卖了,这瓷杯是一套是吗?我看看能不能凑齐这一套,因为我收这些老物件的那位老人家里还有瓷器,只是我们价格没谈拢。”
饶毅说道:“那你可以拍照片给我看看,我帮你来把把关。”
王忆说好,这样正事办完了,两人吃着饭菜喝着酒随意聊了起来。
期间饶毅提到他们公司要组织一次红色收藏品展览会,会上也提供拍卖业务,这样王忆便跟他要了个展会名额。
现在他手里可是不少的主席像章,这就是标准的红色收藏品,可以组织邱大年和墩子去参加——
倒不图能赚多少钱,主要是为了让俩人增长一下见识。
饶毅答应下来,饭过三旬他手机响起来,有人给他打来电话。
他看了一眼笑道:“是我那个陶瓷收藏行家同事打过来的,我去接一下电话哈。”
王忆没有不答应的道理,他闲着无聊便掏出手机上网。
本来他想搜索点资料,但打开搜索引擎后突然想到了叶长安和秋渭水,于是便决定搜索一下这两个人,看看能不能搜到点信息。
他先搜秋渭水,然后提心吊胆:生怕搜出一个以前的新闻,上面有关于秋渭水自杀的报道。
结果他压根没搜到任何一个人的信息,就是搜到了一句诗,这句诗可把他惊到了: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王忆一看秋渭水和叶长安这祖孙俩的名字竟然源自于同一句诗,这可就太神奇了吧?
这句诗出自唐朝大诗人、诗奴贾岛的《忆江上吴居士》,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为: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
看到这首诗后王忆赶紧给背了下来,以后可以在秋渭水面前装逼的!
他又搜‘叶长安’的名字,这个名字不算罕见,搜出来好几个叫这名字的,但没有他想要的人。
这样想了想,他又搜了名字和职务,这次终于出现了一篇老报道——《又是一年秋风起,沉痛怀念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叶长安同志》。
王忆赶紧打开报道看了起来。
这篇报道是《江南日报》在九十年代所出,内容很详实,介绍了叶长安的一生。
王忆看着报道明白了叶长安和秋渭水这两个名字的联系:
他们还真是亲爷孙,其实叶长安本名为秋长安,可能这名字也是从‘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中出来的,因为后面有介绍,秋长安后来有一子一女,分别叫秋风和秋雨。
看到这里王忆忍不住赞叹,秋家三代人的名字真不错。
可是他们的命途真不好。
就像王忆现在已经知道的,秋长安曾经加入过国军与日军作战,成为一名高级谍报人员。
但他是双面谍,很早就经过我党一位领导人的介绍而秘密入党,化名叶长安成为地下党员。
建国后他本来入职情报机构担任了要员,却在后来日子里遭遇了一些不好的事,两个子女中儿子自杀、女儿失踪。
最终叶长安的生活和工作又恢复了正常,然后他拒绝了政府让他留在首都颐养天年的安排,毅然决然的要求去边远贫困之地搞群众建设。
“价值八百万?”王忆问道。
饶毅笑着摇头:“八百万那是一整套,知道那一套碗有多少件吗?48件!”
“你这个杯子也是一整套,一套是10件,价值要小一些,不过价值个百万绝对没问题,这瓷器确实挺珍贵的。”
他说着翻开了笔记本,然后大概的翻看起上面的字样。
王忆已经看过这笔记本了,里面是日记和一些工作笔记,多是化工专业用语,他看不太懂。
不过日记内容他看懂了,日记主人叫盛大贵,曾经是江右省景德地区陶瓷研究所一名工作人员。
他的日记扉页内用粗墨笔写了一行字:
主席语录——中国只有一个瓷都,瓷都只有一个陶研所。
饶毅快速翻看了这本笔记,然后抬头问道:“王总,方便我拍个照片吗?”
王忆问道:“拍照片,做什么?”
饶毅解释道:“我想把这本笔记给我一个同事看一下,我有个同事是陶瓷收藏行业的专家。”
“这本笔记跟他曾经对我提过的一本笔记很相似,如果这就是那本笔记,那么它价值应该挺大的,因为它里面记载了7501瓷的烧制配方和具体步骤!”
王忆谨慎的说道:“先不急着拍照,你先把你知道的这笔记本的情况跟我说说吧。”
饶毅说道:“要说这本笔记得先说7501瓷,这瓷器你了解了吧?它的出处、它的用途、它的大概信息。”
王忆含糊的说道:“你给我介绍一下。”
饶毅点点头,说道:“关于这瓷器的诞生得从56年开始说起,1956年5月,教员同志在羊城听取中南各省的汇报时,有湘西汇报团提到成立瓷业公司统管醴陵瓷业的事。”
“教员当即表示这个想法是好的,可以试办,从此之后瓷业公司便成立了,由国家投资800万、由轻工部派出专家组改进醴陵窑,这就为烧制后来该窑名扬天下的釉下五彩瓷做好了关键的准备工作。”
“到了58年4月,国家决定为首长们试制一批茶杯,这一任务便是由当时的醴陵陶瓷研究所承担并烧制出了一杯既实用又美观的茶杯。”
王忆指向这一套杯子,饶毅摆手说:“不是它们,那一套茶杯总共60件,其中釉下花三十件、白的三十件,除了部分不小心损毁,其他的现在全在陶瓷博物馆。”
“因为这一套茶杯全是给首长们用的,每一套茶杯都有所属的主人,意义非凡。”
王忆说道:“那你说的这60件茶杯不是7501瓷?”
饶毅说道:“对,它们不是7501瓷,它们是7501瓷的前辈,有了它们后来就有了7501瓷,不考虑主人所带给它们的独特价值,那7501瓷要更珍贵,因为它们用料更好、烧制技术更发达。”
“拿用料来说,7501瓷用的胎土是在江右省特选的一种非常珍稀的高岭土,这种高岭土现今已经非常稀少。”
“当时为了烧制这套瓷器还设置了一个工程,7501工程,它们用的胎土是动用多辆卡车从江右省运出来的,由几十名选料工从几十吨的优质矿石中精心挑选出两吨,然后加工成高白泥。”
说到这里饶毅拍了拍额头说:“让你这一问把我介绍的流程搞岔了。”
“我继续介绍,74年10月教员同志最后一次回到家乡,当时他已81岁高龄但是仍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经常是疲惫的连碗都端不稳。”
“那时候教员用的餐具还都是常规器型瓷碗,结实但笨重。这样工作人员就决定给主席和所有上年纪的老首长们烧制一套专用瓷器,一种轻巧又无毒害的瓷器。”
“75年1月文件下发,这是那一年关于瓷器工作下发的第一个文件,下发给了瓷都的陶研所,同时附文的还有这句话……”
饶毅翻开扉页指向反面写下的那一行粗字:中国只有一个瓷都,瓷都只有一个陶研所。
他接着说:“这句话当时可不得了,这是整个陶研所的光荣,受到激励之后陶研所就攻克各种难关最终烧制出了这批瓷器——”
“关于攻克了哪些难关、关于烧制过程中还有哪些故事我不给你说了,否则那扯起来可就远了。”
王忆说道:“明白,咱就往下说。”
饶毅说道:“嗯,往下就是烧制出的瓷器便是正经的7501瓷!”
“这批7501瓷烧制了一万件,烧成了四千件,然后分成了三批次,一批次是送去了首都,一批次在省政府备用,还有一批次封存入库。”
“三批7501瓷工艺相同、保有量不同,送去首都的一批现在是最贵的,在瓷都封存入库那一批价值不大,现在市场上也偶尔能见到,几百块就能买一个。”
王忆挺诧异的。
官瓷身价竟然沦落如斯?!
饶毅笑道:“你这套茶杯是送去首都的那一批,看。”
他翻过杯盖给王忆看。
杯盖内部有鲜红的国徽!
验真了这瓷杯的身份后,饶毅盖起来又说道:“7501瓷烧制之后,按照官瓷烧制规定,烧制图纸就被严令销毁了,工艺便断层了。”
“后来又到了05年,陶瓷界准备重新烧制一批7501瓷,但是缺乏具体的图纸和工艺记录,导致烧制出来的瓷器虽然很精美,却终究是不一样的味道。”
“这期间有人做了仔细调查,发现7501瓷烧制期间,因为工作人员受到了教员同志的鼓舞所以干劲十足,他们想在教员同志生日之前烧出这瓷器给主席当82岁的生日礼物,导致工作强度很大,有一名老技术员身体扛不住垮了,提前退休回家了。”
“05年的时候老技术员还活着,可是有点老年痴呆了,有陶瓷大师上门拜访他好几趟,最后才从他偶尔清醒的时候得知他确实参与了7501瓷的设计和烧制,并且还把一切记录了下来,记在自己工作笔记上。”
听到这里王忆明白了:“我这个就是他的工作笔记?”
饶毅点点头:“对,你把照片发给我后,我当时便发给了我一个业内大拿同事,那同事当时跟他老师去拜访过老技术员,然后还留下了老技术员当年照片的彩印件。”
“照片上有他抱着自己的工作笔记的形象,跟这个笔记本很像,于是他委托我无论如何也要把这笔记本带出来看看。”
王忆纳闷的说道:“既然老技术员有清醒的时候,那他记不得7501瓷的具体烧制流程了吗?”
饶毅听到这话后哈哈大笑:“你可真会逗乐子,这瓷器烧制工序是72道,光是瓷土的处理工序就有十几道,更别说什么利胚补水上釉之类的了。”
“我跟你说,这种顶级瓷器的烧制完成都是一件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事情,它的烧制工艺流程是专家们通宵达旦、千万尝试后的才研制出来的,你觉得一个有点老年痴呆的老人能全记住吗?”
王忆也跟着笑了起来。
他不想让自己显得太小白,便转移话题问道:“既然老人当时在,那这笔记本怎么会流落在渔村里头?”
饶毅说道:“说起这个老人就发狂,老人是咱翁洲人,他病退后自然回到家乡,可他好像没了家人然后跟亲戚闹的很不好,回家乡后便请了一个保姆来料理自己生活。”
“结果这个保姆迷惑了他,然后偷偷的把他带回来的瓷器纪念品、各种笔记本和书籍都给卖掉了,好像还卖给了收破烂的!”
王忆暗道还真是这样,丁黑弹确实是个收破烂的。
饶毅指向这两个瓷杯说道:“这瓷杯便是当时瓷都特批留给他们工作人员的纪念品,它们应该属于那老技术员,只是当时被保姆给倒卖了而已。”
“我那朋友跟我聊起这个的时候还说,他以为瓷杯早就被毁掉了,看来是有行家从收破烂的手里给收集了起来,这算是万幸啊!”
“还有这本笔记本,这笔记本能保留至今更是万幸,保姆倒卖的事发生在八十年代,至今得有三四十年了啊!”
他抚摸着笔记本又翻看起来,指着里面的日记说道:“看看这些,这都是宝贵的资料啊,能从中看到75年的那个春天,一群热情洋溢、激情澎湃的工作员为了给心中的伟人送上礼物而付出的努力。”
“这上面记述的信息太宝贵了,他们遇到的困难、产生的困惑、承受的压力、各种巧妙的解决方法……”
饶毅说着感叹一句:“这个笔记本宝贵啊,里面还有好几个陶瓷和化工产品的秘方,要是能证明这些秘方是有用的,那这笔记本可比你收到的瓷杯更有价值。”
王忆也看到里面的秘方了,都是一些化学方程式和配料、配比之类的东西,最简单的是一个雪花膏的秘方,最复杂的应该就是7501瓷的烧制工艺了。
这样他让饶毅拍照的时候要避开这些秘方。
从古书《聊复集·怪症汇纂》上他已经了解到,被很多人批判的秘方实际上有的很值钱。
如今国内制药的泰山北斗哈制药六厂当年就是从49个秘方起家,一步步做到今天的规模!
饶毅说道:“这个我清楚,我肯定避开配方——等下我会把照片先发给你审核,你通过了我再发我朋友。”
王忆说好。
饶毅选了一张日记拍照,他拍的照片没问题,王忆看后点点头,他发了出去。
然后饶毅问他:“这两个瓷杯你要卖吗?卖的话咱们可以商量一下价钱。”
王忆沉吟了一声,说道:“先不卖了,这瓷杯是一套是吗?我看看能不能凑齐这一套,因为我收这些老物件的那位老人家里还有瓷器,只是我们价格没谈拢。”
饶毅说道:“那你可以拍照片给我看看,我帮你来把把关。”
王忆说好,这样正事办完了,两人吃着饭菜喝着酒随意聊了起来。
期间饶毅提到他们公司要组织一次红色收藏品展览会,会上也提供拍卖业务,这样王忆便跟他要了个展会名额。
现在他手里可是不少的主席像章,这就是标准的红色收藏品,可以组织邱大年和墩子去参加——
倒不图能赚多少钱,主要是为了让俩人增长一下见识。
饶毅答应下来,饭过三旬他手机响起来,有人给他打来电话。
他看了一眼笑道:“是我那个陶瓷收藏行家同事打过来的,我去接一下电话哈。”
王忆没有不答应的道理,他闲着无聊便掏出手机上网。
本来他想搜索点资料,但打开搜索引擎后突然想到了叶长安和秋渭水,于是便决定搜索一下这两个人,看看能不能搜到点信息。
他先搜秋渭水,然后提心吊胆:生怕搜出一个以前的新闻,上面有关于秋渭水自杀的报道。
结果他压根没搜到任何一个人的信息,就是搜到了一句诗,这句诗可把他惊到了: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王忆一看秋渭水和叶长安这祖孙俩的名字竟然源自于同一句诗,这可就太神奇了吧?
这句诗出自唐朝大诗人、诗奴贾岛的《忆江上吴居士》,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为: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
看到这首诗后王忆赶紧给背了下来,以后可以在秋渭水面前装逼的!
他又搜‘叶长安’的名字,这个名字不算罕见,搜出来好几个叫这名字的,但没有他想要的人。
这样想了想,他又搜了名字和职务,这次终于出现了一篇老报道——《又是一年秋风起,沉痛怀念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叶长安同志》。
王忆赶紧打开报道看了起来。
这篇报道是《江南日报》在九十年代所出,内容很详实,介绍了叶长安的一生。
王忆看着报道明白了叶长安和秋渭水这两个名字的联系:
他们还真是亲爷孙,其实叶长安本名为秋长安,可能这名字也是从‘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中出来的,因为后面有介绍,秋长安后来有一子一女,分别叫秋风和秋雨。
看到这里王忆忍不住赞叹,秋家三代人的名字真不错。
可是他们的命途真不好。
就像王忆现在已经知道的,秋长安曾经加入过国军与日军作战,成为一名高级谍报人员。
但他是双面谍,很早就经过我党一位领导人的介绍而秘密入党,化名叶长安成为地下党员。
建国后他本来入职情报机构担任了要员,却在后来日子里遭遇了一些不好的事,两个子女中儿子自杀、女儿失踪。
最终叶长安的生活和工作又恢复了正常,然后他拒绝了政府让他留在首都颐养天年的安排,毅然决然的要求去边远贫困之地搞群众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