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他们的二姐李妍和二姐夫钱戴承也在,李妍不仅慷慨地拿出了一个收益挺好的铺面给了方宝英做礼物,还帮李徽转交给了方宝英一个庄子。方宝英收到礼物之后郑重地谢过了李妍,心中有些感动,觉得婆婆和两位姐姐对自己都这么好,自己日后一定要对她们更好才是。
当然,李妍和钱戴承早早地就把各种行李物品都收拾好了,上午李鸿过和方宝英刚敬完茶,下午他们两人就直奔渡口往南去了,一刻都没有耽误,倒是急得李蔡氏直抹眼泪。
可是李蔡氏再着急也没有用,女儿嫁出去以后就是别人家的人了,她正经的公公婆婆都同意了她跟着钱戴承一起出远门了,李蔡氏这个做母亲的也没有什么立场出言反对。只是自己的两个女儿一下子都走了这么远,李蔡氏心中总是有些失落的。好在日后方宝英也进门了,在李鸿过去翰林院工作的时候两人还能做个伴,否则的话她可就寂寞了。
翰林院的钟大学士很人性化,没有剥夺李鸿过的婚嫁权利,让他加个班什么的。因此,李鸿过的婚假足足有一旬时间,他和方宝英第三日回门之后,两人就搬到了方宝英名下京郊小汤山的庄子里面去住了。
方宝英早已在其中一个庄子挖到了温泉眼,后将那个庄子修葺一新,作为自己陪嫁的庄子带到了李家,他们小夫妻二人此次婚假就选择到这个温泉庄子里面游玩。
五月正是初夏,虽然泡温泉有些热,但是这个温泉庄子占地很广,风景很美,小夫妻两在这里过得很舒心惬意。自然也少不了二人书画相得,在这个风景如画的庄子里,李鸿过画了很多画作,方宝英也为他的画提了很多诗。诗与画相得益彰,再加上两人之间的默契和浓情蜜意,足足让这些作品又上了一个台阶,实为世间难得的珍品。
婚假休完之后,李鸿过照例还是去翰林院上班,耐着性子向治史处的各种老翰林、老学究们学习。
回家后,他又与方宝英琴瑟和鸣,日子倒是过得惬意无比,转瞬间,几个月的时间就匆匆过去了,马上又到了腊月,李妍和李徽二人坐船回到了京城。
这一年来,赵庆诚在桃园县没有什么太大的动静,不过是本着“萧规曹随”的想法罢了,再说了,他一个光杆儿的县太爷刚刚到了一个新地方,正是好好摸清楚县内各种情况的时候,也不能太操之过急。
只不过在与赵庆泽和李鸿过、钱戴承等人喝酒的时候,赵庆诚喝了酒红光满面地说道:“我现在已经摸清了桃园县的各种情况,我的幕僚班底也基本建立起来了,还有不少人向我投诚,等元宵过后再回桃园县的时候,我就要有一番大动静了!”
李鸿过劝他道:“姐夫,你有抱负是好事,但是凡事也要注意小心谨慎,千万别冲动了。”
赵庆泽哈哈一笑,一掌拍在赵庆诚的肩膀上,说道:“好弟弟,做官就该有这种冲劲儿!‘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么,我等着你的大作为,也等着你离任的时候百姓给你送万民伞!”
然后对着李鸿过左看右看,笑着打趣儿到:“鸿哥儿,我看你小小年纪却暮气沉沉的,一点儿都不鲜活。哎,都是在治史处和那些老头子呆久了,脑子都锈掉了,一点儿冲劲儿都没有了!”
李鸿过瞪了他一眼,辩解道:“我这是成熟稳重!你别忘了沈相当初是以什么名义把我弄到治史处的,我不稳重一点儿怎么行?”
说道此节,赵庆泽也收敛了笑意,无奈地叹了口气说道:“是啊,不过当初皇上说过一年之后要考校你的学问的,现在一年之期将近,不知道皇上还记不记得起来。”
虽然当时李鸿过简在帝心,可是一年过去了,皇帝一次都没有提起过他、想到过他,当初的一年后的考校之期到底是皇上的深谋远虑还是随口一说,大家心里都没有底气。
李鸿过笑着说道:“这有什么?一年想不起我就再学一年,这么很多年过去,总有一天皇上会想起我的。”李鸿过没有把话说得太满,不过他心中有数,只要皇上还想抬寒门士子和沈相夺权,那么总有一天会想起自己来的。
钱戴承虽然念过好几年的书,但是一直连个童生都没有考上,所以对于其他三人的话题他一般不太能插得进嘴去,只能呵呵地笑两声附和,或者是说些无意义的恭维的话,类似于“姐夫此番必定前程似锦”“小舅子不用太过担忧,皇上回想起你来的”。他心中觉得有些尴尬——这些话题他接不上啊!
好在李鸿过三人也不是那种清高得看不起商人的读书人,对于钱戴承这个经商的亲戚还是十分看重的,发现了这些话题他接不上以后,便将话题转入了钱戴承和李妍的这次游历上来,这个时候钱戴承便终于像打了鸡血一般说得天花乱坠,直把另外三个人说得心驰神往,纷纷羡慕他见多识广,赵庆泽更是一拍大腿说道:“恨不得我也能亲临其境,包揽我大秦壮丽河山!”
李妍和钱戴承去的地方非常多,他们沿着京南大运河把整个沿河的郡都游玩了一番,一路到了南海郡,到了出海的那个大码头,看到了很多海船。
但是他们并没有出海去南洋诸国,而是回京城过年了,因为时间有点儿不够。不过这也够吸引人了,有些人一辈子都没有走过他们这一年走的这些路!再加上钱戴承语言丰富有趣,把他们游历的地方说得引人入胜,也难怪其余三人对他羡慕不已。
李妍回来后也一直都和家人兴高采烈地说她们路上的见闻,最后还总结道:“我和相公还是没有想清楚要做些什么生意,我们准备明年再去游玩,去东洋和南洋各国都看看,有没有什么什么新鲜的!”
李蔡氏可被她的这种言论吓死了,紧张地说道:“阿弥陀佛!你们小两口能平安回来我就安心了,现在竟然还想去什么东洋、南洋?不准去!你不知道啊,那些小国都是蛮夷,听说会吃人呢?咱们大秦好好的,去那些地方看做什么?”
李妍嘴巴一撅,就想和李蔡氏理论,可是李徽暗地里拉了拉她的袖子,对她悄悄摇了摇头,她也就熄了和李蔡氏顶嘴的心思,一家人又合合乐乐地聊其他的话题了。
只不过,李妍心中已经打定了主意,一定要到东洋和南洋诸国都走一圈!大不了到时候再和钱戴承一起好好地哄哄公公婆婆,等到日后有了儿女,公公婆婆肯定不会再让自己跟着钱戴承出远门了,要想见识就要抓紧现在的时光!
就在这样欢乐的气氛中,大家一起过了新年,过了元宵,然后重新开始一轮新的征程。
似乎新年的一年也是旺李家的一年,一开年就是好兆头!在京城过年的时候,李徽查出来有喜了!这可把众人都高兴坏了!
唯一有点儿心头发酸的可能就是赵季氏了,她心中不忿——明明是大儿媳蒋琬先进门的,怎么还是让李徽先怀上了呢?
不过被她念叨的当事人蒋琬和赵庆泽却都不着急,他们虽然在赵庆诚两夫妻之前成亲,但是也只是早几个月而已,无甚太大的区别,而李徽可是比蒋琬还要大几岁呢?赵庆泽和蒋琬成亲的日子还浅,蒋琬也还小,不用太着急。
再来就是让李鸿过惊喜的事情了——皇上果然是金口玉言,正月十六这一天,就派太监过来治史处传旨,要考校他的学问了!听到这个消息以后李鸿过又是欣喜又是忐忑,匆匆跟着传旨太监去御书房觐见了皇上。
第54章 骑虎难下
第五十四章骑虎难下
待李鸿过跟着传旨的小太监走到了御书房之后,他对着御书桌后稳稳当当坐在椅子上的皇上叩首行礼,口呼万岁。皇上很快就让他起来了,声音听起来比较愉快,而且还慷慨地说了一声“赐坐”。
李鸿过自然是谢恩,然而也不敢大咧咧地一屁股就坐在板凳上,而是小心谨慎地只坐了半个屁股,以示对皇上的尊敬。这种时候他自然是不敢直面天颜的,也看不出皇上的表情,只是听着皇上说话的声音,觉得他比起一年前已经成熟了不少。
皇上当着众太监的面出了几道题考校了李鸿过的学问一番,问的都是些中规中矩的问题,李鸿过自然是对答如流,于是皇上对李鸿过一年来的学问表示赞许,同时也问了问他的近况。只是皇上的语调与之前相仿,并未被李鸿过潜心所学后取得的成就惊艳到。
其实,皇上对李鸿过的近况了如指掌,知道他被同期进入翰林院除赵庆泽以外的几人隐隐排斥,也与钟大学士接触甚少,只是成天与治史处的几位不问朝政无甚实权的老翰林们整天在一处,潜心做学问。只是,皇上想听听他心中的真实想法,想打探一下他是否对此时的处境很不服气,是否对沈相充满了怨念。
不想李鸿过却回禀到:“启禀圣上,微臣在翰林院之中学到了很多学问,受益良多,每日都很开心,都学有所得。”
“哦?”皇上听他这么一说反倒是来了兴趣,抬眼看了一下李鸿过此时的表情,待发现他脸上表情沉稳,不见一丝怒色的时候,忽而发笑了。
皇上忽然间觉得,这个新科探花李鸿过经过了这一年的历练果然成长了很多,成熟了很多,起码已经能够做到喜怒不形于色,而且能睁着眼说瞎话了。
皇上心中根本不信李鸿过的说辞,只要是个人,被放在那样的冷衙门里,怎么可能不怨呢?更何况李鸿过可是新科的探花郎!又是整个大秦朝之中几百年来唯一一个一年之内连中四科的学子!
他难道就不想身居高位得到重用么?根本不可能!区别只是在于表现出来和没有表现出来而已!他根本想不到竟然会有李鸿过这样真心想要在里面学知识,充实自己的人。
于是皇帝挥手对那群小太监说道:“你们都下去吧。”然后御书房里面的人就退得干干净净,皇上站起身来,坐到了离李鸿过更近的一个凳子上,对他说道:“李爱卿,朕一直慕你之才,将有大事托付与你,你可愿助朕?”
李鸿过心中一颤,有些微激动地拱手对皇上说道:“微臣万死不辞!”
看到了李鸿过的态度,皇上满意地点了点头,然后说道:“那在托付你之前,我想听听李爱卿的真话,今日李爱卿就与朕开诚布公地谈谈如何?”
李鸿过立即答道:“微臣万万不敢欺瞒圣上,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话!”
皇上嗤笑着摇了摇头,心中暗叹,你们每个人都是这么说的,可是真正对着朕说肺腑之言的人又有多少呢?只是他不想再去纠结这一点,继续对李鸿过说道:“李爱卿虽然身处治史处,但是也不可能两耳不闻窗外事吧?对朕这一年的施政情况是否有所耳闻?如何评价呢?”
李鸿过心中暗叹到——今天的戏肉来了!此番皇帝如此直白地问话,又摒退了众人,显然才是真正的考校!刚才那一番学问对答都只不过是掩人耳目而已,看来皇上已经觉得沈相的权力太大,都已经渗透到宫里的太监中来了。
如果自己的回答能让皇上满意,那么自然会被皇上慢慢接纳,慢慢视为自己人,如果不得皇上的喜欢,却是要把治史处的这个冷板凳坐到底了。
想了想之后,李鸿过决定说真话,既然皇上都已经点明了今天的谈话要“开诚布公”,那么就实话实说吧,于是便blabla地说了起来,大意就是虽然李鸿过他在翰林院之中,但是也知道皇上的新政各种方向,一年来,皇上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巩固军权,特别是京畿的护卫,而且一年来应该已经颇见成效了,所以皇上才能轻松很多。同时,皇上也对文官集团出手了,拉拢了一些文官,只是沈相势大,皇上的进展可能不是很顺利,于是便想自己培养一批文官,而不是去拉拢原来便已经偏向沈相的人,组一个自己的班底。其中寒门学子因为无世家的复杂背景,便成了最早印入皇上眼帘中的一群人,李鸿过本人也符合这个条件。之后,皇上需要的就是蛰伏,然后便可以一飞冲天了。
当然,李妍和钱戴承早早地就把各种行李物品都收拾好了,上午李鸿过和方宝英刚敬完茶,下午他们两人就直奔渡口往南去了,一刻都没有耽误,倒是急得李蔡氏直抹眼泪。
可是李蔡氏再着急也没有用,女儿嫁出去以后就是别人家的人了,她正经的公公婆婆都同意了她跟着钱戴承一起出远门了,李蔡氏这个做母亲的也没有什么立场出言反对。只是自己的两个女儿一下子都走了这么远,李蔡氏心中总是有些失落的。好在日后方宝英也进门了,在李鸿过去翰林院工作的时候两人还能做个伴,否则的话她可就寂寞了。
翰林院的钟大学士很人性化,没有剥夺李鸿过的婚嫁权利,让他加个班什么的。因此,李鸿过的婚假足足有一旬时间,他和方宝英第三日回门之后,两人就搬到了方宝英名下京郊小汤山的庄子里面去住了。
方宝英早已在其中一个庄子挖到了温泉眼,后将那个庄子修葺一新,作为自己陪嫁的庄子带到了李家,他们小夫妻二人此次婚假就选择到这个温泉庄子里面游玩。
五月正是初夏,虽然泡温泉有些热,但是这个温泉庄子占地很广,风景很美,小夫妻两在这里过得很舒心惬意。自然也少不了二人书画相得,在这个风景如画的庄子里,李鸿过画了很多画作,方宝英也为他的画提了很多诗。诗与画相得益彰,再加上两人之间的默契和浓情蜜意,足足让这些作品又上了一个台阶,实为世间难得的珍品。
婚假休完之后,李鸿过照例还是去翰林院上班,耐着性子向治史处的各种老翰林、老学究们学习。
回家后,他又与方宝英琴瑟和鸣,日子倒是过得惬意无比,转瞬间,几个月的时间就匆匆过去了,马上又到了腊月,李妍和李徽二人坐船回到了京城。
这一年来,赵庆诚在桃园县没有什么太大的动静,不过是本着“萧规曹随”的想法罢了,再说了,他一个光杆儿的县太爷刚刚到了一个新地方,正是好好摸清楚县内各种情况的时候,也不能太操之过急。
只不过在与赵庆泽和李鸿过、钱戴承等人喝酒的时候,赵庆诚喝了酒红光满面地说道:“我现在已经摸清了桃园县的各种情况,我的幕僚班底也基本建立起来了,还有不少人向我投诚,等元宵过后再回桃园县的时候,我就要有一番大动静了!”
李鸿过劝他道:“姐夫,你有抱负是好事,但是凡事也要注意小心谨慎,千万别冲动了。”
赵庆泽哈哈一笑,一掌拍在赵庆诚的肩膀上,说道:“好弟弟,做官就该有这种冲劲儿!‘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么,我等着你的大作为,也等着你离任的时候百姓给你送万民伞!”
然后对着李鸿过左看右看,笑着打趣儿到:“鸿哥儿,我看你小小年纪却暮气沉沉的,一点儿都不鲜活。哎,都是在治史处和那些老头子呆久了,脑子都锈掉了,一点儿冲劲儿都没有了!”
李鸿过瞪了他一眼,辩解道:“我这是成熟稳重!你别忘了沈相当初是以什么名义把我弄到治史处的,我不稳重一点儿怎么行?”
说道此节,赵庆泽也收敛了笑意,无奈地叹了口气说道:“是啊,不过当初皇上说过一年之后要考校你的学问的,现在一年之期将近,不知道皇上还记不记得起来。”
虽然当时李鸿过简在帝心,可是一年过去了,皇帝一次都没有提起过他、想到过他,当初的一年后的考校之期到底是皇上的深谋远虑还是随口一说,大家心里都没有底气。
李鸿过笑着说道:“这有什么?一年想不起我就再学一年,这么很多年过去,总有一天皇上会想起我的。”李鸿过没有把话说得太满,不过他心中有数,只要皇上还想抬寒门士子和沈相夺权,那么总有一天会想起自己来的。
钱戴承虽然念过好几年的书,但是一直连个童生都没有考上,所以对于其他三人的话题他一般不太能插得进嘴去,只能呵呵地笑两声附和,或者是说些无意义的恭维的话,类似于“姐夫此番必定前程似锦”“小舅子不用太过担忧,皇上回想起你来的”。他心中觉得有些尴尬——这些话题他接不上啊!
好在李鸿过三人也不是那种清高得看不起商人的读书人,对于钱戴承这个经商的亲戚还是十分看重的,发现了这些话题他接不上以后,便将话题转入了钱戴承和李妍的这次游历上来,这个时候钱戴承便终于像打了鸡血一般说得天花乱坠,直把另外三个人说得心驰神往,纷纷羡慕他见多识广,赵庆泽更是一拍大腿说道:“恨不得我也能亲临其境,包揽我大秦壮丽河山!”
李妍和钱戴承去的地方非常多,他们沿着京南大运河把整个沿河的郡都游玩了一番,一路到了南海郡,到了出海的那个大码头,看到了很多海船。
但是他们并没有出海去南洋诸国,而是回京城过年了,因为时间有点儿不够。不过这也够吸引人了,有些人一辈子都没有走过他们这一年走的这些路!再加上钱戴承语言丰富有趣,把他们游历的地方说得引人入胜,也难怪其余三人对他羡慕不已。
李妍回来后也一直都和家人兴高采烈地说她们路上的见闻,最后还总结道:“我和相公还是没有想清楚要做些什么生意,我们准备明年再去游玩,去东洋和南洋各国都看看,有没有什么什么新鲜的!”
李蔡氏可被她的这种言论吓死了,紧张地说道:“阿弥陀佛!你们小两口能平安回来我就安心了,现在竟然还想去什么东洋、南洋?不准去!你不知道啊,那些小国都是蛮夷,听说会吃人呢?咱们大秦好好的,去那些地方看做什么?”
李妍嘴巴一撅,就想和李蔡氏理论,可是李徽暗地里拉了拉她的袖子,对她悄悄摇了摇头,她也就熄了和李蔡氏顶嘴的心思,一家人又合合乐乐地聊其他的话题了。
只不过,李妍心中已经打定了主意,一定要到东洋和南洋诸国都走一圈!大不了到时候再和钱戴承一起好好地哄哄公公婆婆,等到日后有了儿女,公公婆婆肯定不会再让自己跟着钱戴承出远门了,要想见识就要抓紧现在的时光!
就在这样欢乐的气氛中,大家一起过了新年,过了元宵,然后重新开始一轮新的征程。
似乎新年的一年也是旺李家的一年,一开年就是好兆头!在京城过年的时候,李徽查出来有喜了!这可把众人都高兴坏了!
唯一有点儿心头发酸的可能就是赵季氏了,她心中不忿——明明是大儿媳蒋琬先进门的,怎么还是让李徽先怀上了呢?
不过被她念叨的当事人蒋琬和赵庆泽却都不着急,他们虽然在赵庆诚两夫妻之前成亲,但是也只是早几个月而已,无甚太大的区别,而李徽可是比蒋琬还要大几岁呢?赵庆泽和蒋琬成亲的日子还浅,蒋琬也还小,不用太着急。
再来就是让李鸿过惊喜的事情了——皇上果然是金口玉言,正月十六这一天,就派太监过来治史处传旨,要考校他的学问了!听到这个消息以后李鸿过又是欣喜又是忐忑,匆匆跟着传旨太监去御书房觐见了皇上。
第54章 骑虎难下
第五十四章骑虎难下
待李鸿过跟着传旨的小太监走到了御书房之后,他对着御书桌后稳稳当当坐在椅子上的皇上叩首行礼,口呼万岁。皇上很快就让他起来了,声音听起来比较愉快,而且还慷慨地说了一声“赐坐”。
李鸿过自然是谢恩,然而也不敢大咧咧地一屁股就坐在板凳上,而是小心谨慎地只坐了半个屁股,以示对皇上的尊敬。这种时候他自然是不敢直面天颜的,也看不出皇上的表情,只是听着皇上说话的声音,觉得他比起一年前已经成熟了不少。
皇上当着众太监的面出了几道题考校了李鸿过的学问一番,问的都是些中规中矩的问题,李鸿过自然是对答如流,于是皇上对李鸿过一年来的学问表示赞许,同时也问了问他的近况。只是皇上的语调与之前相仿,并未被李鸿过潜心所学后取得的成就惊艳到。
其实,皇上对李鸿过的近况了如指掌,知道他被同期进入翰林院除赵庆泽以外的几人隐隐排斥,也与钟大学士接触甚少,只是成天与治史处的几位不问朝政无甚实权的老翰林们整天在一处,潜心做学问。只是,皇上想听听他心中的真实想法,想打探一下他是否对此时的处境很不服气,是否对沈相充满了怨念。
不想李鸿过却回禀到:“启禀圣上,微臣在翰林院之中学到了很多学问,受益良多,每日都很开心,都学有所得。”
“哦?”皇上听他这么一说反倒是来了兴趣,抬眼看了一下李鸿过此时的表情,待发现他脸上表情沉稳,不见一丝怒色的时候,忽而发笑了。
皇上忽然间觉得,这个新科探花李鸿过经过了这一年的历练果然成长了很多,成熟了很多,起码已经能够做到喜怒不形于色,而且能睁着眼说瞎话了。
皇上心中根本不信李鸿过的说辞,只要是个人,被放在那样的冷衙门里,怎么可能不怨呢?更何况李鸿过可是新科的探花郎!又是整个大秦朝之中几百年来唯一一个一年之内连中四科的学子!
他难道就不想身居高位得到重用么?根本不可能!区别只是在于表现出来和没有表现出来而已!他根本想不到竟然会有李鸿过这样真心想要在里面学知识,充实自己的人。
于是皇帝挥手对那群小太监说道:“你们都下去吧。”然后御书房里面的人就退得干干净净,皇上站起身来,坐到了离李鸿过更近的一个凳子上,对他说道:“李爱卿,朕一直慕你之才,将有大事托付与你,你可愿助朕?”
李鸿过心中一颤,有些微激动地拱手对皇上说道:“微臣万死不辞!”
看到了李鸿过的态度,皇上满意地点了点头,然后说道:“那在托付你之前,我想听听李爱卿的真话,今日李爱卿就与朕开诚布公地谈谈如何?”
李鸿过立即答道:“微臣万万不敢欺瞒圣上,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话!”
皇上嗤笑着摇了摇头,心中暗叹,你们每个人都是这么说的,可是真正对着朕说肺腑之言的人又有多少呢?只是他不想再去纠结这一点,继续对李鸿过说道:“李爱卿虽然身处治史处,但是也不可能两耳不闻窗外事吧?对朕这一年的施政情况是否有所耳闻?如何评价呢?”
李鸿过心中暗叹到——今天的戏肉来了!此番皇帝如此直白地问话,又摒退了众人,显然才是真正的考校!刚才那一番学问对答都只不过是掩人耳目而已,看来皇上已经觉得沈相的权力太大,都已经渗透到宫里的太监中来了。
如果自己的回答能让皇上满意,那么自然会被皇上慢慢接纳,慢慢视为自己人,如果不得皇上的喜欢,却是要把治史处的这个冷板凳坐到底了。
想了想之后,李鸿过决定说真话,既然皇上都已经点明了今天的谈话要“开诚布公”,那么就实话实说吧,于是便blabla地说了起来,大意就是虽然李鸿过他在翰林院之中,但是也知道皇上的新政各种方向,一年来,皇上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巩固军权,特别是京畿的护卫,而且一年来应该已经颇见成效了,所以皇上才能轻松很多。同时,皇上也对文官集团出手了,拉拢了一些文官,只是沈相势大,皇上的进展可能不是很顺利,于是便想自己培养一批文官,而不是去拉拢原来便已经偏向沈相的人,组一个自己的班底。其中寒门学子因为无世家的复杂背景,便成了最早印入皇上眼帘中的一群人,李鸿过本人也符合这个条件。之后,皇上需要的就是蛰伏,然后便可以一飞冲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