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4章 旁观者眼中所见之物
等李成梁再次醒过来的时候,已经是傍晚时分了。
李成梁睁开眼睛便看到了一张床的床顶,转过头再看看,发现自己处在一间房间里面。
“来人……来人……”
李成梁想要坐起身子,他满腹的疑惑无处求解,想坐起来都没有力气,浑身酸痛乏力,搞得他十分的被动,只能开口叫人,可是这一叫,却感觉自己连大声都喊不出来,只能小声小声的呼喊。
好在房间里有人。
“父亲!你醒了!”
李如松一脸惊喜的出现在了李成梁面前,他赶快蹲在窗前,看着睁开眼睛的老父亲,眼泪哗的就流了出来。
“如松?你……你来了?”
“是啊父亲,孩儿来了,孩儿不孝,孩儿来得太晚了,以至于父亲劳累至此,父亲,孩儿不孝!”
李如松老大的年岁,在老父亲面前就像个孩子一般,紧紧握着李成梁的手,低着头就哭出了声。
“哭什么啊如松,你……你什么时候来的,为父怎么一点都不知道?还有,为父这是在哪儿?这里是什么地方?为父不是在紫荆关戍守吗?”
李如松抬起头,点头说道:“父亲是在紫荆关,现在咱们还在紫荆关,只是父亲过度劳累,又受了刺激,晕倒了,所以在此休息,关城防务已经由萧提督全面接管,到现在为止蒙古人也没有发起进攻,父亲尽管放心休息。”
“萧如薰真来了?”
李如松点了点头:“萧如薰真的来了,是坐船来的,皇帝亲自将他招了回来,本来我已经抵达京城,但是为了等他,等了四天,而后才和他一起赶了过来,父亲,孩儿不孝,让父亲受苦了!”
“…………”
李成梁现在哪里有心思谈论自己受苦的问题,心中思绪百转千回,到了只剩一声叹息。
“我李成梁为大明南征北战近五十载,到头来,也还是逃不过一代新人换旧人的命,如松啊,为父这辈子是到头了,没有指望了,接下来的数十年,应该就是萧季馨的辉煌了。”
听着李成梁如此说话,李如松未免有些惊讶,记忆中从未服输、好胜心极强的父亲,居然也有服输认老的这一天吗?
“父亲……您……您还不老。”
李如松这话说得很没有底气。
“不老?如松啊,你都那么大年岁了,你的孩子都能上战场杀敌了,为父还能不老吗?为父争强好胜一辈子,到头来,也敌不过岁月蹉跎,说到底,都是命,都是命啊……”
“父亲……”
“好了,不说了,皇帝已经决定要扶持萧季馨了,就和当初张江陵扶持我扶持戚继光一样,这也是萧季馨的命,他也逃不了,你带来多少兵马?萧季馨带了多少兵马?可有把握把紫荆关之围给解了?”
躺在床上,李成梁忽然来了一点精神。
李如松收拾了一下自己的心情,开口道:“回父亲,萧如薰带了三千兵马和一些火炮,孩儿带了一万铁骑,又让奴儿带了一万铁骑,加起来一共两万,对面这几万蒙古骑兵不在孩儿的话下。
要是正面对敌,孩儿也有把握战而胜之,只是不知道萧季馨是如何安排的,他得了命令节制紫荆关的所有军队,不受王世扬节制,直接听从皇帝的召令,独立作战,孩儿也要听他的命令。”
李成梁皱着眉头寻摸了一下,感觉情况不太对劲。
让萧如薰做统帅本来已经是破格的事情,现在独立统军,不受文官上司的节制,有便宜行事之权,只听皇帝的召令,这完全不是当下现行的战斗模式,而是太祖成祖时期勋贵统兵征战的模式。
“皇帝要培养亲信武将了,萧季馨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没有文官做他的保护伞,所以只能找皇帝做保护伞,萧季馨能打,威望奇高,一人堪比十万精兵,皇帝这么做,真是不知道此战以后,朝堂上又要起什么波澜。
看来皇城是不能待着了,如松,为父去职以后,会向皇帝上书乞骸骨,回到辽东养老,此战结束之后,你也不要试图留在京城,一定要回辽东待着,静观京城变局,如果为父所料不错,这一次,朝堂上要有大变数了。”
看穿了很多事情之后,李成梁开始试图用局外人的眼光看待即将发生的事情,并且忽然间得出了许多感悟,使他不得不感叹,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他当了一辈子当局者,大半截身子入土的时候才做了旁观者。
以旁观者的视角,李成梁忽然想到了一些十分可怕的事情,更想起了三年前萧如薰无缘无故出镇缅甸不回京师的某些被他遗漏掉的细节。
难道……
到如今,李成梁才看看想明白了某些事情,也不知道这到底是幸运还是不幸。
“父亲,您这话是什么意思?什么叫朝堂之上要起波澜了?什么叫大变数?”
“你听为父的,现在不要多问,此战结束之后,无论立下多少功劳,都不要试图留在京城,回辽东,有辽东做根基,外有奴儿呼应,咱们李氏就能临危不乱,坐山观虎斗,至少不至于被轻易的牵连进去。
还有,如松,你要记住了!到时如果为父不在了,没人提醒你,你也要自己记住,情况未到明朗之时,要严格约束自己,约束家人,千万不要和任何人走得太近,无论是萧季馨还是谁,都不要走得太近,如此,至少能保住我一门性命!”
李成梁忽然很严肃的告诫李如松。
李如松没来由的感到心中一阵恐慌袭来。
“父亲,您到底想到了什么?”
李成梁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良久睁开眼睛,沉默了一会儿,没有把自己想到的事情说出来。
“好了,现在想这些未免太早,如松啊,你只要记住为父说的话,照着做就行,不要想太多,千万不要想太多。”
李如松犹豫了一下,到底也没有追问下去,老老实实地回答道:“是,父亲,孩儿记住了。”
李成梁睁开眼睛便看到了一张床的床顶,转过头再看看,发现自己处在一间房间里面。
“来人……来人……”
李成梁想要坐起身子,他满腹的疑惑无处求解,想坐起来都没有力气,浑身酸痛乏力,搞得他十分的被动,只能开口叫人,可是这一叫,却感觉自己连大声都喊不出来,只能小声小声的呼喊。
好在房间里有人。
“父亲!你醒了!”
李如松一脸惊喜的出现在了李成梁面前,他赶快蹲在窗前,看着睁开眼睛的老父亲,眼泪哗的就流了出来。
“如松?你……你来了?”
“是啊父亲,孩儿来了,孩儿不孝,孩儿来得太晚了,以至于父亲劳累至此,父亲,孩儿不孝!”
李如松老大的年岁,在老父亲面前就像个孩子一般,紧紧握着李成梁的手,低着头就哭出了声。
“哭什么啊如松,你……你什么时候来的,为父怎么一点都不知道?还有,为父这是在哪儿?这里是什么地方?为父不是在紫荆关戍守吗?”
李如松抬起头,点头说道:“父亲是在紫荆关,现在咱们还在紫荆关,只是父亲过度劳累,又受了刺激,晕倒了,所以在此休息,关城防务已经由萧提督全面接管,到现在为止蒙古人也没有发起进攻,父亲尽管放心休息。”
“萧如薰真来了?”
李如松点了点头:“萧如薰真的来了,是坐船来的,皇帝亲自将他招了回来,本来我已经抵达京城,但是为了等他,等了四天,而后才和他一起赶了过来,父亲,孩儿不孝,让父亲受苦了!”
“…………”
李成梁现在哪里有心思谈论自己受苦的问题,心中思绪百转千回,到了只剩一声叹息。
“我李成梁为大明南征北战近五十载,到头来,也还是逃不过一代新人换旧人的命,如松啊,为父这辈子是到头了,没有指望了,接下来的数十年,应该就是萧季馨的辉煌了。”
听着李成梁如此说话,李如松未免有些惊讶,记忆中从未服输、好胜心极强的父亲,居然也有服输认老的这一天吗?
“父亲……您……您还不老。”
李如松这话说得很没有底气。
“不老?如松啊,你都那么大年岁了,你的孩子都能上战场杀敌了,为父还能不老吗?为父争强好胜一辈子,到头来,也敌不过岁月蹉跎,说到底,都是命,都是命啊……”
“父亲……”
“好了,不说了,皇帝已经决定要扶持萧季馨了,就和当初张江陵扶持我扶持戚继光一样,这也是萧季馨的命,他也逃不了,你带来多少兵马?萧季馨带了多少兵马?可有把握把紫荆关之围给解了?”
躺在床上,李成梁忽然来了一点精神。
李如松收拾了一下自己的心情,开口道:“回父亲,萧如薰带了三千兵马和一些火炮,孩儿带了一万铁骑,又让奴儿带了一万铁骑,加起来一共两万,对面这几万蒙古骑兵不在孩儿的话下。
要是正面对敌,孩儿也有把握战而胜之,只是不知道萧季馨是如何安排的,他得了命令节制紫荆关的所有军队,不受王世扬节制,直接听从皇帝的召令,独立作战,孩儿也要听他的命令。”
李成梁皱着眉头寻摸了一下,感觉情况不太对劲。
让萧如薰做统帅本来已经是破格的事情,现在独立统军,不受文官上司的节制,有便宜行事之权,只听皇帝的召令,这完全不是当下现行的战斗模式,而是太祖成祖时期勋贵统兵征战的模式。
“皇帝要培养亲信武将了,萧季馨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没有文官做他的保护伞,所以只能找皇帝做保护伞,萧季馨能打,威望奇高,一人堪比十万精兵,皇帝这么做,真是不知道此战以后,朝堂上又要起什么波澜。
看来皇城是不能待着了,如松,为父去职以后,会向皇帝上书乞骸骨,回到辽东养老,此战结束之后,你也不要试图留在京城,一定要回辽东待着,静观京城变局,如果为父所料不错,这一次,朝堂上要有大变数了。”
看穿了很多事情之后,李成梁开始试图用局外人的眼光看待即将发生的事情,并且忽然间得出了许多感悟,使他不得不感叹,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他当了一辈子当局者,大半截身子入土的时候才做了旁观者。
以旁观者的视角,李成梁忽然想到了一些十分可怕的事情,更想起了三年前萧如薰无缘无故出镇缅甸不回京师的某些被他遗漏掉的细节。
难道……
到如今,李成梁才看看想明白了某些事情,也不知道这到底是幸运还是不幸。
“父亲,您这话是什么意思?什么叫朝堂之上要起波澜了?什么叫大变数?”
“你听为父的,现在不要多问,此战结束之后,无论立下多少功劳,都不要试图留在京城,回辽东,有辽东做根基,外有奴儿呼应,咱们李氏就能临危不乱,坐山观虎斗,至少不至于被轻易的牵连进去。
还有,如松,你要记住了!到时如果为父不在了,没人提醒你,你也要自己记住,情况未到明朗之时,要严格约束自己,约束家人,千万不要和任何人走得太近,无论是萧季馨还是谁,都不要走得太近,如此,至少能保住我一门性命!”
李成梁忽然很严肃的告诫李如松。
李如松没来由的感到心中一阵恐慌袭来。
“父亲,您到底想到了什么?”
李成梁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良久睁开眼睛,沉默了一会儿,没有把自己想到的事情说出来。
“好了,现在想这些未免太早,如松啊,你只要记住为父说的话,照着做就行,不要想太多,千万不要想太多。”
李如松犹豫了一下,到底也没有追问下去,老老实实地回答道:“是,父亲,孩儿记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