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5章 想要腾飞的心
朱翊钧正在想方设法的给萧如薰提供帮助,让他在声威上更上一层楼,积累在各地军中的威望,好在必要的时候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效用,眼下正是想瞌睡找枕头的时候,内阁就把枕头递过来了。
沈一贯这个人看起来还真有几把刷子,那么快就把沈鲤给压制住了。
对于沈鲤,朱翊钧的情感还是比较复杂的,毕竟这是当初教导自己读书的老师,只是后来却越来越站在自己的对立面上,背靠群臣和自己作对,倚老卖老,根本不考虑自己的心理。
这样的人,不要也罢!
于是朱翊钧便开始了自己的谋划。
一边派锦衣卫去山西协助萧如薰抄家,一边让王德挑选内宫当中聪明机灵对皇帝忠诚的太监准备启程去山西开矿抢占先机,另一边给内阁请让萧如薰担任四边总督的奏折批红,然后又下了一道旨意给内阁首辅赵志皋和次辅沈一贯。
这道旨意是皇帝考虑到赵志皋年老,精力不济,所以决定增补内阁阁员来帮助赵志皋和沈一贯处理内阁阁物。
朱翊钧可没有什么好心思,这个关口让内阁增补阁员,目的就是要让朝廷上的各大派系开始狗咬狗你争我抢,等他们狗咬狗一嘴毛之后,就是自己达成目的的时候。
到时候,免不得需要用中旨让某些人入阁,增加给自己挡枪子的人数,把水搅浑。
如此一来,自己真正的目的就会被隐藏在政治斗争当中,群臣忙着争权夺利,谁还有心思考虑皇帝的意思?等皇帝的意思大白于天下的时候,已经晚了。
朱翊钧怀着满满的恶意亲笔书写了那道让内阁增补阁员的手谕,让太监送去内阁给赵志皋和沈一贯。
于是,在内阁聚集了大多数大佬的前提之下,太监宣读了皇帝的圣旨。
其一,允许内阁之请求,破例提拔镇南候萧如薰为四边总督,接替王世扬的职务肃清山西大同北虏,尽快平定战事,王世扬本人革职,着锦衣卫捉拿回京师,下诏狱,等待审讯定罪。
这道奏折被批红了,得到了皇帝的认可,萧如薰上位,成为土木堡事变之后、巡抚制度和文官领兵制度确立以来第一个以纯粹武将身份得到总督之位的武将,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创造了历史,并且是由朝廷里的文官大佬们所认可的唯一一人。
这个历史意义可一点儿都不小,现在在大家看来只是觉得不可思议,但是这确确实实是土木堡事变以后武将所达到的最高位置,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实现的,萧如薰这位大明万历第一名将似乎也在更加努力地创造辉煌。
这般的辉煌在眼下看起来似乎只是一个小小的奇迹,一个普遍低迷的情况之下突然的个例,但是任何偶然都有其必然性,这也是必然。
只是目前,大佬们根本不会在意这件事情,尽管这件事情队伍将群体而言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但是国家大事,这些文官大佬怎么会在意一个武将呢?
眼下大家更在意的是王世扬的问题,这个被大家给予厚望的四边总督犯下大错,致使太原失守,战局崩坏,以至于朝廷需要破例让一个武将担任总督去挽回战局,这个罪责可一点都不小,照常理来说,这人也是命不久矣,只是这下诏狱……
内阁的意见是由大理寺、刑部和督察院三堂会审,一起定下一个公允的罪名再论处置,而皇帝直接要把他投入诏狱,这是为何?诏狱等于是皇帝特别为高级官员犯罪准备的特别审讯场所,归锦衣卫管理,那里面就是人间地狱,凶名赫赫。
王世扬所犯的错误已经可以让皇帝大动肝火到这种地步了吗?
群臣惴惴不安,不知道皇帝到底是个什么意思,但是接下来皇帝的旨意就让群臣的呼吸猛然间急促起来。
皇帝诏令——首辅年老,内阁辅臣事务繁忙,朕怜惜辅臣之劳累,故允内阁增补阁员三人,着内阁与群臣议论,商讨出一份合格的名单交给皇帝选拔,皇帝会酌情选用。
群臣猛然瞪圆了眼睛,然后整个内阁大堂内的氛围就不一样了。
不少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似乎各自已经有了各自的计量。
比如石星的呼吸就忽然急促起来,他忽然意识到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如果不趁着这个机会展现一下自己表现一下自己,那么可能自己以后都不可能再有这样的机遇了,毕竟自己的年龄也不算小了,而且劣势还那么明显。
宋应昌眉头一皱,心脏忽然的剧烈跳动起来,良久方才平缓。
他也感觉到了机遇,感觉到了机会正在向他招手,数年等待数年蛰伏,必然是要有所回报的,至于这个回报到底该如何操作,老宋表示还需要斟酌。
他的劣势和石星一样明显。
要说这一次提拔内阁阁员,那么头号种子选手肯定非署理礼部尚书余继登不可,余继登是翰林出身,首先附和明代英宗之后逐渐形成的非翰林不得入内阁这样的潜规则,而且他还是礼部尚书。
明朝的官场一般把翰林院的成员们称之为储相,因为能当内阁阁臣的只有翰林出身的人,因此翰林官特别清贵。
而翰林官基本上都要在翰林院喝茶好几年,甚至十好几年,把大好青春都给浪费掉之后,性子稳了,出翰林院了,就可以一飞冲天了。
翰林院出身的人升官可快着,而且最有希望进入内阁的那个人一定做过礼部尚书,朝廷一般要提拔某个人进入内阁,就会让他做礼部尚书,提前熟悉一下国家的礼法规矩,然后再进入内阁,因此比起翰林官,礼部尚书才是真正的储相。
自然,非礼部尚书而入内阁的官儿也不少,甚至非翰林入内阁的人也不是没有,比如张璁,但不是每个皇帝都是嘉靖帝,不是每个官员都能撞上大礼议还能顶着非议支持嘉靖帝,所以他们自然没有张璁老先生的奇遇。
但是不得不说,当今皇帝万历帝的性子和他爷爷还真像,都不好忽悠,也就是手段差了一点儿,否则大明免不得又要出现一个严嵩。
纵使如此,也掩盖不住一颗想要腾飞的心。
沈一贯这个人看起来还真有几把刷子,那么快就把沈鲤给压制住了。
对于沈鲤,朱翊钧的情感还是比较复杂的,毕竟这是当初教导自己读书的老师,只是后来却越来越站在自己的对立面上,背靠群臣和自己作对,倚老卖老,根本不考虑自己的心理。
这样的人,不要也罢!
于是朱翊钧便开始了自己的谋划。
一边派锦衣卫去山西协助萧如薰抄家,一边让王德挑选内宫当中聪明机灵对皇帝忠诚的太监准备启程去山西开矿抢占先机,另一边给内阁请让萧如薰担任四边总督的奏折批红,然后又下了一道旨意给内阁首辅赵志皋和次辅沈一贯。
这道旨意是皇帝考虑到赵志皋年老,精力不济,所以决定增补内阁阁员来帮助赵志皋和沈一贯处理内阁阁物。
朱翊钧可没有什么好心思,这个关口让内阁增补阁员,目的就是要让朝廷上的各大派系开始狗咬狗你争我抢,等他们狗咬狗一嘴毛之后,就是自己达成目的的时候。
到时候,免不得需要用中旨让某些人入阁,增加给自己挡枪子的人数,把水搅浑。
如此一来,自己真正的目的就会被隐藏在政治斗争当中,群臣忙着争权夺利,谁还有心思考虑皇帝的意思?等皇帝的意思大白于天下的时候,已经晚了。
朱翊钧怀着满满的恶意亲笔书写了那道让内阁增补阁员的手谕,让太监送去内阁给赵志皋和沈一贯。
于是,在内阁聚集了大多数大佬的前提之下,太监宣读了皇帝的圣旨。
其一,允许内阁之请求,破例提拔镇南候萧如薰为四边总督,接替王世扬的职务肃清山西大同北虏,尽快平定战事,王世扬本人革职,着锦衣卫捉拿回京师,下诏狱,等待审讯定罪。
这道奏折被批红了,得到了皇帝的认可,萧如薰上位,成为土木堡事变之后、巡抚制度和文官领兵制度确立以来第一个以纯粹武将身份得到总督之位的武将,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创造了历史,并且是由朝廷里的文官大佬们所认可的唯一一人。
这个历史意义可一点儿都不小,现在在大家看来只是觉得不可思议,但是这确确实实是土木堡事变以后武将所达到的最高位置,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实现的,萧如薰这位大明万历第一名将似乎也在更加努力地创造辉煌。
这般的辉煌在眼下看起来似乎只是一个小小的奇迹,一个普遍低迷的情况之下突然的个例,但是任何偶然都有其必然性,这也是必然。
只是目前,大佬们根本不会在意这件事情,尽管这件事情队伍将群体而言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但是国家大事,这些文官大佬怎么会在意一个武将呢?
眼下大家更在意的是王世扬的问题,这个被大家给予厚望的四边总督犯下大错,致使太原失守,战局崩坏,以至于朝廷需要破例让一个武将担任总督去挽回战局,这个罪责可一点都不小,照常理来说,这人也是命不久矣,只是这下诏狱……
内阁的意见是由大理寺、刑部和督察院三堂会审,一起定下一个公允的罪名再论处置,而皇帝直接要把他投入诏狱,这是为何?诏狱等于是皇帝特别为高级官员犯罪准备的特别审讯场所,归锦衣卫管理,那里面就是人间地狱,凶名赫赫。
王世扬所犯的错误已经可以让皇帝大动肝火到这种地步了吗?
群臣惴惴不安,不知道皇帝到底是个什么意思,但是接下来皇帝的旨意就让群臣的呼吸猛然间急促起来。
皇帝诏令——首辅年老,内阁辅臣事务繁忙,朕怜惜辅臣之劳累,故允内阁增补阁员三人,着内阁与群臣议论,商讨出一份合格的名单交给皇帝选拔,皇帝会酌情选用。
群臣猛然瞪圆了眼睛,然后整个内阁大堂内的氛围就不一样了。
不少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似乎各自已经有了各自的计量。
比如石星的呼吸就忽然急促起来,他忽然意识到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如果不趁着这个机会展现一下自己表现一下自己,那么可能自己以后都不可能再有这样的机遇了,毕竟自己的年龄也不算小了,而且劣势还那么明显。
宋应昌眉头一皱,心脏忽然的剧烈跳动起来,良久方才平缓。
他也感觉到了机遇,感觉到了机会正在向他招手,数年等待数年蛰伏,必然是要有所回报的,至于这个回报到底该如何操作,老宋表示还需要斟酌。
他的劣势和石星一样明显。
要说这一次提拔内阁阁员,那么头号种子选手肯定非署理礼部尚书余继登不可,余继登是翰林出身,首先附和明代英宗之后逐渐形成的非翰林不得入内阁这样的潜规则,而且他还是礼部尚书。
明朝的官场一般把翰林院的成员们称之为储相,因为能当内阁阁臣的只有翰林出身的人,因此翰林官特别清贵。
而翰林官基本上都要在翰林院喝茶好几年,甚至十好几年,把大好青春都给浪费掉之后,性子稳了,出翰林院了,就可以一飞冲天了。
翰林院出身的人升官可快着,而且最有希望进入内阁的那个人一定做过礼部尚书,朝廷一般要提拔某个人进入内阁,就会让他做礼部尚书,提前熟悉一下国家的礼法规矩,然后再进入内阁,因此比起翰林官,礼部尚书才是真正的储相。
自然,非礼部尚书而入内阁的官儿也不少,甚至非翰林入内阁的人也不是没有,比如张璁,但不是每个皇帝都是嘉靖帝,不是每个官员都能撞上大礼议还能顶着非议支持嘉靖帝,所以他们自然没有张璁老先生的奇遇。
但是不得不说,当今皇帝万历帝的性子和他爷爷还真像,都不好忽悠,也就是手段差了一点儿,否则大明免不得又要出现一个严嵩。
纵使如此,也掩盖不住一颗想要腾飞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