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有些意外
和赵煦一样,张正书是魂不守舍地回到了“京华报社”。
这时候,樊氏是第一个出来迎接的。张正书知道,他不是在紧张自己,而是在紧张赵鼎。毕竟赵鼎才十四岁,汴梁城的治安表面看是挺好的,但是拐卖儿童的事时有发生,甚至还有拐卖女子的——在樊氏看来,赵鼎还是小时候的模样。天底下当妈的,不都是这样?
看到赵鼎没事后,樊氏才放心。
让张正书意外的是,那个郑月娥,居然也跟着出来了。
最最意外的是,曾瑾菡居然也在。
“你这人,怎么一天了都没消息?”
看着曾瑾菡梨花带雨的模样,张正书心中有点内疚。其实他早就该回来的了,不至于等到月上柳梢头之时。只可惜,世间有很多意外,就比如张正书怎么都想不到,曾瑾菡会出现在这里。但看到来财躲在一旁,张正书也释然了。肯定是这个小书童慌了神,张根富不在这里,只能去找曾瑾菡了。甚至于在“京华报社”的僮仆,都被派散了出去找张正书了。
张正书也知道他早上出门时只是说出去拉广告,却没说什么时候回来。来财可是张正书的书童,要是张正书有个差池,他还不得被骂死?于是接下来的事就可以理解了,但来财并不知道,他这样做不仅没啥用,还会让曾瑾菡担忧不已。看着眼中含泪的曾瑾菡,张正书就想骂来财一顿。好在,他的脾气不同于那个倒霉蛋,知道这事自己有更大的责任,所以只能装出一个笑脸:“哭甚么,我不过是去拉广告罢了。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樊楼要在我们报纸上投广告了,一期起码一百贯!”
然而,张正书却发现,周围的人都没有兴奋的表情,而是一脸错愕。
“怎么,你们都不高兴吗?”
张正书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到底是怎么了?他自然是不知道,在场的都是一些没见过“市面”的人,哪怕是樊氏,和刚刚赶来的郑时弼也是错愕不已。他们先前都家境殷实,可要一下子拿出一百贯来,还是心疼不已的。而来财那些家仆,对于一百贯,则是直接惊呆了。一百贯对他们来说是什么概念?就好比后世的普通人,突然听到一百万一样,看似能挣到这个数,但还是个天文数字,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挣得到。
可张正书呢,出去拉了一个广告,立马有一百贯收入了,这太超乎大家的想象了。
但张正书觉得一点都不多,现在“京华报社”从他这拿钱的人,已经是十多个了,一个月下来,人工都超过三十贯钱。再加上纸张,雕版,油墨等等费用,一个月支出一百贯,那是很正常的。如果广告费不收贵一点,怎么养活一个报社,怎么让报社健康发展?
张正书可不是这时候的宋人,讲究有利可图就做。在他看来,如果报社只是小打小闹,他就没必要再办下去了。
曾瑾菡也有点震惊,虽然她家的丝绸销售一向很好,但一个城市一个店,想要一个月赚一百贯,也是勉勉强强的事。
这时候,郑时弼连忙递上账本:“小官人,这是今日报纸发行的量,已经超过了五千份……”
张正书点了点头,这也是没办法的事,雕版太慢了,能五日出一期报纸,已经很不错了。日报办成了周刊,张正书也是无奈。不过这样也好,日报的时效性太差,一天之内卖不完,那就烂在手里了。周刊的话,起码还能卖几日。
“汴梁城里的反响怎么样?”
张正书关心的是汴梁城文人的反应,因为他第一次用白话文叙事,把叶弘泽不指名不道姓地点了出来,只是写着“叶衙内”而已。但汴梁城里姓叶的衙内有几个,更何况又好色的,其实目标就很明确了。要怪就怪这个叶衙内,比先前的张正书还要纨绔。先前张正书也不过是狎妓出游而已,他直接去调戏良家妇女了,“声名远扬”之下,汴梁城百姓很快就对号入座了。可以说,这一期的《京华报》对叶弘泽的打击,是全方位的。
汴梁城百姓,也痛恨这类型衙内很久了。
人性嘛,都是喜欢看八卦,特别是官二代的八卦的。
于是,仅仅一个下午,第二期的《京华报》已经卖出了五千份。当然,这个成绩不能和第一期相比,毕竟第一期是沾了李师师的光。毕竟是千古第一名妓,李师师的光环太厉害了,厉害到直接把《京华报》的销量都拉高了不少。甚至在《京华报》刊印了两万份之后,还不时有人到“勤卷堂”询问,有没有那一期报纸卖。见有利可图的陈掌柜,还加印了不少,直接摆在“勤卷堂”卖哩!
张正书也不管,因为“勤卷堂”本来就是他指定的报纸销售书铺,也可以说是首发书铺。
“嗯,不错不错……”张正书夸奖了一番大家,“只是半日就销售了五千份,这个成绩很好啊!明日再努力一把,争取销量过万!”
除了不在场的秀才编辑之外,“京华报社”里的人一个个都喜气洋洋的。毕竟,跟着一个有前途的报社做,跟着一个有上进心的老板,就不怕丢饭碗了。在汴梁城,可是有不少“京漂”族的,每日为了生计,不知道要做多少活。当然,“京漂”里也有专门到汴梁城读书的秀才。在大宋是有公租房的,因为大宋商业发达,人口流动频繁,来京常住与暂住的异乡人都得寻个栖身处。宋朝专门管理公租房的衙门叫做“店宅务”,负责房屋的租赁、修缮、管理诸务。大宋的公租房租费不算高,月租在五百文上下。低廉的房租,吸引了大批量平民入住。朝廷也用这笔钱,很好地帮补了一下国库。
樊氏母子算是“京漂”一族了,他们最是怕丢了饭碗。特别是赵鼎,他之所以尽力帮张正书,除了张正书讲了很多他以前没想过的道理之外,更多的是张正书给的钱很多。给的钱多了,樊氏就不用给大户人家做帮佣,夜晚还有缝补衣裳来挣钱了。
说了几句鼓励的话,张正书又叮嘱郑时弼要尽快把阿拉伯数字的账本也做出来,然后不理郑时弼一脸苦瓜相,便拉着曾瑾菡走向书房了。
然而,张正书却没注意到,郑月娥痴痴地看着张正书和曾瑾菡的背影,也不知道在想什么。
“月娥啊,三哥儿怎样了?”郑时弼问道,“可能吃食了?”
“啊,爹爹……”郑月娥倏地红了脸,但好在月色不太好,夜色也黑,瞧不太清楚每个人脸上的神情。“三哥儿能吃些粥了,刘嫂她们也还好……”
这时候,樊氏是第一个出来迎接的。张正书知道,他不是在紧张自己,而是在紧张赵鼎。毕竟赵鼎才十四岁,汴梁城的治安表面看是挺好的,但是拐卖儿童的事时有发生,甚至还有拐卖女子的——在樊氏看来,赵鼎还是小时候的模样。天底下当妈的,不都是这样?
看到赵鼎没事后,樊氏才放心。
让张正书意外的是,那个郑月娥,居然也跟着出来了。
最最意外的是,曾瑾菡居然也在。
“你这人,怎么一天了都没消息?”
看着曾瑾菡梨花带雨的模样,张正书心中有点内疚。其实他早就该回来的了,不至于等到月上柳梢头之时。只可惜,世间有很多意外,就比如张正书怎么都想不到,曾瑾菡会出现在这里。但看到来财躲在一旁,张正书也释然了。肯定是这个小书童慌了神,张根富不在这里,只能去找曾瑾菡了。甚至于在“京华报社”的僮仆,都被派散了出去找张正书了。
张正书也知道他早上出门时只是说出去拉广告,却没说什么时候回来。来财可是张正书的书童,要是张正书有个差池,他还不得被骂死?于是接下来的事就可以理解了,但来财并不知道,他这样做不仅没啥用,还会让曾瑾菡担忧不已。看着眼中含泪的曾瑾菡,张正书就想骂来财一顿。好在,他的脾气不同于那个倒霉蛋,知道这事自己有更大的责任,所以只能装出一个笑脸:“哭甚么,我不过是去拉广告罢了。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樊楼要在我们报纸上投广告了,一期起码一百贯!”
然而,张正书却发现,周围的人都没有兴奋的表情,而是一脸错愕。
“怎么,你们都不高兴吗?”
张正书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到底是怎么了?他自然是不知道,在场的都是一些没见过“市面”的人,哪怕是樊氏,和刚刚赶来的郑时弼也是错愕不已。他们先前都家境殷实,可要一下子拿出一百贯来,还是心疼不已的。而来财那些家仆,对于一百贯,则是直接惊呆了。一百贯对他们来说是什么概念?就好比后世的普通人,突然听到一百万一样,看似能挣到这个数,但还是个天文数字,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挣得到。
可张正书呢,出去拉了一个广告,立马有一百贯收入了,这太超乎大家的想象了。
但张正书觉得一点都不多,现在“京华报社”从他这拿钱的人,已经是十多个了,一个月下来,人工都超过三十贯钱。再加上纸张,雕版,油墨等等费用,一个月支出一百贯,那是很正常的。如果广告费不收贵一点,怎么养活一个报社,怎么让报社健康发展?
张正书可不是这时候的宋人,讲究有利可图就做。在他看来,如果报社只是小打小闹,他就没必要再办下去了。
曾瑾菡也有点震惊,虽然她家的丝绸销售一向很好,但一个城市一个店,想要一个月赚一百贯,也是勉勉强强的事。
这时候,郑时弼连忙递上账本:“小官人,这是今日报纸发行的量,已经超过了五千份……”
张正书点了点头,这也是没办法的事,雕版太慢了,能五日出一期报纸,已经很不错了。日报办成了周刊,张正书也是无奈。不过这样也好,日报的时效性太差,一天之内卖不完,那就烂在手里了。周刊的话,起码还能卖几日。
“汴梁城里的反响怎么样?”
张正书关心的是汴梁城文人的反应,因为他第一次用白话文叙事,把叶弘泽不指名不道姓地点了出来,只是写着“叶衙内”而已。但汴梁城里姓叶的衙内有几个,更何况又好色的,其实目标就很明确了。要怪就怪这个叶衙内,比先前的张正书还要纨绔。先前张正书也不过是狎妓出游而已,他直接去调戏良家妇女了,“声名远扬”之下,汴梁城百姓很快就对号入座了。可以说,这一期的《京华报》对叶弘泽的打击,是全方位的。
汴梁城百姓,也痛恨这类型衙内很久了。
人性嘛,都是喜欢看八卦,特别是官二代的八卦的。
于是,仅仅一个下午,第二期的《京华报》已经卖出了五千份。当然,这个成绩不能和第一期相比,毕竟第一期是沾了李师师的光。毕竟是千古第一名妓,李师师的光环太厉害了,厉害到直接把《京华报》的销量都拉高了不少。甚至在《京华报》刊印了两万份之后,还不时有人到“勤卷堂”询问,有没有那一期报纸卖。见有利可图的陈掌柜,还加印了不少,直接摆在“勤卷堂”卖哩!
张正书也不管,因为“勤卷堂”本来就是他指定的报纸销售书铺,也可以说是首发书铺。
“嗯,不错不错……”张正书夸奖了一番大家,“只是半日就销售了五千份,这个成绩很好啊!明日再努力一把,争取销量过万!”
除了不在场的秀才编辑之外,“京华报社”里的人一个个都喜气洋洋的。毕竟,跟着一个有前途的报社做,跟着一个有上进心的老板,就不怕丢饭碗了。在汴梁城,可是有不少“京漂”族的,每日为了生计,不知道要做多少活。当然,“京漂”里也有专门到汴梁城读书的秀才。在大宋是有公租房的,因为大宋商业发达,人口流动频繁,来京常住与暂住的异乡人都得寻个栖身处。宋朝专门管理公租房的衙门叫做“店宅务”,负责房屋的租赁、修缮、管理诸务。大宋的公租房租费不算高,月租在五百文上下。低廉的房租,吸引了大批量平民入住。朝廷也用这笔钱,很好地帮补了一下国库。
樊氏母子算是“京漂”一族了,他们最是怕丢了饭碗。特别是赵鼎,他之所以尽力帮张正书,除了张正书讲了很多他以前没想过的道理之外,更多的是张正书给的钱很多。给的钱多了,樊氏就不用给大户人家做帮佣,夜晚还有缝补衣裳来挣钱了。
说了几句鼓励的话,张正书又叮嘱郑时弼要尽快把阿拉伯数字的账本也做出来,然后不理郑时弼一脸苦瓜相,便拉着曾瑾菡走向书房了。
然而,张正书却没注意到,郑月娥痴痴地看着张正书和曾瑾菡的背影,也不知道在想什么。
“月娥啊,三哥儿怎样了?”郑时弼问道,“可能吃食了?”
“啊,爹爹……”郑月娥倏地红了脸,但好在月色不太好,夜色也黑,瞧不太清楚每个人脸上的神情。“三哥儿能吃些粥了,刘嫂她们也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