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谋划
“你说他们父子俩,到底在密谈些甚么,已经足足谈了两三个时辰了……”
郑月娥见来财还是无精打采地守在书房门外,不禁有点好奇地问道。
“不知晓……”来财也是无奈,这个小官人就没按照常理出过牌,每次都是让人一头雾水的。不过也正是这样,来财的眼界看宽了很多,也隐隐约约懂得了不少事情。
“这就奇了……”
郑月娥像是跟来财说话,又好像是自言自语道。要不是书房里时不时传出一些声响来,还真的让人担心他们两个在里面是不是出事了。
“郑家小娘子,你怎生这般关切小官人?”来财到底是“童言无忌”,话一出口,就让郑月娥闹了个大红脸,两颊晕红腾起,眉宇间尴尬中带着一丝幽怨的神色。
这话让一个黄花大闺女怎么接啊,郑月娥慌乱中找到一个借口说道:“奴……奴是来送账本的,让小官人过目……”
“原来是这样……”
来财恍然大悟,随后话语一转,“我还道小娘子为何这么殷勤地来小官人这,原来是对账本啊!那些乱嚼舌头的也是无事生非,我就说了,郑家小娘子洁身自好,我家小官人也是以礼相待的,哪有甚么逾越之事?”
郑月娥实在是待不下去了,张家上下,从僮仆到管家,谁没看出来她郑月娥一颗芳心紧紧系在了张正书身上?可惜“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张正书对她始终是以礼相待,没有逾越过半分。
也是来财这个十来岁孩童这么说话罢了,要是换个人郑月娥早就撑不住脸面了。毕竟中国人讲究面子,这等话也就不通世故的来财会当着郑月娥的面说出来,换了个谁过来,都不会这么“揭短”的。
就在郑月娥尴尬的时候,书房的门被打开了。
张正书率先走了出来,郑月娥红着脸颊,把账本往张正书的怀中一塞,慌慌忙忙地离开了小院。在出了小院拱门后,郑月娥却倚门回首忘了一眼,然后又跑开了。
“这是怎么回事?”
张正书也有点发蒙,他刚刚和张根富商量完大计,出门就被塞入了一沓账本,还没弄清是怎么回事,郑月娥就走了。
“小官人,这是郑家小娘子送来的账本,月底了,该到对账的时候了。”来财提醒张正书说道。
“原来是这样……”
张正书也想起来了,这是他制定的规矩,账本他需要一个月看一次。
摊开这个账本,发现里面用蝇头小楷工工整整地写好了每一笔收入、支出,借贷关系很明确,让人一目了然。
最为关键的是,郑月娥写的是阿拉伯数字,张正书恍惚间觉得回到了后世。要不是上面的繁体字提醒,张正书还真以为是看后世的账本了。
“吾儿,这账本怎生如此奇怪?”
张根富看了半日,却还是看不懂上面的“鬼画符”,不由地问道。要知道做一个商贾,你不能什么都不懂,最起码你得学会看账本。学会看账本,才能对自己的生意有一个全盘的了解,以及不会被账房先生钻了漏洞,贪渎大量钱财。
“这是简化数字,是天竺人发明的,由大食人传遍了西域各国。因为好用,我就拿来记账了。这是简化的数字‘一’,这是‘二’……‘十’、‘百’、‘千’、‘万’……”张正书把阿拉伯数字尽数说了一遍,但很可惜张根富已经老了,学习能力下降了好多,只是勉强记住了几个。
“那这个‘借’、‘贷’又是怎么回事?”
张根富不愧是多年的老商贾了,但还是想不明白,“借贷”怎么会有这么多?
张正书笑道:“所谓‘借’和‘贷’都不是本意,而是只表明记账的方向。这个借贷记账法,不管是用文字还是简化数字代替,都是一样的。左方为借,右方为贷。基本等式为:资产等于负债加上所有者权益。总体来说,借贷记账法必定是借贷相等的,有借必有贷……”
张根富听了个大概,似乎也明白了一点:“也就是说,用这个记账法,有错账漏账都能一眼看出来了?”
“没错,这就是借贷记账法的好处,只要是发生用钱的地方,必定是平衡的,而且有来龙去脉可以查询。现在我大宋用的是‘四柱结算法’,虽然也不错,但是在防止贪渎方面并不好。只要是做账高手,做个假账轻而易举。”
张根富也深有体会,要不然宋朝的账房先生这么稀缺了,一来是道德君子不多,连进入门槛的机会都没;二来记账是个繁琐的活,不仅算术要过关,还要懂得很多记账小技巧;第三最关键,就是要会打算盘。这时候算盘的技术还没推广开来,会打算盘的人不多,连珠算的方法都没完善。账房先生又不愿多带徒弟,毕竟这时候的观点是“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如此一来,好的账房先生太少了。
可按照张正书的说法,只要懂得借贷记账法,随便来个秀才学个半年都能学会,这还得了?
“这算什么?”张正书笑道,“在李家村技校那里学习的孩童,哪个不会这简易数字?若是再过得几年,就又是一批诚实可靠的账房先生了。”
张根富怔住了:“吾儿早就在谋划以后的事了?”说实话,张根富也没有这么长远的目光,也没有多少前进的动力了。毕竟他已经是“汴梁首富”,赚再多钱似乎也还是“首富”。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富二代不求上进的原因——没有奋斗动力。躺着就有钱花,谁还会辛辛苦苦去打拼?
但张正书不同啊,他知道北宋到了这时候已经是不得不变了,不变就是要灭亡的。不仅是国家的灭亡,更是文明的灭亡。他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想改进宋朝的军队战斗力问题。没有一支强悍的军队,别说进攻别国了,就是自保都难。
宋朝的禁军,到了现在的元符年间,估计也就装备好一点,真正论起战斗力来,说不定还不如地方厢军呢!
郑月娥见来财还是无精打采地守在书房门外,不禁有点好奇地问道。
“不知晓……”来财也是无奈,这个小官人就没按照常理出过牌,每次都是让人一头雾水的。不过也正是这样,来财的眼界看宽了很多,也隐隐约约懂得了不少事情。
“这就奇了……”
郑月娥像是跟来财说话,又好像是自言自语道。要不是书房里时不时传出一些声响来,还真的让人担心他们两个在里面是不是出事了。
“郑家小娘子,你怎生这般关切小官人?”来财到底是“童言无忌”,话一出口,就让郑月娥闹了个大红脸,两颊晕红腾起,眉宇间尴尬中带着一丝幽怨的神色。
这话让一个黄花大闺女怎么接啊,郑月娥慌乱中找到一个借口说道:“奴……奴是来送账本的,让小官人过目……”
“原来是这样……”
来财恍然大悟,随后话语一转,“我还道小娘子为何这么殷勤地来小官人这,原来是对账本啊!那些乱嚼舌头的也是无事生非,我就说了,郑家小娘子洁身自好,我家小官人也是以礼相待的,哪有甚么逾越之事?”
郑月娥实在是待不下去了,张家上下,从僮仆到管家,谁没看出来她郑月娥一颗芳心紧紧系在了张正书身上?可惜“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张正书对她始终是以礼相待,没有逾越过半分。
也是来财这个十来岁孩童这么说话罢了,要是换个人郑月娥早就撑不住脸面了。毕竟中国人讲究面子,这等话也就不通世故的来财会当着郑月娥的面说出来,换了个谁过来,都不会这么“揭短”的。
就在郑月娥尴尬的时候,书房的门被打开了。
张正书率先走了出来,郑月娥红着脸颊,把账本往张正书的怀中一塞,慌慌忙忙地离开了小院。在出了小院拱门后,郑月娥却倚门回首忘了一眼,然后又跑开了。
“这是怎么回事?”
张正书也有点发蒙,他刚刚和张根富商量完大计,出门就被塞入了一沓账本,还没弄清是怎么回事,郑月娥就走了。
“小官人,这是郑家小娘子送来的账本,月底了,该到对账的时候了。”来财提醒张正书说道。
“原来是这样……”
张正书也想起来了,这是他制定的规矩,账本他需要一个月看一次。
摊开这个账本,发现里面用蝇头小楷工工整整地写好了每一笔收入、支出,借贷关系很明确,让人一目了然。
最为关键的是,郑月娥写的是阿拉伯数字,张正书恍惚间觉得回到了后世。要不是上面的繁体字提醒,张正书还真以为是看后世的账本了。
“吾儿,这账本怎生如此奇怪?”
张根富看了半日,却还是看不懂上面的“鬼画符”,不由地问道。要知道做一个商贾,你不能什么都不懂,最起码你得学会看账本。学会看账本,才能对自己的生意有一个全盘的了解,以及不会被账房先生钻了漏洞,贪渎大量钱财。
“这是简化数字,是天竺人发明的,由大食人传遍了西域各国。因为好用,我就拿来记账了。这是简化的数字‘一’,这是‘二’……‘十’、‘百’、‘千’、‘万’……”张正书把阿拉伯数字尽数说了一遍,但很可惜张根富已经老了,学习能力下降了好多,只是勉强记住了几个。
“那这个‘借’、‘贷’又是怎么回事?”
张根富不愧是多年的老商贾了,但还是想不明白,“借贷”怎么会有这么多?
张正书笑道:“所谓‘借’和‘贷’都不是本意,而是只表明记账的方向。这个借贷记账法,不管是用文字还是简化数字代替,都是一样的。左方为借,右方为贷。基本等式为:资产等于负债加上所有者权益。总体来说,借贷记账法必定是借贷相等的,有借必有贷……”
张根富听了个大概,似乎也明白了一点:“也就是说,用这个记账法,有错账漏账都能一眼看出来了?”
“没错,这就是借贷记账法的好处,只要是发生用钱的地方,必定是平衡的,而且有来龙去脉可以查询。现在我大宋用的是‘四柱结算法’,虽然也不错,但是在防止贪渎方面并不好。只要是做账高手,做个假账轻而易举。”
张根富也深有体会,要不然宋朝的账房先生这么稀缺了,一来是道德君子不多,连进入门槛的机会都没;二来记账是个繁琐的活,不仅算术要过关,还要懂得很多记账小技巧;第三最关键,就是要会打算盘。这时候算盘的技术还没推广开来,会打算盘的人不多,连珠算的方法都没完善。账房先生又不愿多带徒弟,毕竟这时候的观点是“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如此一来,好的账房先生太少了。
可按照张正书的说法,只要懂得借贷记账法,随便来个秀才学个半年都能学会,这还得了?
“这算什么?”张正书笑道,“在李家村技校那里学习的孩童,哪个不会这简易数字?若是再过得几年,就又是一批诚实可靠的账房先生了。”
张根富怔住了:“吾儿早就在谋划以后的事了?”说实话,张根富也没有这么长远的目光,也没有多少前进的动力了。毕竟他已经是“汴梁首富”,赚再多钱似乎也还是“首富”。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富二代不求上进的原因——没有奋斗动力。躺着就有钱花,谁还会辛辛苦苦去打拼?
但张正书不同啊,他知道北宋到了这时候已经是不得不变了,不变就是要灭亡的。不仅是国家的灭亡,更是文明的灭亡。他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想改进宋朝的军队战斗力问题。没有一支强悍的军队,别说进攻别国了,就是自保都难。
宋朝的禁军,到了现在的元符年间,估计也就装备好一点,真正论起战斗力来,说不定还不如地方厢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