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3章 大奸似忠
而在宋神宗时,他表现得更为奇怪,明里他是反对结党营私的,曾说过:“忠于陛下者必见忌于大臣,党于大臣者必上负于陛下”,看似很冠冕堂皇。但是,看看接下来他的表现就知道了,守旧派中丞刘挚让人推举郭知章为御史,要郭知章去攻击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郭知章没有倒向刘挚,他看似在政治主张方面倾向于王安石,但他并未实际倒向那一边。
换句话说,郭知章就是中立派。
真的中立派吗?
张正书是不相信的,所以他又找出了郭知章的往事,看到他在朝堂上每每都为辽国说好话。
行,实锤了,这郭知章就是辽国买通的内间!
就算不是被收买了,郭知章也是投降派!
“很好,收集证据,交给王庆!”
张正书是这么吩咐“黑客”的,郭知章以为瞒过朝堂上下就行了,殊不知他的一举一动,都被记录在案。有了这份证据,他想抵赖也抵赖不了。张正书最厌恶这种通敌卖国,最后却还能混得身后名的欺世盗名、大奸大恶的臣子。要知道,正史上郭知章被赐谥“文毅”,谕祭文还称他“秉赋德性,浑厚淳全。躬自表树,良吏式宣。台谏著绩,风纪凛然。特立无惧,持之弥坚”。
要知道,谥号里面有个“文”字的,是文人一辈子所求的东西了。郭知章能得到这样的评价,盖棺定论了谁也推不翻。但是张正书在他没有盖棺定论的时候,就要揭开他丑恶的面目。
正史上,也是郭知章奉旨前往北边负责接待辽使,负责谈判事宜。郭知章做了什么呢?对辽使待之以礼,并晓以两国通好的大义:“夏人累犯边,法当致讨,以北朝劝和之故,务为优容。彼若恭顺如初,当自有恩旨,非使人所能预知也。”好了,这下宋朝退兵,退还将士占领的土地。同时,辽国也从雁门关退兵,看似一切都天衣无缝,郭知章不但没有过失,还大大有功!
只是站在历史高度看问题的张正书,一下就发现了问题。能达成这样的效果,何尝不是契丹人配合他的缘故?实锤无疑了,郭知章就是个内间!
试问,以大宋官员的尿性,会没有被敌国收买的大臣吗?用脚趾头想都知道,肯定是有的。
从现在来看,郭知章是嫌疑最大,还不能排除背后有没有推手。
“背后的推手,会是谁呢?”
张正书知道,郭知章只是被推出来的小卒而已,真正的幕后推手还在暗地里。偏生郭知章是个“孤臣”,滑不留手的,即便是“黑客”也一时间难以把这人给揪出来。
看着小楼外大雪覆盖的白茫茫一片,张正书叹了口气,说道:“好一似食进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而在心里,张正书还有一句话没说出口:“真是国之将亡,忠奸善恶全都难以辨别,大奸似忠之人满地走!”
这件事其实不算急,因为辽使都还没确定什么时候到大宋。
就算是来大宋,估计也是要开春之后的事情了。那时候,就该确定大宋这边的谈判人选,然后带着旨意北上去和辽使谈判。正因为有了这么个缓冲时间,足够辽国去调兵遣将威慑宋朝边境了。
好算计,确实是好算计。如果是张正书来布置,他肯定布置不了这样天衣无缝的计谋。谁能想得到,看似忠臣模样的郭知章,会被契丹人收买了呢?或许,郭知章并不知道他是为辽国做事的,因为他背后肯定还有人。这个幕后黑手,可能才是被契丹人收买的那人,郭知章自以为聪明,殊不知是当了别人的爪牙罢了。
但是,这人能指使得动“孤臣”郭知章,必定是朝中实权人物。
“会是谁呢?”张正书也是琢磨不定,或者郭知章背后根本就没有人,是他自己的把柄在辽国手中,所以不得不顺从辽国,配合辽国行事。反正不管怎么说,郭知章的嫌疑是最大的。
“等等,是谁举荐郭知章升官的?”
张正书突然又有了思路,他想到了一个可能,古代做官可不像后世,你做了多少都能记录在案。很多时候,往往有个人在旁边说你几句好话,说不定你就一飞冲天了。很快,张正书就从系统里搜索到了举荐郭知章的人:郑雍、顾临。这两个人是郭知章进入中枢的领路人,而且都是身居高位。但很可惜,这两个人都挂了。郑雍死得迟一些,去年才挂的。而顾临因为被贬了,命途多舛,所以死得早了一些。
“都死了,线索也就断了……”
张正书不得不开始思考第二个可能,就是辽国故意设局,让大宋自己退兵的。这样一来,郭知章或许是清白的。但不论如何,张正书都开始盯紧了郭知章。同时,让王庆透露消息给赵煦,越是大热门,就越不能派为谈判人选。
“烧脑啊,到底谁才是内间?”张正书突然觉得后世玩的三国杀都弱爆了,如果能在这云谲波诡的朝堂里识别出内间来,那才是真的本事。
就在张正书看着“黑客”的情报烧脑的时候,辽国人又有动作了。
应该说,他们居然试图在汴梁城中制造混乱,好散布谣言:“当今天子穷兵黩武,百姓苦其久矣”。结果,还没来得及传播开去,就被外松内紧的皇城司一举抓获了。没办法,一旦这谣言传播开去,朝廷立马陷入被动的境地。
皇城司也不能再观望了,火速出击,在损伤了好几十人的代价下,终于端了那间茶肆。只可惜,一个活口都没留下,那些假扮成宋人的辽国细作,全都服毒自尽了。功亏一篑的王庆,气得差点想砍人。但没办法,事出突然,只能怪天意如此,或者说对手并不笨。哪怕让老窝里潜伏了三十年的细作牺牲,也要保住内间,这等壮士断腕的决绝,便是张正书都要肃然起敬。
“看来,我想和这些老手玩心眼,还是差得远啊!”张正书摇了摇头,现在他最大的优势就是没人知道他进入了这一场危险的游戏里,或者说根本没有人注意到他这号人物。不然的话,张正书有几条命都不够死的。
换句话说,郭知章就是中立派。
真的中立派吗?
张正书是不相信的,所以他又找出了郭知章的往事,看到他在朝堂上每每都为辽国说好话。
行,实锤了,这郭知章就是辽国买通的内间!
就算不是被收买了,郭知章也是投降派!
“很好,收集证据,交给王庆!”
张正书是这么吩咐“黑客”的,郭知章以为瞒过朝堂上下就行了,殊不知他的一举一动,都被记录在案。有了这份证据,他想抵赖也抵赖不了。张正书最厌恶这种通敌卖国,最后却还能混得身后名的欺世盗名、大奸大恶的臣子。要知道,正史上郭知章被赐谥“文毅”,谕祭文还称他“秉赋德性,浑厚淳全。躬自表树,良吏式宣。台谏著绩,风纪凛然。特立无惧,持之弥坚”。
要知道,谥号里面有个“文”字的,是文人一辈子所求的东西了。郭知章能得到这样的评价,盖棺定论了谁也推不翻。但是张正书在他没有盖棺定论的时候,就要揭开他丑恶的面目。
正史上,也是郭知章奉旨前往北边负责接待辽使,负责谈判事宜。郭知章做了什么呢?对辽使待之以礼,并晓以两国通好的大义:“夏人累犯边,法当致讨,以北朝劝和之故,务为优容。彼若恭顺如初,当自有恩旨,非使人所能预知也。”好了,这下宋朝退兵,退还将士占领的土地。同时,辽国也从雁门关退兵,看似一切都天衣无缝,郭知章不但没有过失,还大大有功!
只是站在历史高度看问题的张正书,一下就发现了问题。能达成这样的效果,何尝不是契丹人配合他的缘故?实锤无疑了,郭知章就是个内间!
试问,以大宋官员的尿性,会没有被敌国收买的大臣吗?用脚趾头想都知道,肯定是有的。
从现在来看,郭知章是嫌疑最大,还不能排除背后有没有推手。
“背后的推手,会是谁呢?”
张正书知道,郭知章只是被推出来的小卒而已,真正的幕后推手还在暗地里。偏生郭知章是个“孤臣”,滑不留手的,即便是“黑客”也一时间难以把这人给揪出来。
看着小楼外大雪覆盖的白茫茫一片,张正书叹了口气,说道:“好一似食进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而在心里,张正书还有一句话没说出口:“真是国之将亡,忠奸善恶全都难以辨别,大奸似忠之人满地走!”
这件事其实不算急,因为辽使都还没确定什么时候到大宋。
就算是来大宋,估计也是要开春之后的事情了。那时候,就该确定大宋这边的谈判人选,然后带着旨意北上去和辽使谈判。正因为有了这么个缓冲时间,足够辽国去调兵遣将威慑宋朝边境了。
好算计,确实是好算计。如果是张正书来布置,他肯定布置不了这样天衣无缝的计谋。谁能想得到,看似忠臣模样的郭知章,会被契丹人收买了呢?或许,郭知章并不知道他是为辽国做事的,因为他背后肯定还有人。这个幕后黑手,可能才是被契丹人收买的那人,郭知章自以为聪明,殊不知是当了别人的爪牙罢了。
但是,这人能指使得动“孤臣”郭知章,必定是朝中实权人物。
“会是谁呢?”张正书也是琢磨不定,或者郭知章背后根本就没有人,是他自己的把柄在辽国手中,所以不得不顺从辽国,配合辽国行事。反正不管怎么说,郭知章的嫌疑是最大的。
“等等,是谁举荐郭知章升官的?”
张正书突然又有了思路,他想到了一个可能,古代做官可不像后世,你做了多少都能记录在案。很多时候,往往有个人在旁边说你几句好话,说不定你就一飞冲天了。很快,张正书就从系统里搜索到了举荐郭知章的人:郑雍、顾临。这两个人是郭知章进入中枢的领路人,而且都是身居高位。但很可惜,这两个人都挂了。郑雍死得迟一些,去年才挂的。而顾临因为被贬了,命途多舛,所以死得早了一些。
“都死了,线索也就断了……”
张正书不得不开始思考第二个可能,就是辽国故意设局,让大宋自己退兵的。这样一来,郭知章或许是清白的。但不论如何,张正书都开始盯紧了郭知章。同时,让王庆透露消息给赵煦,越是大热门,就越不能派为谈判人选。
“烧脑啊,到底谁才是内间?”张正书突然觉得后世玩的三国杀都弱爆了,如果能在这云谲波诡的朝堂里识别出内间来,那才是真的本事。
就在张正书看着“黑客”的情报烧脑的时候,辽国人又有动作了。
应该说,他们居然试图在汴梁城中制造混乱,好散布谣言:“当今天子穷兵黩武,百姓苦其久矣”。结果,还没来得及传播开去,就被外松内紧的皇城司一举抓获了。没办法,一旦这谣言传播开去,朝廷立马陷入被动的境地。
皇城司也不能再观望了,火速出击,在损伤了好几十人的代价下,终于端了那间茶肆。只可惜,一个活口都没留下,那些假扮成宋人的辽国细作,全都服毒自尽了。功亏一篑的王庆,气得差点想砍人。但没办法,事出突然,只能怪天意如此,或者说对手并不笨。哪怕让老窝里潜伏了三十年的细作牺牲,也要保住内间,这等壮士断腕的决绝,便是张正书都要肃然起敬。
“看来,我想和这些老手玩心眼,还是差得远啊!”张正书摇了摇头,现在他最大的优势就是没人知道他进入了这一场危险的游戏里,或者说根本没有人注意到他这号人物。不然的话,张正书有几条命都不够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