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2.第782章 技术迭代
董烟云心急火燎地赶到马公港码头,看到海汉人果然已经备好了船,这才稍稍放下心来。刚才听厉斗说广东的商人已经先行到了台湾岛,他真是有些担心海汉人再玩别的什么花样。
“董先生,在下是海汉商务部澎湖办事处的杨运,此次去台湾岛考察便由在下陪同先生。”一名身着灰色制服的年轻男子迎上前来,主动向董烟云招呼道。
“有劳了!”董烟云不敢怠慢,也立刻回礼道。不过他观察之下,看得出这名年轻人应该只是归化民的身份——海汉人身边随时随地都是有武装护卫人员,而这年轻人却是只身在码头上等着,显然身份不是那么重要。但他也知道这种够资格穿海汉式对襟短衫服的归化民干部一般等级都不会太低,因此还是需要表现出恭敬的态度。
这杨运看到董烟云的随从还带着几箱行李,当下便让船上下来几名船工,帮忙把箱子抬上船。而此时不少民工还在不停往船上搬运货物,不问可知应该是送去台湾岛的补给物资。董烟云见这条船是“探索级”帆船,便向杨运问道:“杨小哥,这是乘民团海军的船去吗?”
“这不是海军的船,是商务部的公务船。”杨运指了指船头侧舷不是太显眼的深蓝色铜钱标志:“董先生请看。”
这标志被旁边另一条帆船遮住了大半,董烟云一开始的确是没有注意到。不过他还是心存疑惑:“可为何商船上还有如同战船一样的炮窗?”
董烟云第一时间将这艘船认成了战船,就是因为船舷上那一排辨识度极高的炮窗,这玩意儿隔着老远就能看到,可要比船头遮了大半的海汉商务部蓝色钱标显眼多了。
杨运解释道:“这艘船本来是给民团军造的没错,不过下水前因为一些原因,军方不方便接收这条船,所以转给了商务部作为公务船使用。”
董烟云不明所以地点了点头,心道你们不想要可以卖给我们啊!再来个几十条也不会嫌多啊!当然了,他也不会傻到去追问为什么民团军方不接受这条船的原因,这显然不太可能从对方口中得到真正的答案。
其实海汉军方没有接收这条船的原因也很简单,是因为工业部已经在今年年中的时候生产出了改进版的“动力iii型”船用蒸汽机,而且这一型的蒸汽机还包括了适用于“探索级”和“探险级”的子型号,这就意味着海军舰队中的非主力舰也能得到性能的提升,今后可以逐步用混合动力推进的新船取代现有的纯风力推动的风帆式战船。
当然了,要全面对海军现有舰船改造是不太可能的,因为这不仅仅涉及到巨额的费用,而且要安排已经多达数十艘的“探索级”和“探险级”战船轮流回到胜利港进行改造也十分麻烦。每艘船都必须进入干船坞开膛破肚,安装蒸汽动力系统无异于一次大修,所消耗的时间、人力和金钱都不是小数目。
王汤姆等海军将领虽然希望能早日拥有一支傲视天下的蒸汽铁甲舰队,但也知道科技树的攀升急是急不来的。虽然各种蒸汽发动机、铁甲舰的设计图里在大数据库中都有现货可用,但工业制造能力的提升速度却还跟不上军方的野心。而且海军每年的军费预算有限,也不太可能将现有船只集中在短期内进行改造,更何况改造的费用极其高昂,算下来性价比其实并不高。
军头们一合计,与其改旧船,倒不如等造新船的时候直接上新装备,旧船到了退役年限就一批批地转为民用,或者是修补修补重新刷个漆,再折价卖给安南、大明这些盟友。至于说已经上了船台造了七七八八的新船,因为是按照海汉民团的军品标准建造,与外销的猴版型号有一定的技术差距,目前并不适合用来直接出口。反正也没几条,军方决定忍痛割爱,直接将其以成本价转让给需要的部门。
其实海汉内部能用得上帆船的部门也就那么几家,除了军方之外,其他的船只基本都是集中在海运部、商务部、农业部名下。首先农业部是不太可能花大价钱采购军方的船,虽然军方已经按造船成本计价,但由于战船的技术规格和造船标准都与民船有着比较大的差异,这个价差对于农业部来说是不值的,同样的价钱几乎可以造出两艘同型号同吨位的民用型渔船了。
其次海运部肯定也不会接这个锅,这船本来就是海运部下属的造船厂造的,但海军的窘迫局面并不是海运部的责任,也没有义务要为海军接这个锅——要接也行,那折算的成本大概真的就只能计算材料钱了,这样算的话军方肯定也不乐意了,毕竟他们掏给造船厂的预付费用可不止是材料成本而已。
最后王汤姆找到施耐德,说服对方接下了船台上已经开始安装帆索的两艘“探险级”和一艘“探索级”战船。施耐德一开始也不愿意多花冤枉钱,因为商务部本来自己也在造船厂有同型号商用船只的订单,相比之下造价更低一截,接军方的船反而会多花一笔冤枉钱。
不过后来王汤姆还是说服了他,因为这种船外形与民团装备的军用型一模一样,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必要时可以用来运送重要人物和物资,甚至是为商务部的船队提供“护航”。而且军方可以从三亚的军事基地弄几门训练用的旧炮装到船上,让其伪装得更加像模像样一点。如果有必要的话,甚至还可以再招募几名退役的炮兵到船上当水手——这些额外服务不需要商务部另行增加费用。
施耐德一想也是有道理,商务部的商船虽然也部署有一些武装人员和随船武器,但外型上并不具备威慑力,在有重要人员和物资运送任务的时候,往往还是得借助军方的船只。而且这种借也不白借,不管是搭顺风船还是请其出动护航,商务部都是要支付给军方相应的费用。一次两次或许不多,但十次八次下来也就比较可观了,何况军方的船也不是随叫随到,多数时候商务部还得照顾军方的时间安排。与其长期这样,倒不如弄几条军用船只标准的船,专门执行特殊任务。
当然了,这几艘要转为民用船只,武器装备和人员配备方面不可能达到军方的标准,甚至连接近都做不到,充其量也就是自卫武装的程度,但对于商务部来说,这种措施却的确可以有效减少对军方的依赖,至于说花销嘛,对财大气粗的商务部而言,只有值不值得做的买卖,价格从来都不是真正的决定因素。
在施耐德拍板买船的三个月之后,在商务部派驻澎湖的公务船当中,便有了这么一艘与海汉战船外形基本完全一致的特殊船只,而代表福建官方的董烟云,也是这艘船首次搭载非海汉人员。
钱天敦和厉斗安排董烟云乘坐海汉指派的船只而非他自己的船,多少也是为了限制董烟云在高雄港附近的活动区域,顺便也炫耀一下自家的实力。毕竟能把崭新的战船转为民用,这种事的确不是随便哪个国家能干得出来的。
董烟云以前也乘坐过民用版的“探索级”帆船,但这还是他第一次乘坐军用型号,上船之后也忍不住有些兴奋。不过原本用来布置火炮的二层甲板已经改为了舱室,杨运带着董烟云进到独立舱室中,董烟云这才发现原来这炮窗已经改成了舱室的采光舷窗了。小小的舱室中只有一张单人床和紧挨床边的一张小桌,在地板上放下董烟云的行李之后,舱室内基本就没有什么活动的空间了。舱内并没有什么华美的内饰,不过从制作家具所用的花梨木,床上的干净的白色棉布寝具,以及舱壁上固定的一块四寸玻璃圆镜来看,这舱室的布置在整洁中也带着不显山不露水的华贵。
杨运将董烟云带到舷窗旁边,向他掩饰开关舷窗外盖板的方法。在舱壁上有一个机括,往上扳动,盖板便会升起,往下扳动,盖板就会放下,十分灵活方便。董烟云见这伸手去探那窗口,却发现居然是一层透明玻璃。
“这舷窗只作采光之用,窗户是封死不能打开的,至于通气另有室内通风口,董先生途中若是觉得气闷,随时可到甲板上透透气。”杨运连忙向他解释道。
董烟云点头应下,对于海汉人的这种布置也是佩服不已。虽然他所乘坐的船只内饰远比眼前的船舱豪华,但这些细节之处却的确比不了海汉人的匠心独运。
“董先生稍事休息,待码头上的货物装完之后,船就立刻出发,今天日落之前便会抵达目的地。若是有什么事,可到甲板的驾驶舱找我。您的两位随从,我们安排在船尾的普通舱室了。”杨运拱拱手,便告辞出去了。他所负责的事情可不仅仅是照顾董烟云,还有从澎湖运往高雄港的一批补给品,以及同船前往当地的十几名建筑工匠。
董烟云在舱室内坐了一阵,感觉到船身开始轻微晃动起来,从舷窗往外望去,果然船正在缓缓地离开岸边。这舱室看似密封,但的确不闷,董烟云找来找去却没有看到舱内的通气口在何处。
又过了一阵,董烟云觉得待在舱室中实在无聊,想去将随从叫过来,但这舱室又着实窄了一些,三个大人站在里面都有点挤,待在舱室里肯定十分局促。于是他决定去甲板上转转,开门后才注意到这条从甲板下来的通道两边似乎都是一模一样的舱室,一眼看过去,加起来应该是有十间左右,不过除了他这间舱室之外,其他的舱室全都房门紧闭,也不知道住人没有。
这二层甲板的舱室都是由原本的炮位改造而来,原本左右舷各部署有五门火炮,两边也都保留了一个炮位继续用于部署火炮,但仅从外面看却一模一样无法分辨,只有真正需要动武的时候才会启用。
董烟云上到甲板上,见周遭已经是一片汪洋,船尾方向隐隐能看到澎湖在海平面上的轮廓,大约已经驶离港口十多里之遥了。董烟云注意到杨运站在船头,正举着一个小巧的仪器在对着远处的海平面进行观测。这玩意儿董烟云倒也认识,海汉人称之为“六分仪”,据说可以在茫茫大海之中迅速确定自己所在的位置和航向,不过其原理却是密不外传,归化民当中,只有海汉海军和少数商船上的专职领航员才会掌握这门技术。
董烟云并不知道这种依靠光学原理来进行航海定位的仪器,其实原本是在百年之后才会被英国人发明出来,到18世纪末经过能工巧匠的不断改进之后才使其小型化,而海汉人的到来使得这种航海仪器投入实际使用的时间至少比历史上提前了一个多世纪。这种仪器有多大的用处,任何一个有航海经验的水手都会明白,董烟云自然也不例外,要说他不眼馋这宝贝肯定是不可能的。但问题是这东西海汉根本不出售,其使用方法也一直是个未解之谜,就算董烟云脑子好使,但也很难光看操作就明白其使用原理。
董烟云也知道这东西是海汉人的忌讳,便没有急于靠过去,直到杨运完成操作,将六分仪放回箱子让人拿回舱内,他才慢慢踱步过去搭讪道:“杨小哥既然会使用这六分仪,想必也是海汉诸位首长亲传弟子了。”
杨运笑道:“在下只是运气好,被首长挑中了干这份差事而已,所学的这点本事不过是首长们的九牛一毛,说亲传弟子还远远不够格。”
董烟云道:“杨小哥客气了!老夫与海汉交往数年,这懂得使用六分仪的领航员,一只船队中也不过才一两人而已。能干这份差事的人,个个都是能人啊!”
“董先生,在下是海汉商务部澎湖办事处的杨运,此次去台湾岛考察便由在下陪同先生。”一名身着灰色制服的年轻男子迎上前来,主动向董烟云招呼道。
“有劳了!”董烟云不敢怠慢,也立刻回礼道。不过他观察之下,看得出这名年轻人应该只是归化民的身份——海汉人身边随时随地都是有武装护卫人员,而这年轻人却是只身在码头上等着,显然身份不是那么重要。但他也知道这种够资格穿海汉式对襟短衫服的归化民干部一般等级都不会太低,因此还是需要表现出恭敬的态度。
这杨运看到董烟云的随从还带着几箱行李,当下便让船上下来几名船工,帮忙把箱子抬上船。而此时不少民工还在不停往船上搬运货物,不问可知应该是送去台湾岛的补给物资。董烟云见这条船是“探索级”帆船,便向杨运问道:“杨小哥,这是乘民团海军的船去吗?”
“这不是海军的船,是商务部的公务船。”杨运指了指船头侧舷不是太显眼的深蓝色铜钱标志:“董先生请看。”
这标志被旁边另一条帆船遮住了大半,董烟云一开始的确是没有注意到。不过他还是心存疑惑:“可为何商船上还有如同战船一样的炮窗?”
董烟云第一时间将这艘船认成了战船,就是因为船舷上那一排辨识度极高的炮窗,这玩意儿隔着老远就能看到,可要比船头遮了大半的海汉商务部蓝色钱标显眼多了。
杨运解释道:“这艘船本来是给民团军造的没错,不过下水前因为一些原因,军方不方便接收这条船,所以转给了商务部作为公务船使用。”
董烟云不明所以地点了点头,心道你们不想要可以卖给我们啊!再来个几十条也不会嫌多啊!当然了,他也不会傻到去追问为什么民团军方不接受这条船的原因,这显然不太可能从对方口中得到真正的答案。
其实海汉军方没有接收这条船的原因也很简单,是因为工业部已经在今年年中的时候生产出了改进版的“动力iii型”船用蒸汽机,而且这一型的蒸汽机还包括了适用于“探索级”和“探险级”的子型号,这就意味着海军舰队中的非主力舰也能得到性能的提升,今后可以逐步用混合动力推进的新船取代现有的纯风力推动的风帆式战船。
当然了,要全面对海军现有舰船改造是不太可能的,因为这不仅仅涉及到巨额的费用,而且要安排已经多达数十艘的“探索级”和“探险级”战船轮流回到胜利港进行改造也十分麻烦。每艘船都必须进入干船坞开膛破肚,安装蒸汽动力系统无异于一次大修,所消耗的时间、人力和金钱都不是小数目。
王汤姆等海军将领虽然希望能早日拥有一支傲视天下的蒸汽铁甲舰队,但也知道科技树的攀升急是急不来的。虽然各种蒸汽发动机、铁甲舰的设计图里在大数据库中都有现货可用,但工业制造能力的提升速度却还跟不上军方的野心。而且海军每年的军费预算有限,也不太可能将现有船只集中在短期内进行改造,更何况改造的费用极其高昂,算下来性价比其实并不高。
军头们一合计,与其改旧船,倒不如等造新船的时候直接上新装备,旧船到了退役年限就一批批地转为民用,或者是修补修补重新刷个漆,再折价卖给安南、大明这些盟友。至于说已经上了船台造了七七八八的新船,因为是按照海汉民团的军品标准建造,与外销的猴版型号有一定的技术差距,目前并不适合用来直接出口。反正也没几条,军方决定忍痛割爱,直接将其以成本价转让给需要的部门。
其实海汉内部能用得上帆船的部门也就那么几家,除了军方之外,其他的船只基本都是集中在海运部、商务部、农业部名下。首先农业部是不太可能花大价钱采购军方的船,虽然军方已经按造船成本计价,但由于战船的技术规格和造船标准都与民船有着比较大的差异,这个价差对于农业部来说是不值的,同样的价钱几乎可以造出两艘同型号同吨位的民用型渔船了。
其次海运部肯定也不会接这个锅,这船本来就是海运部下属的造船厂造的,但海军的窘迫局面并不是海运部的责任,也没有义务要为海军接这个锅——要接也行,那折算的成本大概真的就只能计算材料钱了,这样算的话军方肯定也不乐意了,毕竟他们掏给造船厂的预付费用可不止是材料成本而已。
最后王汤姆找到施耐德,说服对方接下了船台上已经开始安装帆索的两艘“探险级”和一艘“探索级”战船。施耐德一开始也不愿意多花冤枉钱,因为商务部本来自己也在造船厂有同型号商用船只的订单,相比之下造价更低一截,接军方的船反而会多花一笔冤枉钱。
不过后来王汤姆还是说服了他,因为这种船外形与民团装备的军用型一模一样,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必要时可以用来运送重要人物和物资,甚至是为商务部的船队提供“护航”。而且军方可以从三亚的军事基地弄几门训练用的旧炮装到船上,让其伪装得更加像模像样一点。如果有必要的话,甚至还可以再招募几名退役的炮兵到船上当水手——这些额外服务不需要商务部另行增加费用。
施耐德一想也是有道理,商务部的商船虽然也部署有一些武装人员和随船武器,但外型上并不具备威慑力,在有重要人员和物资运送任务的时候,往往还是得借助军方的船只。而且这种借也不白借,不管是搭顺风船还是请其出动护航,商务部都是要支付给军方相应的费用。一次两次或许不多,但十次八次下来也就比较可观了,何况军方的船也不是随叫随到,多数时候商务部还得照顾军方的时间安排。与其长期这样,倒不如弄几条军用船只标准的船,专门执行特殊任务。
当然了,这几艘要转为民用船只,武器装备和人员配备方面不可能达到军方的标准,甚至连接近都做不到,充其量也就是自卫武装的程度,但对于商务部来说,这种措施却的确可以有效减少对军方的依赖,至于说花销嘛,对财大气粗的商务部而言,只有值不值得做的买卖,价格从来都不是真正的决定因素。
在施耐德拍板买船的三个月之后,在商务部派驻澎湖的公务船当中,便有了这么一艘与海汉战船外形基本完全一致的特殊船只,而代表福建官方的董烟云,也是这艘船首次搭载非海汉人员。
钱天敦和厉斗安排董烟云乘坐海汉指派的船只而非他自己的船,多少也是为了限制董烟云在高雄港附近的活动区域,顺便也炫耀一下自家的实力。毕竟能把崭新的战船转为民用,这种事的确不是随便哪个国家能干得出来的。
董烟云以前也乘坐过民用版的“探索级”帆船,但这还是他第一次乘坐军用型号,上船之后也忍不住有些兴奋。不过原本用来布置火炮的二层甲板已经改为了舱室,杨运带着董烟云进到独立舱室中,董烟云这才发现原来这炮窗已经改成了舱室的采光舷窗了。小小的舱室中只有一张单人床和紧挨床边的一张小桌,在地板上放下董烟云的行李之后,舱室内基本就没有什么活动的空间了。舱内并没有什么华美的内饰,不过从制作家具所用的花梨木,床上的干净的白色棉布寝具,以及舱壁上固定的一块四寸玻璃圆镜来看,这舱室的布置在整洁中也带着不显山不露水的华贵。
杨运将董烟云带到舷窗旁边,向他掩饰开关舷窗外盖板的方法。在舱壁上有一个机括,往上扳动,盖板便会升起,往下扳动,盖板就会放下,十分灵活方便。董烟云见这伸手去探那窗口,却发现居然是一层透明玻璃。
“这舷窗只作采光之用,窗户是封死不能打开的,至于通气另有室内通风口,董先生途中若是觉得气闷,随时可到甲板上透透气。”杨运连忙向他解释道。
董烟云点头应下,对于海汉人的这种布置也是佩服不已。虽然他所乘坐的船只内饰远比眼前的船舱豪华,但这些细节之处却的确比不了海汉人的匠心独运。
“董先生稍事休息,待码头上的货物装完之后,船就立刻出发,今天日落之前便会抵达目的地。若是有什么事,可到甲板的驾驶舱找我。您的两位随从,我们安排在船尾的普通舱室了。”杨运拱拱手,便告辞出去了。他所负责的事情可不仅仅是照顾董烟云,还有从澎湖运往高雄港的一批补给品,以及同船前往当地的十几名建筑工匠。
董烟云在舱室内坐了一阵,感觉到船身开始轻微晃动起来,从舷窗往外望去,果然船正在缓缓地离开岸边。这舱室看似密封,但的确不闷,董烟云找来找去却没有看到舱内的通气口在何处。
又过了一阵,董烟云觉得待在舱室中实在无聊,想去将随从叫过来,但这舱室又着实窄了一些,三个大人站在里面都有点挤,待在舱室里肯定十分局促。于是他决定去甲板上转转,开门后才注意到这条从甲板下来的通道两边似乎都是一模一样的舱室,一眼看过去,加起来应该是有十间左右,不过除了他这间舱室之外,其他的舱室全都房门紧闭,也不知道住人没有。
这二层甲板的舱室都是由原本的炮位改造而来,原本左右舷各部署有五门火炮,两边也都保留了一个炮位继续用于部署火炮,但仅从外面看却一模一样无法分辨,只有真正需要动武的时候才会启用。
董烟云上到甲板上,见周遭已经是一片汪洋,船尾方向隐隐能看到澎湖在海平面上的轮廓,大约已经驶离港口十多里之遥了。董烟云注意到杨运站在船头,正举着一个小巧的仪器在对着远处的海平面进行观测。这玩意儿董烟云倒也认识,海汉人称之为“六分仪”,据说可以在茫茫大海之中迅速确定自己所在的位置和航向,不过其原理却是密不外传,归化民当中,只有海汉海军和少数商船上的专职领航员才会掌握这门技术。
董烟云并不知道这种依靠光学原理来进行航海定位的仪器,其实原本是在百年之后才会被英国人发明出来,到18世纪末经过能工巧匠的不断改进之后才使其小型化,而海汉人的到来使得这种航海仪器投入实际使用的时间至少比历史上提前了一个多世纪。这种仪器有多大的用处,任何一个有航海经验的水手都会明白,董烟云自然也不例外,要说他不眼馋这宝贝肯定是不可能的。但问题是这东西海汉根本不出售,其使用方法也一直是个未解之谜,就算董烟云脑子好使,但也很难光看操作就明白其使用原理。
董烟云也知道这东西是海汉人的忌讳,便没有急于靠过去,直到杨运完成操作,将六分仪放回箱子让人拿回舱内,他才慢慢踱步过去搭讪道:“杨小哥既然会使用这六分仪,想必也是海汉诸位首长亲传弟子了。”
杨运笑道:“在下只是运气好,被首长挑中了干这份差事而已,所学的这点本事不过是首长们的九牛一毛,说亲传弟子还远远不够格。”
董烟云道:“杨小哥客气了!老夫与海汉交往数年,这懂得使用六分仪的领航员,一只船队中也不过才一两人而已。能干这份差事的人,个个都是能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