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叶公好龙
“我一直以为西安侯是一时兴起,可按照延年的说法,他还真就能在日华宫一坐数日天,追随夫子学《左传》?”
徐敖乃是贯长卿的大弟子,受《毛诗》,又粗通《左传》,但他并未满足于此,还欲学尚书,于是在求得门户之见不算重的贯长卿允许后,去清河郡拜谒前博士胡常。
那胡常乃是鲁地大儒孔安国的再传弟子,掌握着极其晦涩的“古文尚书”,据说那是数十年前,鲁恭王坏孔子家宅时在墙壁里发现的,与传世的今文尚书内容有许多不同之处。虽然未曾列为官学,可在关东也颇受人追捧。
世上儒生虽众,可九成都只是读孝经、论语这种入门级教材后,便浅尝辄止,能真正精通一经的本就不多,徐敖兼通三经,已经算其中佼佼者。
他此番回来,却是有一件事,想要再度劝说固执的夫子。
却听闻前段时日驰名天下的西安侯任弘屈身下学,徐敖刚开始还以为,这又是一个想要随便学几篇文章,将自己包装成“经术”精明的侯王。河间王父子纵情声色,对儒术没什么兴趣,可长安确实有不少大臣,在朝廷的倡导下,欲将经术当做包装自身,让权力和地位更上一层楼的敲门砖。
“但这批人颇似昔日楚国叶公,嘴里说着尚贤爱士,可等孔子亲至时,却又弃之不用,甚至见龙而走,此所谓叶公好龙也。”
作为一个全日制儒生,徐敖对那些非全日制同学对学术的热爱的存疑的。
贯长卿的另一个弟子解延年闻言大笑:“子少这次却是料错了,西安侯虽然年纪轻轻身居高位,可与河间国太子等人不同,是真心向学,他早在长安时,便花了大半年时间,将那些难懂的大篆运用熟练,经传皆已熟悉,如今来河间,主要是从夫子日夜习得训诂。”
章句、训诂、义理,乃是通晓一经的必备基础,可左传眼下无章句义理,只有贾谊一百年前作下的训诂,也就是名词注释,毕竟是古文字,语法之类与汉代的通用语也有很大区别,若是连意思都不明白,谈何知晓文义。
但贾谊一来文笔好,训诂也没有长篇大论,相比于拜入其他家动辄数十上百万的训诂,已是极少。
但徐敖还是有些不信,直到跟着解延年步入日华宫的授课厅堂,却见河间王太子刘元在一旁打瞌睡,一位面如冠玉,头戴长冠的儒雅君子,正在和老师探讨经传里的一段内容。
“《春秋》有载,昭公十七年,冬,有星孛于大辰。十八年则曰:夏五月壬午,宋、卫、陈、郑灾。”
徐敖和解延年不欲打扰,自己找了蒲席跪坐,却听这位西安侯已经不必看书,便将传上的内容说得头头是道了。
“针对这场彗星现于心宿,有两位鲁国大夫作过预言,都认为,彗星出现于大火的方位,表示火灾将发生在宋、卫、陈、郑之分野。郑国人裨灶也如此认为,他对郑国执政子产说,宋、卫、陈、郑四国将同日发生火灾,如用一种宝物祭神,郑国可以免灾。可是子产不给,还说这样的一番话。”
“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灶哪里懂得天道?这个人每逢有异样的天象和气候,都扬言将有大灾,难道不会偶尔也说中么?遂不与宝物,郑国亦不曾遭火灾。”
贯长卿经过半个月相处,对任弘最初的疑虑已经慢慢放下,不考虑他的君侯身份,这就是个聪慧且好学的弟子啊,常能举一反三,不过他也发现,任弘在学习时,总会对传中那些与他观点贴近的内容十分上心,刻意强调出来。
“所以道远认为,天象与人事无关,天人应相分?”
“学生不敢妄言完全无关。”
任弘朝贯长卿作揖,他也没有直接否定灾异与人事的关系,因为这玩意想要证伪是极其麻烦的。去年冬天,任弘费了好大劲,才侥幸引下了雷电,暂时让博士弟子们闭了嘴。只要对方暂时不要以灾异为借口来阻扰国事,任弘暂时也不想去做这类费力不讨好的事,只将这一段的重点,往积极的人事应对上落。
“传中说,郑国还没有发生火灾以前,里析告诉子产,若想避免这场灾异,最好的办法就是迁都,罢免大臣。”
“但子产并未因为谣言而逃避,他着手做了许多准备,停止容易失火的市场,派府人、库人各自戒备自己的辖区范围以防火。命令司宫戒备,迁出先公的宫女,安置在火烧不到的地方。司马、司寇排列在火道上,到处以水救火。灾后登记被烧的房屋,减免百姓的赋税,重建其居室,所以火灾造成的伤害不大。”
“反观陈国,虽然祈祷而不救火,许国则是不慰问火灾,君子因此而知道陈国、许国将先被灭亡。天灾或许难以避免,但如何应对防治,灾后如何善后,才是该考虑的事。”
任弘道:“子产的态度,就是学生的态度。比如去年冬天,相比于齐学诸生危言耸听,因为一些不知缘由的灾异就耽误了该做的国事,还不如寻找雷击的缘由,积极去避免雷击之事,故于殿堂安放避雷针。“
任弘确实解读出了传中要表达的东西,贯长卿没有表明意见,看向另外两名弟子:“汝等以为如何?”
“道远做得好。”解延年拊掌赞同任弘之言。
“我虽在河间,但也听说自从长安放置了避雷针后,春夏时虽有雷击,却没有造成火灾,而没有安放避雷针的地方却遭灾了。”
“听闻此事后,连河间王都开始在宫殿、宗庙上安置避雷针,毕竟谁也不想挨了雷击后还被齐学诸生跳出来指责失德啊。”
在对待灾异和天人关系上,公羊派已经完全倒向神秘学去了,榖梁则对此不太感冒,左传则位于两者之间。既不像公羊那样刻意凸出,也会写一些预感式的故事,好像煞有其事,却在故事结尾让一位“君子”出言来否定预言,强调人事的作用。
任弘猜测,这里面的预言,或许真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春秋时对巫祝的重视,远胜汉朝十数倍,而如子产一般的点评与对天人灾异的嗤之以鼻,或许才是左传作者自己的观点吧。
这倒是与孔子的观念“敬而远之”“不语怪力乱神”比较接近。
“因为左丘明亲见孔子,好恶与圣人同,因为惧怕圣人弟子各抒己见,曲解经义,这才作了《左传》,他果然没料错,公羊一派沉溺所习,玩守旧闻,固执虚言传受之辞,以非亲见实事之道也。”
贯长卿在这点上十分坚持,虽然影响力小,可也是三传之一,不过公羊榖梁两家视左传为不传春秋的子学著述,贯长卿则觉得他们走的才是歪路。三家都认为自己才是正统,对方是修正主义。
可没法子,公羊抢了时代先机啊,在这经学大一统的时代,《左传》要得到承认与发展,不仅要在学术上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还得与时俱进才行。
所以在任弘看来,这一切的前提是解决学习的壁垒,让左传的影响慢慢扩大开来。
等徐敖被引上来与任弘相见后,任弘对他所学的古文尚书来了兴趣。
“子少兄所学古文尚书,还是用古代的大篆传经?”
徐敖抬起头看了一眼任弘,发现他目光殷切。
“当然不是。”
徐敖摇头,骄傲地说道:“和夫子一样,胡先生依然坚持以古文教授尚书,必先晓古文尔雅,知训诂才能学之,如此才能不偏离圣人之意。”
这就有点原教旨主义了,设了这么高的门槛,非名宿大儒不能精通,难怪一起没什么影响,精英主义路线只会越来越窄,终究没有群众路线宽。
任弘心中暗暗摇头,嘴上却笑道:“夫子,其实弟子有一事不明。”
“道远但说无妨。”
这几日任弘的好问,弥补了贯长卿因河间王太子厌学而产生的失落,重新焕发了初为人事的精神来。
任弘朝贯长卿和两位“师兄”作揖道:“我听夫子教授,说六经本于周公,为周代所制,春秋礼崩乐坏后流散,而孔子将其整理传世。”
“弟子想知道,周公、孔子传经时所用的文字,和古文尚书、左传里的六国籀文蝌蚪文,是一种么?”
……
ps:嗯……书友群没了,我也不知道大伙说了啥就被封了,还是年后再建吧,本群主不想大过年被请去喝茶啊o(╥﹏╥)o。这几天倒霉事一桩接一桩,写文也不太顺,憋一天都憋不出来一章,先别催了,一起渡过难关吧。
徐敖乃是贯长卿的大弟子,受《毛诗》,又粗通《左传》,但他并未满足于此,还欲学尚书,于是在求得门户之见不算重的贯长卿允许后,去清河郡拜谒前博士胡常。
那胡常乃是鲁地大儒孔安国的再传弟子,掌握着极其晦涩的“古文尚书”,据说那是数十年前,鲁恭王坏孔子家宅时在墙壁里发现的,与传世的今文尚书内容有许多不同之处。虽然未曾列为官学,可在关东也颇受人追捧。
世上儒生虽众,可九成都只是读孝经、论语这种入门级教材后,便浅尝辄止,能真正精通一经的本就不多,徐敖兼通三经,已经算其中佼佼者。
他此番回来,却是有一件事,想要再度劝说固执的夫子。
却听闻前段时日驰名天下的西安侯任弘屈身下学,徐敖刚开始还以为,这又是一个想要随便学几篇文章,将自己包装成“经术”精明的侯王。河间王父子纵情声色,对儒术没什么兴趣,可长安确实有不少大臣,在朝廷的倡导下,欲将经术当做包装自身,让权力和地位更上一层楼的敲门砖。
“但这批人颇似昔日楚国叶公,嘴里说着尚贤爱士,可等孔子亲至时,却又弃之不用,甚至见龙而走,此所谓叶公好龙也。”
作为一个全日制儒生,徐敖对那些非全日制同学对学术的热爱的存疑的。
贯长卿的另一个弟子解延年闻言大笑:“子少这次却是料错了,西安侯虽然年纪轻轻身居高位,可与河间国太子等人不同,是真心向学,他早在长安时,便花了大半年时间,将那些难懂的大篆运用熟练,经传皆已熟悉,如今来河间,主要是从夫子日夜习得训诂。”
章句、训诂、义理,乃是通晓一经的必备基础,可左传眼下无章句义理,只有贾谊一百年前作下的训诂,也就是名词注释,毕竟是古文字,语法之类与汉代的通用语也有很大区别,若是连意思都不明白,谈何知晓文义。
但贾谊一来文笔好,训诂也没有长篇大论,相比于拜入其他家动辄数十上百万的训诂,已是极少。
但徐敖还是有些不信,直到跟着解延年步入日华宫的授课厅堂,却见河间王太子刘元在一旁打瞌睡,一位面如冠玉,头戴长冠的儒雅君子,正在和老师探讨经传里的一段内容。
“《春秋》有载,昭公十七年,冬,有星孛于大辰。十八年则曰:夏五月壬午,宋、卫、陈、郑灾。”
徐敖和解延年不欲打扰,自己找了蒲席跪坐,却听这位西安侯已经不必看书,便将传上的内容说得头头是道了。
“针对这场彗星现于心宿,有两位鲁国大夫作过预言,都认为,彗星出现于大火的方位,表示火灾将发生在宋、卫、陈、郑之分野。郑国人裨灶也如此认为,他对郑国执政子产说,宋、卫、陈、郑四国将同日发生火灾,如用一种宝物祭神,郑国可以免灾。可是子产不给,还说这样的一番话。”
“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灶哪里懂得天道?这个人每逢有异样的天象和气候,都扬言将有大灾,难道不会偶尔也说中么?遂不与宝物,郑国亦不曾遭火灾。”
贯长卿经过半个月相处,对任弘最初的疑虑已经慢慢放下,不考虑他的君侯身份,这就是个聪慧且好学的弟子啊,常能举一反三,不过他也发现,任弘在学习时,总会对传中那些与他观点贴近的内容十分上心,刻意强调出来。
“所以道远认为,天象与人事无关,天人应相分?”
“学生不敢妄言完全无关。”
任弘朝贯长卿作揖,他也没有直接否定灾异与人事的关系,因为这玩意想要证伪是极其麻烦的。去年冬天,任弘费了好大劲,才侥幸引下了雷电,暂时让博士弟子们闭了嘴。只要对方暂时不要以灾异为借口来阻扰国事,任弘暂时也不想去做这类费力不讨好的事,只将这一段的重点,往积极的人事应对上落。
“传中说,郑国还没有发生火灾以前,里析告诉子产,若想避免这场灾异,最好的办法就是迁都,罢免大臣。”
“但子产并未因为谣言而逃避,他着手做了许多准备,停止容易失火的市场,派府人、库人各自戒备自己的辖区范围以防火。命令司宫戒备,迁出先公的宫女,安置在火烧不到的地方。司马、司寇排列在火道上,到处以水救火。灾后登记被烧的房屋,减免百姓的赋税,重建其居室,所以火灾造成的伤害不大。”
“反观陈国,虽然祈祷而不救火,许国则是不慰问火灾,君子因此而知道陈国、许国将先被灭亡。天灾或许难以避免,但如何应对防治,灾后如何善后,才是该考虑的事。”
任弘道:“子产的态度,就是学生的态度。比如去年冬天,相比于齐学诸生危言耸听,因为一些不知缘由的灾异就耽误了该做的国事,还不如寻找雷击的缘由,积极去避免雷击之事,故于殿堂安放避雷针。“
任弘确实解读出了传中要表达的东西,贯长卿没有表明意见,看向另外两名弟子:“汝等以为如何?”
“道远做得好。”解延年拊掌赞同任弘之言。
“我虽在河间,但也听说自从长安放置了避雷针后,春夏时虽有雷击,却没有造成火灾,而没有安放避雷针的地方却遭灾了。”
“听闻此事后,连河间王都开始在宫殿、宗庙上安置避雷针,毕竟谁也不想挨了雷击后还被齐学诸生跳出来指责失德啊。”
在对待灾异和天人关系上,公羊派已经完全倒向神秘学去了,榖梁则对此不太感冒,左传则位于两者之间。既不像公羊那样刻意凸出,也会写一些预感式的故事,好像煞有其事,却在故事结尾让一位“君子”出言来否定预言,强调人事的作用。
任弘猜测,这里面的预言,或许真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春秋时对巫祝的重视,远胜汉朝十数倍,而如子产一般的点评与对天人灾异的嗤之以鼻,或许才是左传作者自己的观点吧。
这倒是与孔子的观念“敬而远之”“不语怪力乱神”比较接近。
“因为左丘明亲见孔子,好恶与圣人同,因为惧怕圣人弟子各抒己见,曲解经义,这才作了《左传》,他果然没料错,公羊一派沉溺所习,玩守旧闻,固执虚言传受之辞,以非亲见实事之道也。”
贯长卿在这点上十分坚持,虽然影响力小,可也是三传之一,不过公羊榖梁两家视左传为不传春秋的子学著述,贯长卿则觉得他们走的才是歪路。三家都认为自己才是正统,对方是修正主义。
可没法子,公羊抢了时代先机啊,在这经学大一统的时代,《左传》要得到承认与发展,不仅要在学术上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还得与时俱进才行。
所以在任弘看来,这一切的前提是解决学习的壁垒,让左传的影响慢慢扩大开来。
等徐敖被引上来与任弘相见后,任弘对他所学的古文尚书来了兴趣。
“子少兄所学古文尚书,还是用古代的大篆传经?”
徐敖抬起头看了一眼任弘,发现他目光殷切。
“当然不是。”
徐敖摇头,骄傲地说道:“和夫子一样,胡先生依然坚持以古文教授尚书,必先晓古文尔雅,知训诂才能学之,如此才能不偏离圣人之意。”
这就有点原教旨主义了,设了这么高的门槛,非名宿大儒不能精通,难怪一起没什么影响,精英主义路线只会越来越窄,终究没有群众路线宽。
任弘心中暗暗摇头,嘴上却笑道:“夫子,其实弟子有一事不明。”
“道远但说无妨。”
这几日任弘的好问,弥补了贯长卿因河间王太子厌学而产生的失落,重新焕发了初为人事的精神来。
任弘朝贯长卿和两位“师兄”作揖道:“我听夫子教授,说六经本于周公,为周代所制,春秋礼崩乐坏后流散,而孔子将其整理传世。”
“弟子想知道,周公、孔子传经时所用的文字,和古文尚书、左传里的六国籀文蝌蚪文,是一种么?”
……
ps:嗯……书友群没了,我也不知道大伙说了啥就被封了,还是年后再建吧,本群主不想大过年被请去喝茶啊o(╥﹏╥)o。这几天倒霉事一桩接一桩,写文也不太顺,憋一天都憋不出来一章,先别催了,一起渡过难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