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3章 相互说服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孙享福从来都不反对大唐的扩张,但是,他希望那是有计划,有方式,符合发展节奏的扩张,盲目的占领的后果,往往是统治时间不长,然后出现叛乱,再然后,又回归原本的样子。
  历史上的大唐,就是因为内部发展还不够夯实,对外部的控制力不够强大,导致空前的繁华只是昙花一现。
  孙享福知道守成比开拓难的道理,所以,他在尽力的发展大唐的经济,基础建设等方面,在他看来,没有这些东西打底,大唐得到的领土即便是再多,也会很快的失去。
  “房相,陛下不会不知道像王浩这种不受控制的人的危险性吧!”
  “怎么会不知道,可是,王浩的所做所为,虽然有些极端,但在陛下看来,其本意,却并非是要祸害大唐本身,像他这样的人,想要荣华富贵的话,那是唾手可得,可偏偏,他想做事,陛下就是看中了他这一点。”
  “他那不是想做事,是想搞事情,这次我们能化解定襄的危机,说白了,是凭运气,一旦让他成功,会是什么样的后果,您知道的吧!”
  闻言,房玄龄也是眉头紧皱,王浩这个人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可是,他从来只忠于自己的想法,甚至想让皇帝都按照他的意志走,这就很要不得了,不过,他跟孙享福现在说的再多,也是没用的,关键还得看李世民怎么想。
  又是半个多时辰过去了,李世民才神色复杂的从关押王浩的帐篷里走了出来。
  孙享福正欲上前开口,却被李世民伸手阻止了。
  “王浩之事,暂且不急着说,城内的各项准备,都做好了吗?”
  “一切已经准备妥当。”
  “嗯,当前的要务,还是办好这次运动大会,至于王浩的生杀问题,且等运动大会之后,咱们再议。”
  “那个,陛下······”
  “朕听闻,使团和西域诸国的代表团今日正午之前便会入城?”
  “是的。”
  “那时辰不早了,你赶紧去安排迎接的事情吧!唐卿这一去三载,劳苦功高,使团一干人等,尽皆有大功于国,等运动大会结束之后,朕自有封赏,你先替朕宽慰一番。”
  “臣遵旨。”
  李世民一副不想让孙享福多说话的架势,孙享福也不好死缠着他说,反正王浩现在关着,除了有千牛卫守着,还有自家的密卫用望远镜严密监控着,不怕他逃跑,就暂且先这样吧!
  看看了时辰,孙享福急急的整顿了仪仗,去了西城门,而李世民回到了议事的营帐之后,立即召了房玄龄,杜如晦,李靖等人议事。
  “王浩此人,作恶多端,论罪该诛,然朝堂诸公之奏请,朕又不得不顾,诸卿以为,该如何处置为好?”
  以现在李世民的权威,想到办事,哪里还需要在乎朝臣们的意见,论罪该杀之人,他却来问几位重臣该不该杀,那意思就是他不想杀了。
  “陛下,王浩此人太过危险,臣以为,不可不诛,而且,正明的心思,陛下您应该也知道,若是您强行赦免了他,只怕正明拼着抗旨,也是会杀他的,为了一个王浩,失去一个正明,不值当。”房玄龄通过跟孙享福的一些沟通,也算是比较认同了孙享福的主张,率先开口道。
  然而,李世民听了房玄龄的话,却没有急着表态,却是转头看向李靖和杜如晦,显然,房玄龄的主张,不是他心中所想。
  “陛下,臣以为,王浩当诛,不诛不足以平三军将士心中之愤。”李靖继房玄龄之后开口道。
  延津之战过去还不到两年,事情的前因后果,东征的数十万将士,可都是知道的,再有云南之战,舍龙和云南代表团,现在可是大营之中呢!因为王浩的谋划,蒙舍诏死伤的青壮高达三万余,云南各部的损失全部加起来,超过十万人,这可是血海深仇,不杀他,安南军第一个不同意,出于军心稳定方面的考虑,李靖这个建议,算是非常有力的。
  在李靖之后,杜如晦再度开口道,“陛下,王浩若死,大唐内部将海清河晏,再无忧虑,只要按照现在的脚步,潜心发展,五年十年之后,大唐之强,足以冠绝当世,您还有什么可考虑的?”
  见到三位肱骨意见一致,李世民脸色有些暗淡道,“朕也知道,王浩一死,我大唐的发展,将再无阻碍,朕只是觉得有些可惜。
  昔日孟子曾言,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正明,以及诸位爱卿,都是辅助朕的贤士,然而,没有国外之患,咱们大唐也还是有可能会在安逸的生活中消亡。
  是故,朕不想停下来享受安逸,诸卿可明白朕之心意?”
  你把心意说的这么明确,谁还能不明白?
  不过,房玄龄却是再度开口道,“陛下,君子爱财,须取之有道,于国家而言,也是如此,王浩此人所用的手段,过于偏激,非是正道。即便是成功了,也难叫人心服,此后,只怕会叛乱不断。
  而且,西域诸国之地与我大唐本土相隔万里,打下来容易,守土和治理起来,却更难,臣以为,现在的时机尚且不成熟。”
  房玄龄说完,杜如晦又接过话道,“臣附议,我大唐现有的人才,治理现有的州郡和四边之地,尚且不足,盲目扩张,有害无利。
  而且,西方诸国中,较强的几国,皆是传承日久,人口众多,非速亡之国,一旦陷入那个泥潭之中,反而会打乱我大唐自身的发展节奏,实为不智之举,陛下要三思。”
  杜如晦说完,李靖也没闲着,接过话道,“陛下,西域之地,距我大唐本土,有万里之遥,若是在这么远的地方展开大战,须得万全的准备,否则,一旦失利,则易遭受反噬。”
  李世民一边听着三人的建议,一边点头,待得李靖说完,他却是笑道,“你们三人所说之事,朕一早就考虑到了,正是因为堂堂正正的入主西域,咱们要付出的代价太大了,朕才会觉得,就这么杀了王浩,太可惜了。”
  闻言,房玄龄三人一愣,心中却是暗自后悔。
  王浩,肯定是利用了李世民想走捷径的心理,来说服李世民。
  果然,李世民又道,“正明一直主张,用发展民生经济的手段,自然的吸纳周边各少数民族和国家,这一点,朕是比较认同的,事实也证明了,他所主张的方法,是正确的,不然就不会有今日定襄,善阳的盛景,更不会有薛延陀,云南,东北诸部与我大唐一家亲的局面。
  然而,这样做,速度太慢了,对于临近中原之地,尚可,对于遥远的西域诸国,却很难奏效,如何让西域诸国的人,也像他们一样向我大唐靠过来?
  这就需要一些谋划。
  王浩今日,就跟朕说了一整套的谋划,利用西域诸国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利益诉求,集小国之兵,去攻大国,自始至终,我大唐只是陈兵边境,发展边地经济,收拢躲避战乱,或者无心争霸的小国的民众的投诚,用最省力的办法,将西域诸国的领土,百姓,纳入我大唐治下。”
  “陛下,西域诸国的人,可不都是傻子,而且,即便是要做这些事,也不该是让王浩这个不受控制的人去做,朝堂上下,还是有不少多智善谋之辈的。”李世民一说完,房玄龄就接话反驳道。
  这话,倒是叫李世民沉默了好一阵,才又道,“王浩此人,行事虽然偏激,但也只是出于他的思想主张与朕当下的治国理念不同,对于咱们汉民族,他还算是忠诚的。
  而且,他在海上有两支人马,一支约五百余人,在倭国海域,帮其收刮钱财和人口,另有一支五千人规模的大队,是以数百汉人,统领着四千多倭国青壮,早在年初的时候,就已经启程走海路,前往波斯海域······”
  在两个时辰左右的谈话里,王浩几乎将自己的势力,和在西域的打算,向李世民合盘托出了,他要去西域搞事情,没有军队和人手可不行,所以,他把手伸向了倭国。
  此时的倭国,是海外诸夷中文明程度最高的国家,用从倭国抓来的青壮,是最容易训练成军的,所以,这支以倭国青壮为主体的军队,将会是王浩在西域搞事情的主力军,其自始至终,都会打着倭国的旗号,在名誉上,不会让大唐受损。
  再之后,王浩几乎把所有李世民所担心的问题都考虑到了,只需要大唐能在海上接济他们一些粮食,军械装备,基本就可以坐等着收地收人。
  甚至,这些粮食军械,他们都可以用从西域弄来的大量金银向朝廷购买,成与不成,也不会让朝廷吃亏。
  一个看想去基本无需投入,却有巨大收益的计划,叫李世民怎么能不动心呢!
  房玄龄三人本来是想说服李世民的,然而,却差一点被李世民给说服了,差一点,那就是没有。
  思虑再三之后,房玄龄还是向李世民建议道,“正明之心不可寒,三军将士之心,更不可寒,而且,王浩此人,不可信,陛下,斩杀王浩带来的好处,可比支持他的这几千杂军要大的多。”

章节目录